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付松 《当代贵州》2013,(5):38-39
酒中美人,黔北古镇,前者为鸭溪酒,后者为鸭溪镇。酒因镇而得名,镇因酒而扬名。"一巷黄鹂语,多于鸡犬声。酒边人去住,花里径纵横。戎火上楼见,山泉傍榻生。居人最勤力,月黑未归耕。"清乾隆年间贵州提学使洪亮吉一首《鸭溪行馆》,将美景、美酒与人完美结合,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秀美图画。而今的鸭溪,楼房更多了!马路  相似文献   

2.
吕德林 《求贤》2011,(2):9-10
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九届八次全会,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把握天津市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审视河东区的发展基础、发展优势.提出了把河东区建设成为天津市现代商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交通枢纽区.面向国际、北京和滨海新区的金融商务聚集区.文明和谐的特色文化生态区.宜商宜居活力城的“三区一城”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起来、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3.
云玉亭  薛江 《实践》2008,(2):39-40
如今,走进和林县城,人们会看到,黑包的柏油路面整洁宽畅,通达壮观;青色的大理石取代了破旧的水泥道牙,城市正在变靓;黄色的东山土丘被轰轰的推土机削平,城市空问正在拓展。这是和林县借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东风,推进城镇化创新的有力行动。近年米.城镇建设改造的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足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0,(10):38-39
<正>近年来,海林市紧紧围绕"滨水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宜居宜业"的目标,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和"五城同创"为载体,突出抓好规划定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四个重点,加快打造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城市计划试点市。2008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9年荣获省  相似文献   

5.
张掖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转化为实践,促进了“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城市建设。2019年,张掖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州。  相似文献   

6.
李振峰 《唯实》2014,(11):67-68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客观面对挑战,理性分析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灌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有多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表述,其远景十分美好,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为之奋斗,身体力行。但是如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尤其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  相似文献   

8.
《党史纵横》2011,(5):11-11
近几年来,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两建"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国际化生态海岛小城镇的工作重点,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坚强有力、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引领全镇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跃式发展。2010年,全镇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11,(8):F0004-F0004
两江新区北碚蔡家组团位于重庆市士城北部,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属于两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蔡家组团按照建设“生态工业,宜居新城”的开发目标,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及研发、高端地产、商务商贸、高端娱乐等特色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时下,走进聚武陵之灵秀,承夜郎之遗风,洗饮双绝的疗养之城,独具魅力的温泉之都,美丽富饶的苔茶之乡——"贵州历史文化名城"石阡,漫步其间,"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你定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石阡真美!石阡是一个绿色萦绕的城市,传承着千年古老的温泉文化,缔造出享誉华夏的茗饮苔茶;有着百年古城底蕴,兼具高原水乡风韵;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逐渐探索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内涵是实现社会与自然界永续发展,保护自然财富和创造经济财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现代化道路。它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思维模式,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遵循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生态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的绿色发展是展现中国形象的发力点,合理调控自然与人的现代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继续丰富其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讨其生态内涵、生态遵循和生态意义,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特点,明确生态化与现代化相统一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09,(6):F0003-F0003
近年来,和林格尔县小城镇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首府卫星城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首府“一核双圈”。从规划人手,以壮大卫星城经济为依托,强化经营,加强管理,努力拓展城镇空间,加快旧城区改造,提升城镇品位,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继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后,第一次系统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时间表。这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宏伟日标,必将极大地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把中国带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4.
刘沛兵 《实践》2006,(10):32-33
生态环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质载体,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实现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牧民生活宽裕的必要保障,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农牧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牧区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生态文明、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初夏,走进美丽边城松桃苗族自治县城南、城北新区,到处是大干快上的建设景象。城区拓展已达15平方公里,一条条繁花与绿树相伴、宽广整洁的文明大道笔直延伸,十里松江沿岸绿树繁花、芳草清流,城市湿地生态公园芳容崭露,围绕打造丹霞地貌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的各项品牌工程次第推进,一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相融、特色彰显的生态化、人文化民族旅游新城正在湘黔渝边区蓬勃建设。家住城北新区的市民杨明说:"我看到了松挑城市建设的蜕变,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置身于一座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文明城市之中。"2012年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一次次刷新城市建设的"历史记录",这个拥有73万人口的边区之城,正强劲崛起,成为八方客商向往之地。  相似文献   

17.
林震 《前线》2022,(11):116-1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生态文明专章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绿环生碳”四大举措,致力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期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天津支部生活》2013,(8):10-1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深化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中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实践,全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就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任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森林部队作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的专业武装力量,必须始终围绕国家森林资源保护,当好护林环保宣传员、灭火执勤主力军、生态建设排头兵,忠实履行职能使命,肩负起打遣“美丽中国”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生贤 《求是》2012,(19):16-1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