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是否存在着一种“青年文化”? “青年文化”一词最初出现于美国,意思是指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但到了60年代,这一术语显然已难以概括一整套有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行为与信仰模式了。于是美国当代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扎克在其《一种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一书中,首先  相似文献   

2.
电影与青年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青年是电影观众的主流,电影也着重讲述青年的生活以及内心的精神状态。中国百年电影史有着一个系列的青年形象,他们都同时代保持密切的关联: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青年形象是迷茫的,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难以真正找到生存的出口;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激昂的,革命的气氛一扫旧时代社会的阴霾,满怀激情地融进特定的新时代;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个性的,在思潮涌动中试图找寻到自我;而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电影青春形象裹挟在“网络”环境的时代特征之中,进行着爱情的种种感受与消费。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在80年代表现出了近乎“狂热”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行为取向。那么,到90年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如何?它有何特点?影响青年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994年7-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同北京、上海、广东、四川、贵州、河南等10省(市)团委进行了“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调查的结果呈现于下:  相似文献   

4.
在80年代,青年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出现过令人深思的现象:一、书荒现象。粉碎“四人帮”以后,青年们刚从那场历史灾难中走了出来,拨乱反正之声响彻大地,社会重新肯定“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青年们发觉自已知识的贫乏,强烈求知的欲望在广大  相似文献   

5.
吴云才 《前沿》2012,(6):138-141
当代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反映。当代青年民族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 80年代初期,城镇青年的择业意愿一般是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而且把“社会地位”作为选择职业的第一标准。根据当时对北京、上海、四川乐山的1872人的调查,愿意选择全民单位就业的占1738人,高达92.84%。而且,大多数人把职业的“社会地位”放在首位,把“劳动报酬”、“发挥才干”放在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年的新追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年不可能没有追求,青年不可能停止追求。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90年代青年的追求发生了什么变化?最近,我们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城乡青年进行座谈、访问和跟踪调查,明显地感到当代青年的追求发生了“八大变化”。一是由追求“仕途”变为追求“实业”。自古以来,做官掌权成了读书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筹码。历史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  相似文献   

8.
对"80后"青年的探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开始起飞了。谁是“80后”的代表?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少女作家。她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代表,俗称“80后”。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在接受媒体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对1980到2009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青年人物报道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析.通过抽样、编码、阅读,本文基于527篇报道样本描述和分析了被报道青年人物的“地区形象”、“生理形象”、“文化形象”、“婚姻形象”、“身份形象”及“事迹形象”,初步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及变迁.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逊断(TParsons)提出来的,用以表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群圈(层)意识和行为特点。后来,“青年文化”概念便被广泛地接受并正式用于泛指青年群体的特有学习文化,即青年特有的心理、意识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跨入80年代以来,青年在文化精神方面的追求使人眼花缭乱。方兴未艾的“言情小说热”使青年们如痴如醉。在当代中国青年中,1986年的“琼瑶热”,1988年的“岑凯伦热”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一、当前青年工作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青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同时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当前青年工作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对青年工作组织体系的冲击。共青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网络体系。目前这个体系正受到社会经济结构重组的冲击:政府职能转变弱化了行业团组织结构;企业产权变更改变了基层团组织的隶属关系;大量“三资”企业、乡镇青年组织成为“空白点”等等。事实上,青年组织不仅对青年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着巨大潜在能量。可以说,离开了青年组织,就无法把握青年运动与青年工作。 二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使青年大量从业流动给青年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市场经济中经济杠杆成为青年从业流动导向。80年代初开始,大批农村青年进城打工,造成了一些农村青年组织没有工作对象,而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又找不到青年组织。进入90年代,城市青年从业流动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或由于“跳槽”,或由于辞职干个体,或由于企业亏困回家等等。存在大量游离于青年组织的青年,对青年工作的健康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  相似文献   

13.
现在已经很难确定“80后”一词首次出现是什么时候了。从那之后,同一年代出生的人都被逐渐冠以年代的称谓:“70后”、“80后”,近两年又出现了“90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的出现,对“80后”、“90后”员工来说,又衍生出另一个概念——“新生代”员工。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择业观20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晔 《北京观察》2003,(2):58-59
这几天,面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特别多,毕业生们都想抓住寒假前后的机会,铆足了劲儿找个好“婆家”,但什么是满意的工作已不能简单地由一个“好”字代替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则成了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大多数青年在找工作时仍然是服从国家分配。当时青年的这种状况与所受的集体主义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现在在外企有较高职位的王先生回忆说,他是1982年毕业的,当时大学生全部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语汇,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它具有新颖性、生动性、简洁性等特点。流行语经常表达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或社会生活中冒出的新事物。如80年代的“下海”,90年代的“上网”。一批“数字族”、“字母族”的出现,如“886”、“584”、“TMD”、“BBS”也反映了流行语新颖的表达形式。再如“恐龙”这种形容人非常丑的说法,十分生动夸张,把人与恐龙联系,讽刺效果非常强。此外,流行语的字数大都在4个字以内,且多为一个词语,如“灌水”、“恐龙”、“牲口”等。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高校流行语作为社会流行语的一个重要表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社会文化心态。为了搞清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使用状况,笔者于2002年1月对北京一些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访谈。  相似文献   

16.
香港社会长期以来被人称之为“政治冷感”的社会,青年人一般对政治漠不关心,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都很低,传统的青年服务(工作)也以侧重于解决青年问题或满足青年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为其工作指向,以文康服务为主要的服务模式.然而,这种冷感的社会参与现状与传统的青年服务模式,在80年代受到了香港社会发展的猛烈冲击.  相似文献   

17.
青年的定义     
列宁格勒学者鲍里亚兹给“青年”下了如下定义:1.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重要的、特定的社会年龄群体;2.青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物性、社会性及其本质体现了人类属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的某些具体历史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对很多的社会现象都感到了一种越来越多的不理解与不适应。因为社会正在发生人们不曾料想到的变化。“代际”现象只是其中之一。对此,很多人都想到,“青年”正在消失。“青年”的年龄正在扩散;“青年”的界定正在模糊;“青年”的地位正在下降;“青年”的权力正在丧失。“代际”问题在80年代初、中期的存在形式其实是“代沟”问题。人们用“沟”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况,意在“不可逾越性”;而在现在一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用“际”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态,意在社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代与代”之间是可以转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现阶段,“合法性”概念的使用有被“误置”的潜在可能性。本文针对人们对“合法性”认识上的片面性,全面澄清了有关“合法性”概念认识上的误区,指出“合法性”完全有别于“合法”,“合法性”有特定的运用领域,文章也对“合法性”与“合法化”及“有效性”与“合法性”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20.
“80后”青年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塑造了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创业中依托对高科技敏感占有的专利,彰显个性,追求人生潜在价值,同时充分享受时代馈赠的时尚生活,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他们是时代前进中的风向标。“80后”青年群体特征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解读“8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方式、生活方式,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青年是时代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