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主要思维,文章以探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为目的,以目前党政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权力行使过程中处理好"法"与"情"的关系、处理好守法与能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领域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它对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体现在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更渗透至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的全过程,为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在依法治国视野中,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应该包括法治信仰的内涵、法律基础知识、法治思维能力和法律规范认识等方面。就方法而言,应该强调从学校教育、社会协同、学生个体自觉践行等三个层面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顾姝倩 《创造》2015,(10):54-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要求,既是对过去法制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目前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对全社会法治理想的期待.当前法制教育的着力点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着手,通过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强化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内容上丰富法律知识素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以及加强法治方式的实践运用几方面来逐步养成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转变,真正做到立法为民,而不是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宪法,法治这一治国理念在我国最终确立,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法律信仰构成了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然而,在我国,公民对法律感到陌生,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前提,乡土社会的法律信仰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当下有限的法律认知、传统因素的阻却及法律运行的缺陷是法律信仰在乡土社会中缺失的原因。建构乡土社会法律信仰有三条路径:加强乡村普法教育,提高乡民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重视习惯规范,完善乡土社会立法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健全乡村法律运行机制。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乡土社会民众的法律信仰,进一步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柳玉祥 《群众》2014,(11):22-23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着社会矛盾尖锐、民众法治信仰缺乏、治理手段单一等难题,必须以法治为保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依法办事、公司企业诚信守法、人民群众遇事找法,促进良好治理格局的形成。一、以促进人人信仰法律为重点,大力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近30年的普法工作,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普法工作要尽快向"努力把法治  相似文献   

7.
王克群 《前进》2014,(12):31-3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对于我们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治党管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朱玛 《观察与思考》2001,(10):34-35
<正>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中,笔者认为最深层的、最实质的原因是法律不被信仰。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从而难以完成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使命。本文就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化的关系做一探讨。一、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人们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对象。如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奴隶社会的神灵信仰,封建社会的君主信仰或权力信仰,近现代社会的领袖信仰或法律信仰。人们对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9.
实现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法治时代,领导干部的决策和行为总会直接或间接地与法律发生关系,所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十分熟悉和善于运用法律。不过,对于统筹协调众多领域的领导干部而言,熟悉和运用法律并不等于要通晓所有领域的法律知识和条文,而在于把握规律,善于运用法律的思维方法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培养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十分重要。一、领导干部应当善于运用法律思维正确处理法与情的矛盾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等于一纸空文。但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一个案件或事件如果严格适用法律或制…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干部提升"法治思维"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又对其进行了系统诠释,强调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着力提升法治  相似文献   

11.
王秀鹏 《桂海论丛》2008,24(3):78-80
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法治本身的需要;影响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缺失法律信仰的根基、法律信仰的前提、法律的权威性,是法律信仰普遍性的缺失。因此,要将法治精神的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社会优住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信仰培养,培育国家公职人员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法治信仰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创新与改革的新提法。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深入理解"法治信仰"的内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明确其同政治信仰、道德信仰之间的关系。法治信仰与政治信仰是并行不悖的,要结合政治讲法治;法治信仰与道德信仰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治和德治要协同发力。在我国治理实践中,学法与守法领域最能精准评估法治信仰目标的推进实况。学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基础前提,守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让公民信仰法律,协助建设一个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因此,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对法治忠诚、尊重,以法律来组织和构建社会秩序,就成为建设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笔者结合热点案例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现实,阐述如何实现法治信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卢刚 《长白学刊》2009,(4):80-85
法律信仰是我国法治国家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结论是在西方法律与宗教相互融通的框架下展开的。他在《法律与宗教》中,最终关切的是失去了法律的宗教日益失去其社会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内心、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崩溃。而观照我国当下的法律信仰问题,在法律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国家,过于强调法律信仰的作用,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治并不一定需要以民众的法律信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梁太波 《当代广西》2013,(19):29-30
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治国之需 国因法而治,因法治而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报告首次将法治思维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写入其中,充分显示出法治思维在建设法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也表明,不仅法律学者、法律工作者需要具备法治思维,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应该自觉运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和灵魂,它与依法治国有着契合性和关联性。在从严治党的背景之下,具备法治思维能力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当前,要从党的建设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意义,多渠道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促使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李林 《乡音》2013,(7):37-38
既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又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推进相关法律的立改废,为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与合法性保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这既是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对深化改革开放、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的新要求,也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起点上,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法治建设,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需求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法治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的一项重要指标。法治不仅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还要求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信仰应该被认为是我国通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然而我国悠久的历史以及法律运行的不健全却给法治信仰的建设带来诸多困境。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消除法治信仰危机,走出法治信仰困境,着力构建社会民众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相对固定的认识和思维模式,法治目标的确立实际上也同时确立了一个社会的法律观念的基本取向。独立的社会主体意识、对法律的信仰与崇敬之情、积极参与社会法律活动这三个方面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积极倡导和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