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柳 《党政论坛》2013,(8):29-29
1.我们鄙视“拼爹”族,却又“恨爹不成刚”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人:工作有爹安排,房子老爹给买,车子从爹那儿开,票子说来就来。他们撞人了,对受害者说“我爸是李刚”;他们考挂了,对老师说“我爸是局长”。当身边的这些人在我们面前炫耀着自己爹的威风,自己爹的厉害,有爹万事皆小菜时,我们在心里总会严重地鄙视之:有爹有啥了不起,又不是自己的本事!  相似文献   

2.
秘书吃香     
据报道,广东雷州市一名叫吴廉明的无业人员冒充市长秘书,以帮人调动工作为由,骗取事主钱财近20万元,近日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无独有偶,武汉无业人员方某更冒充省长秘书,以帮别人联系工作为名,先后骗取10万余元钱财。被抓获之后,方某还十分不解地说:“其实只要当事人打个电话一核实,我的骗术就会被戳穿。” 秘书屡屡被冒充,说明了秘书的吃香;人们屡屡上假秘书的当,也说明了秘书的吃香。秘书是“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借权力的光,因而吃香。秘书虽不总是代“首长”发指示,却免不了替“首长”发指示,于是人们就不大…  相似文献   

3.
哈啤风云     
李方元 《学理论》2008,(7):75-78
有歌舞妓陪着,多喝了几杯清酒,从火车站前的大和旅馆出来,大桥真男有点熏熏然,脚底下就没跟了,直要摔倒。池田康男扶着他,二人坐进了小车。“去香坊工厂。”大桥对司机说着,点了一支烟,转身对坐在身边的池田康男说:“池田君,我理解你的心情,这次兼并大满洲公司,我们也是出于对帝国在哈商业利益的考虑,只有我们俩人协力合作,才能逐步吃掉那些小啤酒厂,实现我们在‘满洲’啤酒业的‘统治’。我很钦佩你的干练,池田君!”  相似文献   

4.
谋杀!1946     
唐飙 《学理论》2008,(3):72-73
坐在李兆麟将军身边的陈显庭介绍说:“总指挥,这道菜是宴宾楼的特色菜,在北京、上海、哈尔滨都吃不到,在老毛子那里更不用说了,只有咱们牡丹江有,可以说是一绝。”  相似文献   

5.
写了就办     
廉政建设、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说了就做,写了就办。这是南京某单位领导班子廉政建设的经验。我想,他们所以能说到写到做到,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说了就干,制度、计划一旦制定,就严格执行,而不是象某些单位把制度当成“挡箭牌”,用来对上应付领导,对下唬弄群众。 “说了就做,写了就办。”言必信,行必果,不仅是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只有取  相似文献   

6.
刘俊 《党政论坛》2010,(10):33-33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和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相见,爱迪生说:“耳聋其实并不坏,它在你身边建立了一道屏障,谁都无法打扰你。”海伦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我像你是个发明家,我一定要发明一种让所有失聪者都能恢复听觉的玩意儿。”爱迪生却幽默地说:“我认为这样的发明是瞎耽误工夫,因为他人所说的话听不听都一样。”  相似文献   

7.
刘继兴 《各界》2013,(12):2-2
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孟尝君舍人”就是食客中被重点培养并安排在孟尝君身边工作的人,结果这个舍人“与君之夫人相爱者”,说文雅一点就是孟尝君身边工作的食客给孟尝君戴了一顶“绿帽子”。  相似文献   

8.
1992年5月打进深圳建筑市场的齐齐哈尔铁路第一工程处第三工程段机械化施工队的37名小伙子,见到刚从内地来的段长孔祥仁,说的第一句话是:“到这边已经一年半了,可想家了!” “小伙子们,先别急,我给你们‘背’来了!”孔段长风趣地说。 “老段长别拿我们开心了!”小伙子们一下围住了老段长。 “真的,我这里有你们37个家庭的录像,里边有你们的妻子、孩子、父亲、母亲;还有你们的房子、果树……全都‘背’来了。”说着,孔段长拿出了录像带,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法与工会法的关系上,我国可以说分为“从属说”与“并列说”两大观点。“从属说”认为工会法是劳动法的组成部分,工会法从属于劳动法。“并列说”认为工会法是独立的部门法,并列于劳动法。我认为只有立足于市场经济,才能对这两种观点有一个恰当的评说。  相似文献   

10.
锁与钥匙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2,(16):46-46
一日,锁对钥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是每天把你带在身边。”慧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呆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  相似文献   

11.
未羊 《瞭望》1995,(31)
谁都知道,新加坡是个小国,洋腔洋调的说法是迷你(mini)国,因为它统共只有大约620平方公里。那么,莫非你伏天里热昏了头,说它大,还要“哉”? 别急,我说的是感觉。我不管它是600平方公里,还是6亿平方公里,反正在我的感觉里它是一个大国,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昂首阔步的泱泱大国。我现在就来说说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待我说完之后,你会同意我的感觉,也会说,是的,新加坡确实是“大哉”。 其实,这个话我去年就想说,只是让杂七杂八的事情一搅而终于没有说罢了。 去年,有一个美国青年在新加坡恶作剧,把人家的汽车乱涂了一通,新加坡法院的判决很绝,打屁股。就是脱了裤子,用皮鞭抽。起初,我心中有些不忍。那种青年,是上海苏州一带称作“小赤佬”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当官的毁在“身边人”手里的人不少。《聊斋志异》里就有则故事,讲的是邹平县令李匡九,为官清廉又明察,从不贪污,判案准确,但手下的小吏、门房都受贿,他却蒙在鼓里。有一次,一个富翁被别人诬告,便去求县衙的门房想法子。门房说:“李县令要你送二百两银子来,包你没事。”那富翁急忙拿来一百两银子。门房又说:“一百两只是个半数,只怕县令不会答应。这样吧,你跟我来,看我对县令说了后,他的态度如何?”  相似文献   

13.
近闻,一个算得上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领导干部,因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被任命为一个单位的“一把手”。这位年轻领导干部初担大任,一会儿感觉良好,一会儿心里发虚,本身就有点把握不住自己,加之扑上来一干人等,变着法子贴近身边,说些歌功颂德的好听话,你吹我捧,终于捧得他不知道姓甚名谁,大耍特权,结果任职不到两年就栽了。如今,当初的“包围圈”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转身又去捧别的“领导”了。而此人只落得无尽的悔恨:“我是被‘包围圈’捧杀的!”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分层次的,而从生语中发掘出来的典型,现在往往只有”高档品”,很少“中档品”、“低档品”。致富的“带头人”,多是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千万元户,千元户已嫌寒酸,无足挂齿;经济改革的“典型”,必须是连年翻番的企业,逐年增产的已嫌不够,更不要说扭亏为盈的了。在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领导的眼里,抓典型,  相似文献   

15.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16.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17.
提到“敬业爱岗”,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不由得就想起雷锋、孔繁森、李素丽,而忽视了自己和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最近,我看到了一篇名为《一个淘粪工的闪光人生》的文章后,被主人翁朴实无华的生活格言所打动,那就是—一让所有上厕所的人有个好心情。于是我想:其实在我身边,不也有许多默默无闻而又兢兢业业的人吗?他们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就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敬业爱岗的品格吗?最后,我动笔写起了给我启发,给我帮助,我最尊敬也最钦佩的武鸣卷烟厂制丝车间机修班的师傅们。这二十几个平日脏不拉兮、不修边幅的汉子只有几个是高…  相似文献   

18.
奖金的来源     
厂长老盛一走进办公室,秘书小李就告诉他:“我姐姐所在的电视机厂昨天开了职代会,厂长老贾在会上宣布—九八五年职工奖金要人均超千元。”小李说着搔了搔头,换了一个语调说:“而我们厂只准备在职代会上讲今年奖金比去年略有提高,太没有噱头了。”老盛听后,感到很纳闷: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企业职工奖金超过六个月,就要交百分之三百的奖金税。要发到人均一千元的奖金,厂里自留基金中奖励基金这一项就得准备人均三千元,要达到这个数字谈何容易!老盛和老贾曾经是干训班同期、同组学友。老盛心想:我倒要登门拜访一下老贾,莫非老贾这回吹牛皮、说大话了吧。  相似文献   

19.
章月娥 《党政论坛》2008,(18):43-43
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能享受平淡生活的人们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真的感觉不属于漫无边际的未来,更不在追忆往事的过去,就在现在,就源干身边的平淡。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兴趣选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玫 《民主》2002,(10)
我有一种记忆,似乎每次高考季节总有一二亲友来同我商量,他们的子女应报考什么专业;而凡是来商量的人,又总有一个主要的着眼之点,即什么专业最有出路和前途。然而我的回答却总是只有一个:“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亲友闻言往往不以为然;有的还说“这不是兴趣主义吗”?于是,我就只能敬谢不敏了。“兴趣主义”从来就含有贬义,在过去如果碰在风头上还要受批判。然而兴趣在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