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皎英 《前沿》2002,15(11):130-133
自然主义是近代以来的一种基本的时代精神。它认为世界上存在和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都可以用自然方法和原理加以说明。由于这种自然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 ,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出现了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本文试对这三个误区进行澄清 ,阐明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2.
朱建中  卢少平 《传承》2013,(4):82-83,85
后现代主义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而开展的一场批判运动,但没有预示着新的社会的到来和力争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尽管后现代主义要反对现代性的一切,但后现代主义要生存,必然投靠在资本主义的阵营中,这也就是后现代主义辉煌瞬消,日渐衰落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 《群众》2014,(9):1-1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4.
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自诞生之日起就居于革命型政党与宪政型政党之间,社会基础虽然以阶级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但与中国共产党相比较而言,存在社会基础先天不足的问题。全国解放后,民主党派由社会性存在转变为制度性存在,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建设要在国家制度框架下实现两个契合:一是与执政党建设及其执政党的社会基础相契合,二是要与执政党所领导的国家中心工作相契合。两个契合推动了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全国17-25岁4565名青少年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恋爱动机、性爱婚关系认识态度、婚前性行为态度、婚外性行为态度、贞洁观等方面对其性爱观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的性观念呈现以下特点:注重个体的权利,肯定性的价值,追求性爱婚的统一,能在情欲与理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受传统文化、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青少年的性爱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与自然     
贾宝玉不喜欢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因为“此处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因为“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因为它远不及“有凤来仪”等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城市园林的建设也罢,风景区的建设也罢,的确都有一个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得精心巧妙处理。苏州、扬州的城市园林,大都是在一个隔绝外界的墙里,叠石凿池,栽花植树,筑亭建阁,铺路造桥。这是把自然装入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类实践的合理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造成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当代人类需要树立合理性的实践意识,以确立对于实践活动的必要规范。立足当代实践活动的特点,人类应当确立双重效应意识、辩证理性意识、前导性和调控性意识、真善美统一意识和责权利统一意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崔忠芳 《求索》2008,(1):144-146
在传统哲学中,自然只具有对人类有用的外在价值。当代哲学对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了界定。一方面,它扩展了“有用性”的内涵,不再从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来看待自然的外在价值,而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来理解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当代哲学又从目的论与整体论视角来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当代哲学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在时间维度上将人类道德义务扩展到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空间纬度上则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相似文献   

10.
人类改造自然的自由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一个理性存在物。人的理性使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获得了理性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自由与责任是密切联系着的。人的责任是由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其实质是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承担责任。为了实现选择自由与承担责任的统一 ,必须有制度、伦理、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协调机制 ,以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白柯 《今日广西》2007,(12):76-77
对“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我们肯定不会陌生。不过,这是古人对于生命的感触和概括;在现今,活到80岁、90岁也不算是稀罕事。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人类的寿命再延长一倍,能活到100岁,甚至是150岁、170岁?  相似文献   

12.
饰物服饰,就其产生的逻辑关系来看,应该是先有饰而后有服。考古发现,人类史前服饰遗物主要是饰物。因为饰物是以石、骨、牙等坚硬耐腐材料制成而得以保存下来。据悉,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饰品是距今13万年的尼安德特人遗址出土的鹰爪饰品,收藏于克罗地亚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件由明显有着人工刻意打磨痕迹的8根鹰爪和一根相关趾骨组成的饰品,可能是项链或手镯。研究人员拉多夫契奇说:“我认为,他们(尼安德特人)崇拜鹰,这件饰品是个信号。我们不知道它表示什么,但也许他们想赋予自己鹰的某种特性。”据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一书所载,在距今18000多年的山顶洞人墓葬遗址出土了大量装饰品,“计有钻孔石坠1件,穿孔石珠7件,穿孔海蚶壳3件,钻孔鲩鱼眶上骨1件,刻道骨管4件,穿孔兽牙100多颗,同时还发现骨针1枚。”考古发现,装饰品大多在人头骨化石旁,应是头颈部的佩饰、项饰、坠饰,说明山顶洞人非常注重头部的装饰。但原始人在加工工艺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何以如此费时费力地去研磨制作如此繁杂的饰物,其目的是什么?难道纯粹是为了美吗?其实,原始人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淡薄的,从8000年前的西亚岩画研究得知,人类开始注视自身是在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以后,此前不可能为了装饰自我而有意识去制作这些饰物。其次,以美来吸引取悦异性,将服饰与“性”相联系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而且,美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知道,原始人的美来自于神秘力量,而掌握神秘力量的方法就是巫术。山顶洞人墓葬遗址考古还发现,“钻孔石坠穿孔处、穿孔石珠表面、钻孔鲩鱼眶上骨表面有赤铁矿染成的红色,并在尸骨旁撒有赤铁矿粉末。”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期望不死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是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再从头部在各民族的宗教观念中都是极其神圣的现象说明,山顶洞人或说原始人的饰物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3.
冯溪屏 《思想战线》2007,33(5):80-84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原因,并非如以往所解释的那样──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受外在自然的制约,而主要在于生产关系是受内在自然(人的自然)所决定的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形式。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不再被物欲所束缚,摆脱内在自然的支配而获得自由。这样,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就超越了自然历史过程,迈进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4.
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指其对自我价值以及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反思与认识。把握当代上海女性群体自我意识的状况,有助于我们较为真实地了解上海妇女的自身解放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并略见社会现代化进程之一二。建国40多年来上海妇女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上海妇女正以主人翁姿态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群体自我意识办发生了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犯罪隐语的修辞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隐语不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受全民语言的制约。犯罪隐语不仅利用全民语言的语法,借用全民语言的一部分词语,而且也使用全民语言的修辞方式。文章针对全国各地流行的犯罪隐语,考察了析字、藏词、比喻、借代、摹状、谐音、双关、用典、释义、婉曲等十种修辞方式和使用的情况,并指出通过修辞方式了解犯罪隐语的构成,是识别犯罪隐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谭俐莎 《求索》2008,(7):170-172
作为自然观念的文化表征,自然纪录片既表现了人类自然观念的现实状态,又影响着人类自然观念的未来发展。以批判的眼光对当代中国自然纪录片在创作空间、创作手法和创作伦理上进行省思,使我们得以发现其创作中的缺失与不足,为我们从影视创作领域重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除人与自然的隔膜、构建二者的对话平台、促进生态和谐开启了一扇反思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万学斌 《政策》2013,(12):91-94
<正>前不久,根据组织安排,我随中央政法委培训团赴德国进行为期21天的学习培训,先后访问了法兰克福秩序局、黑森州警察与管理大学、汉堡大学、汉堡中心区秩序服务局、柏林消防中心、慕尼黑职业消防总指挥部、柏林洪堡大学、巴伐利亚州社会保障及就业部等单位,重点就德国的社会管理、社会制度、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措施、灾害应急救助等方面及其他相关领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地球作为生命系统,我们拥有了它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存在,我们又要承受地球自身演变加于人类的深重影响,包括悲剧性的影响。承受首先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灾害,既不可能阻止极度自然灾难的发生,也无法推迟它们的发生,一些自然灾难我们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这正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根本处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19.
规范基础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中心问题。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从理论逻辑而言,既是批判现实的标准,又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展望,是先验的,又是立于经验的。哈贝马斯认为从马克思直到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者都未能在这两个维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也未能为社会批判奠定稳固的批判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印度洋海啸之所以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灾难,一方面是天灾来势迅猛,另一方面,人类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毕竟海啸要想从海上登陆,必须要越过三道自然屏障,第一道是珊瑚礁,第二道是红树林,第三道是海滩沙丘或礁石。专家认为,印度洋海啸损失惨重,与这些自然屏障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有或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