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择业竞争压力,增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措施,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环境与压力,促进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
信息的充分传递是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完全,影响了大学生理性的进行学科选择和职业规划,导致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双方不能有效衔接。知情权保障是解决主体信息不完全问题的唯一路径。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大学生就业知情权的内容,并通过政府的市场就业信息收集供给、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用人单位就业信息告知等,落实大学生就业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建立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制度,既是对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更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宗旨就是要把失业保险待遇与促进就业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失业保险作为收入保障功能的同时,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在制度设计方面,突出学生、学校、政府的主体责任,将失业期间的生活补贴、异地求职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见习补贴作为待遇项目,并与现有制度进行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各层次的"人才"定位原本不同,但受经济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就业时同场竞争,导致硕士生尴尬、本专科生彷徨。因此,只有合理控制、引导各梯度的人才建设,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正在呈现出显性化发展态势,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共政策支持尤为必要。从目前看,我国已经结束了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完全保障性公共政策的时期,而开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形式公共政策的实践探索。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对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含着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各种因素。目前,研究者期待建立一套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但从竞争的相对性、个体和社会需求的差异性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考虑,以胜任力理论来指导更符合现实。胜任力理论可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大学生个性自我发展三者之间无缝对接的问题。基于胜任力理论分析,可以通过构建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实施大学教学改革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2008全球金融危机冷风劲吹,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正日益凸显,尤其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了解金融风暴中的大学生就业意愿,以及金融风暴给大学生就业意愿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角色外行为是各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素质之一,符合新时期雇佣关系的期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学生角色外行为受满意度、自我意识、职务有无及性别等因素影响,相对于积极的角色外行为,大学生更易于履行维持的角色外行为。这种行为背后存在着道德观多元化、价值观自我化和人生观功利化的问题。高校应从学生思想教育、人文环境建设、实践体验环节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履行角色外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502名已就业大学生及其主管的配对问卷调查,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人际能力、个人品性、职业发展能力、通用技能、处理工作能力等五个维度构成。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运用Amos1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五因素模型拟合指数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难、人才浪费已成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农村生源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在就业时面临更大的压力,处于更艰难困境。本文从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在建设新农村中就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行为责任是指有能力胜任的行为主体利用个人电脑在网络的活动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受的后果,相对于现实行为责任具有责任主体隐蔽、责任标准多元、责任评判弱化、责任监督滞后、责任范围扩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学课的教学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比较稳定,课堂教学改革比较缓慢。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新的变化特征直接影响大学的课程设置,即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科学技术类知识已经取得了主流地位,而且,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侵占着传统的人文学科课程及其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带来了知识性质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知识受众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直接导致文学课教学中师生教育关系产生新的变化和矛盾。如何以理想和批判的眼光对待大学文学课的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从认识受教育者和认识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阐释,主张以开放性胸怀和长远性眼光对文学课的现实和未来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历奇教育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在国内深受欢迎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进一步规范历奇教育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以拓展训练为主的体验式教育培训在国内深受欢迎。我们考虑到户外拓展活动中许多因素难以控制和掌握,风险太高,费用太贵,难于广泛运用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等状况,开始摸索在安全可控条件下能给人同样启迪的历奇教育的运用。经过工作者们5年的不断尝试与实践,历奇教育已经在国内70多座城市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生、团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教育培训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总结提升国内历奇教育的整体水平,分享港澳等地区历奇教育的经验,使内地历奇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本期学报我们收集了国内和香港部分历奇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研究性文章,既有对历奇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也有探讨历奇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青工培训、中小学校教育及团校系统、监狱系统的运用;还有两位香港资深历奇工作者对历奇为本辅导的基楚理念反思和介绍结合挑战网阵与历奇为本辅导的应用。迈向未来,在探索研究本地化的历奇教育开展之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参考国外和港澳地区的资料和成功经验,也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不同受众的实际进行广泛的实践,更需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不断创新历奇教育运用和操作。  相似文献   

15.
时事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教育,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渠道。为了解大学生时事政治关注的状况,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了广州某高校的大学生,并设计量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较高,更愿意选择新媒体获取信息,且男生更关注时事政治问题。在影响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与其时事政治关注度有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从内外因来看,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态度和动机以及学校的政治文化氛围都是影响其时事政治关注度的原因。因此,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充分利用朋辈力量以及新媒体优势,引导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相似文献   

16.
浅议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大学生自发自愿组织的团体。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影响了学生社团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首先,加强学生社团的规划和指导,使学生社团的建设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果;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使社团能够良性运作;第三,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构建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7.
浅谈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求图书馆读者工作无论从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各方面都作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因此,图书馆员要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力开展信息服务,增设特色服务项目。更要加强图书馆在流通领域的管理,不断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注重用户教育,使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高密度的人口聚居区,在汇集人类巨大的能量并产生城市功能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为了防范城市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框架包括:信息收集机制;信息决策机制,协调疏导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有效扩大毕业生就业,已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突出任务。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脉络,探讨高校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境及走出困境的路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工会应当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