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屋     
无双源.长沙、平江两县搭界大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座小屋一直梦牵魂萦在我心中,它是我生命旅途中的圣洁驿站。  相似文献   

2.
黄大敏 《廉政瞭望》2012,(24):72-73
“吱呀”一声.推开老屋两扇黑色木门,跨过凹落的门槛,眼前便是宽大的灶台、古色古香的八仙桌、盛满山泉的石缸……而印象最深的要数石缸旁边那盘青石磨了。  相似文献   

3.
难忘吾师     
盛夏的一天。学校收发室的同志忽然给我打手机,说他那里有我的一封信,是一个老师写的,封面上标有“五里坪乡中学沈老师缄”字样。  相似文献   

4.
那时候我真不知道能活到今天。我那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我见过和我住在同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我太小了,只有8岁。但我已经朦朦胧胧地觉得活着不好:我要打针吃药,要做手术……那一切太可怕了。其实最可怕的还是孤独,还有夏天,没有电扇。妈妈上班前,让我倚着被子坐好,把一个盛满凉水的罐子放在我身旁,她说你要是热了就把手伸到水里。我守着一罐凉水过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那么漫长。我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只马蹄表滴滴答答地走着,不慌又不忙。那就是我活着…  相似文献   

5.
延安行     
谢斌 《共产党人》2008,(24):51-52
要去延安了,从小就神往的地方,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枣园、瓦窑堡会议、延安保卫战……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和名称每每召唤着自己,约略读过毛泽东著作,领略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指挥若定的气魄,他在延安窑洞挥笔写下指导全国抗战的《论持久战》的那张照片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这次终致成行,心中难抑一种兴奋和激动。  相似文献   

6.
怀念安超     
安超走了,于他来说这是解脱,痛苦永远结束了。4月9日15时成为了永恒。 然而,当他的骨灰盒捧出来的时候,我的心依然似被重重刺了一刀,此时才深刻意识到,世界上再也没有安超这个人了。我感到胸口被什么重物压着,同时又觉得空虚。“春草碧色,绿水春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远行尚且悲伤,何况天人永诀,哀哉,哀哉。  相似文献   

7.
寻春贵德     
已是四月下旬,西宁的树叶因了寒流的频频光顾,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总不见长大。今年的春天好象特别姗姗,就象久等不来的爱人,让人按耐不住要走出去迎。去贵德!那个位于青海东部,被一湾碧清的黄河滋养的“高原小江南”,一定是春风先绿的地方,而且正值“梨花节”呢!梨花掩映的贵德肯定春色正好。对,就去贵德,去贵德迎接春天。  相似文献   

8.
鞋童     
曾颖 《廉政瞭望》2006,(5):54-54
我对街头卖艺的人总有一种同命感,尽管我手中握的是笔,而他们手中操持的是二胡、吉他或提琴,但这些作为谋生工具原本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是,他们的音乐能在天桥或街头的任意一个空坝很直接地换成晚餐钱,而我的文字,还得贴邮票经邮局再转手到报社,而后经编辑审处之后,如果有幸“及格”,才能变成一纸汇单辗转到我手上。从方便省事的角度来看,我有时更羡慕他们。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旦沦为谋生的工具,其灵性和鲜活力就可想而知了,在我被生计逼迫着写那些艰涩的谋生稿时,我敢断定自己的眼神中令人揪心的东西绝不比那在寒风中拉《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9.
大研古镇     
《当代党员》2006,(7):64-65
小桥流水,钟灵毓秀,一座闲适飘逸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乡情无限     
今年初,马来西亚华文报《星洲日报》.接连转载了新华社的两幅彩色新闻照片,一幅是郑州市某饭店的服务员在店内装饰年画,另一幅是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孩子,在绿城广场的巨型“灯塔”前用手机拍照留念。照片所展现的红火欢欣的情景,使我和老伴感受到了家乡人欢度新春佳节的浓烈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1.
祖母去世一个甲子年了,但她的老屋还在。在秦巴山东麓的山坳里,如同飘拂着灰发、眼神坚定的祖母那样,一直矗立在那里。在回祖母老屋的路上,留下我们太多的记忆。我们居住的湖北郧阳府城离秦岭深处祖母的老屋,足有四五十里山路。在没有公路、更没有公交车的年代,去一趟祖母的老屋,要翻山越岭走七八个小时。我们那时都还小,但都必须帮助家里大人做事。  相似文献   

12.
诫子书     
我们家安上电话,对于我和妻子来说只是高兴,而对于母亲来说,便是十二分的新奇了。母亲别说接听过电话,连见都没见过。母亲没念过书,大半辈子呆在农村,见的世面不多。住到城里来,也是拗不过我好说歹说让她到城里为我带孩子。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不喜欢墙上贴的画,不喜欢花  相似文献   

13.
吴作明 《新长征》2006,(8):62-63
你说这人也真怪,好日子让人难以忘怀,苦日子也让人难以忘却。如今生活好了,可我却对过去那段忍饥挨饿吃野菜的岁月忘不了、抹不掉。好像在我的记忆里扎下了根。每到春暖花开,我都要到地里采些野菜吃,慢慢咀嚼品尝那段艰苦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家乡的芦苇     
包作军 《共产党人》2006,(15):54-55
在我的家乡,湖泊众多,向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至今尚有一个造酒的地方叫做连湖农场。在家乡的那些河湖里,芦苇是最寻常不过的植物。因为寻常,也因此熟视它的美丽。其实,姿容俏丽的芦苇历史悠久,可入诗,堪入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优美的诗句,出自古老的《诗经》,而蒹葭便是芦苇的古名。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带着泥土芬芳的作品。让我们跟随一个计生干部的脚步,去领略一个别样的世界;也欢迎更多的读者,记录工作中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共鸣、共勉。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账本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这个字眼显得很陌生。在我还不足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魔而离开了我们,剩下母亲一个人孤单地拉扯我们。母亲的身影在我周围不停地晃动:上班、下班、洗衣、做饭、接送我们上学放学、一个人换煤气、电灯坏了自己修……所有父母亲的角色都被母亲一个人承揽了下来。  相似文献   

17.
我有弟弟     
我从没有想过如此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情,竟会让弟弟对我感激至今,甚至牺牲自己上学的机会打工挣钱供我读书。弟弟虽不善言辞,却始终用行动证明了他对我的关爱。今天,在弟弟婚礼的宴席上,我听完弟弟讲述的那个冬天里的故事,回想起这十几年里,弟弟为我所做的一切,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我3岁的时候,妈妈生下了我的弟弟。打他出生那一天起,我一直很讨厌他,因为在农村,儿子是用来养老的,而女儿却是替人家养的,因此,父母总是特别宠他,给他买这个买那个,这让我心里特别嫉妒。虽然我很讨厌他,但…  相似文献   

18.
写给中年     
轩遄 《学习导报》2008,(5):52-53
似乎是在刹那间,蓦然回首,人已到中年。 中年,这是一个让人感慨、让人尴尬、让人极不情愿的时段。初来乍到,有时还真的会在门槛边踟躇疑惑:果然就春光告谢,夏日临窗,旅途过半,身处山腰了么?  相似文献   

19.
离别时是那样的匆忙,那样的迫不及待,恨不能立刻逃离那地方。没有半点儿留恋,没有离别的忧伤和惆怅,什么都不在乎了,锅瓢碗盏、锄头粪桶扔了一地,铺盖卷儿背上一挎,兴冲冲地出了柴门。  相似文献   

20.
写给中年     
轩遄 《新湘评论》2008,(5):52-53
似乎是在刹那间,蓦然回首,人已到中年。 中年,这是一个让人感慨、让人尴尬、让人极不情愿的时段。初来乍到,有时还真的会在门槛边踟躇疑惑:果然就春光告谢,夏日临窗,旅途过半,身处山腰了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