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新中亚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新中亚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万光中亚①事态发展正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注意。中亚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其他战略资源。据估计,里海地区石油蕴藏量有2000亿桶左右,仅次于海湾。中亚天然气储量也居世界前列。中亚被认为很可能成为下世纪亚欧两洲新...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俄美大国角力的焦点。中国的经济腾飞带动了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而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是中国突破能源运输安全“瓶颈”的选择之一。中国须积极务实地展开外交活动,直面国际竞争,充分发挥中国市场优势,与中亚各国有效合作,最终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为经济崛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石岚 《东南亚纵横》2011,(10):86-89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对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巨大需求。中亚及其相邻的里海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毗邻的地理位置为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前中国与中亚地区已经修建了多条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这些管道有助于保障中国能源供应,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压力。中国中亚能源通道的未来前景广阔,但需要提前做好风险研判与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4.
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亚地区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在中亚围绕着石油为主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已成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当务之急。新疆毗邻中亚的区位条件以及辐射扇面宽广的地域几何形态,确立了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的特殊地缘优势;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时代的来临;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能源合作为建设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亚-里海地区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苏联解体之后,这里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大国角逐的场所,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更是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石油安全与地缘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中东、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对于我国的石油安全和地缘战略的意义.中东是我国进口原油的最大来源地,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具有重大影响,而对我国地缘政治的影向是间接的;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的来源多元化,无论是从石油安全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南亚对于中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南海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石油的运输安全和战略地缘利益.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已成为各大国与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竞争的重要舞台之一。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美、俄、中三大国及其他国家、政治势力在这一地区既存在着竞争但又需要相互合作。通过回顾中国在中亚地区历史变迁中的影响,从地缘经济、安全、政治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①是当今世界上民族成份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不仅历史上曾有大量的外来民族进入这里,并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原居住民族,而且近代以来又有俄罗斯、乌克兰、德意志、朝鲜、东干等多种民族进入这一地区,形成了有130多个民族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国家中共同生活的特殊局面。在这种独特的社会居民构成的基础上,复杂的民族因素与宗教等其他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长期以来一直对中亚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中亚各国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需求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石油短缺成为我国未来时期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中俄两国石油合作互补性强,俄罗斯石油的总储量约为200亿吨,而我国从俄罗斯和中亚的进口只占7.5%[1]。两国石油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但也存在许多波折和问题。通过对普京两任总统期间的石油战略分析,可以对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进行理性的预测,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同中亚的交往历史悠久、关系密切,地理位置山水相依、边界相连。中亚的主体民族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同种族的民族跨界居住。中亚的经济水平同中国相近,并有其他方面的共同点。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具备了同中国开展平等与互利合作的各种条件,中国与中亚关系正在进入新时期。本文将简略回顾历史,并展望未来,探讨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力图维护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和主导地位,因而希望中国的介入有助于实现它的这一目标,但如果中国势力在中亚的上升反而削弱了俄在中亚的地位,则中俄在中亚发生摩擦就难以避免。在能源开发方面,俄对中亚.中国管道的开通和中亚油气源源输往中国感到忧虑,担心这会削弱俄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并减少俄在中国这一庞大能源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尽管中印关系和俄巴关系近年来大为改善,但在中亚和南亚的大博弈中,中巴和俄印这两组老盟友之间仍会时时发生碰撞。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亚独特的地缘优势, 丰富的能源和其它战略资源, 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 美国更是 把中亚战略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明确, 就是配合两洋战略, 更牢固地控 制住欧亚大陆, 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 削弱俄罗斯的影响以及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但美国的中亚战略 会受到俄罗斯的制约, “三股恶势力”也会对其中亚战略构成挑战。由于中亚邻近中国西部边疆, 美在中亚 渗透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使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和中亚各国经济以及中国与中亚的贸易造成沉重打击。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给中亚各国吸引外资缓解本国日益严峻的金融形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人文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由于中亚地缘政治、经济地位的特殊性,使之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不可避免招致美俄等国的猜疑和忧心,从而给双边关系的发展带来挑战。不过,中国和中亚各国合作是建立在"政治互信、经济互助、资源互补"基础之上的双边关系,未来合作的机遇仍然会大于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经贸发展趋势近几年,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对中亚及周边国家贸易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主战场,并突破旧格局,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一)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经贸发展的经济融合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往来不断加深,古"丝绸之路"再度成为亚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新舞台。1.经济走势趋于同步。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中亚及俄罗斯经济严重倒退。俄经济连续8年出现负增长,到1999年GDP  相似文献   

15.
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期,中亚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开始凸显,日益成为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这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化挑战为机遇,使机遇稳固化、最大化,应成为中国对中亚政策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非洲的军事化能源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把控制主要产油国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军事战略的重要一环。“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明显加快美国石油战略的调整,实行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逐步降低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为此,小布什政府不仅把目标转向中亚和里海地区,而且打着“反恐战争”和“人道主义救援”的旗号悄悄向非洲进军。  相似文献   

17.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和世界“21世纪的能源基地”。近年来,中亚已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它们针对中亚的能源博弈力度不断加大。俄罗斯在中亚能源格局中占据传统优势,不仅控制着中亚油气资源的外运方向,掌握大量油气田,还涉足油气下游产业。但随着其他国家相继进入中亚能源领域和中亚各国能源出口多元战略的逐步落实,俄的优势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石油天然气研究上的中亚地区一般指里海以东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和里海以西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三国。其中主要石油生产国是阿塞拜疆和哈斯克斯坦,主要天然气生产国是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和阿塞拜疆。  相似文献   

19.
中亚民族问题由来已久,1991年中亚五国独立后,民族矛盾虽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问题仍然复杂而明显,并成为影响21世纪中亚地区战略空间发展走向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美国开始从阿富汗正式撤军,为此美国调整中亚政策思路,加大对中亚的渗透,加强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试图将部分自阿撤出的兵力转向中亚,参与经中亚地区的能源运输体系建设,培育适合“革命”的土壤,以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掌控对中亚的战略主动权,达到最终能有效遏制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