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青年发展相互促进。城市发展程度越高,青年定位和能力品质提升越明确。同时,青年发展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国家推动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在该建设中的角色认知和能力建设问题。当前,青年在发展型城市建设中面临角色定位模糊、形态困境、领悟困境和实践困境等,为此,青年在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应积极定位自己的角色,提升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与品质。  相似文献   

2.
农户经济行为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大的方面.在经济生产中,农户形成了保障型生产和发展型生产的二元结构,在经济消费中,也形成了保障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二元结构,从而形成了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二元结构.保障型生产和保障型消费形成了农户的保障型经济行为子系统,发展型生产和消费构成了农户发展型经济行为子系统.社会转型期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发展型经济行为系统对保障型经济行为系统的“殖民化”.  相似文献   

3.
赵越 《八桂侨刊》2021,(1):29-35,44
古巴华侨华人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代言人,也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塑造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古巴华人群体经历了华工、华商及自由移民者等不同历史阶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华人在古巴社会中作为“他者”的形象构建与塑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古巴社会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既有对其正面形象的肯定,也有一定程度上对其负面形象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增长的发展逻辑就是要追求过程的公平性和结果的人本性.中国当前的发展型政府治理模式,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一种非均衡增长.服务型政府以公平为价值取向、以公民为治理中心、以服务为核心职能,皆契合包容性增长的发展逻辑.因此,在包客性增长逻辑和要求下,政府治理模式也必须由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延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政权建设经历了从统治型政权到革命型政权、发展型政权再到服务型政权的转变历程.革命型政权对统治型政权的替代使中国真正踏上了现代国家建设和政治解放之路.发展型政权的确立为强国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服务型政权的建设则是开发政治资源和巩固执政基础的新的战略选择.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战略体现为发展型政权与服务型政权的双重构建.  相似文献   

6.
论跨世纪之际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的塑造吴文勤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①它要解决的是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问题。那么政治参与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民族流行的对政治参与的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7.
李莉 《前沿》2012,(21):25-27
对政府在钓鱼岛争端中应对方式的质疑,提出了中国在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上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问题.国家形象的物质本源性使其更是对国内民众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话语冲突、现代性和网络时代给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带来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以人为本”的国家安全观,促进社会参与并重视构建青年的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应对.  相似文献   

8.
张茉楠 《传承》2011,(2):65-65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人均GDP也已超过4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经济社会将逐渐由生存型社会进人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国家盈利模式将出现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9.
与斯密传统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经济思想史上存在着一条清晰的重商主义理论谱系,即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格申克龙的后工业化国家、发展型国家和演化发展经济学。这一谱系强调国家利益、保护主义和竞争优势,尤其重视国家在现代化和经济赶超中的作用。与其一以贯之的"国家执念"相比,李斯特谱系对社会基础的重视程度是逐步加大的。对社会基础的关注对象,即关键行动者上,也逐步从城市资产阶级、封建贵族逐步扩展到企业组织和广大民众。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上,也逐步从单向度的国家作用发展到国家-社会互动的观点。李斯特谱系的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渐进协同演化过程,在国家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国家的专制性力量向建制性力量转化,以及建制性力量中的渗透力、汲取力和协调力的形成过程,对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数据正在改变着社会政治形态,也在塑造着国家治理方式.大数据主要来自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它造成国家治理的组织结构日益多元化与平权化,也将造成国家治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大数据赋予了国家或政府不同于传统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