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3年5月,位于胶东半岛的海阳小纪区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拉开了地雷战的序幕。从此,海阳大地处处布满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地雷阵。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为原形,在海阳实地拍摄了军事教学片《地雷战》,轰动全国。1995年,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同志为地雷战纪念碑亲笔题写了“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  相似文献   

2.
正一提起游击战,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地道战、地雷战,但游击战不仅仅局限于此,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在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还创造出了多种游击战模式,比如破袭战、麻雀战、村落战、铁道游击战等。在临淄区档案馆里有一本渤海抗日先驱李人凤同志的手稿,其中《山东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建团前后的历史概述》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清河平原上的抗日游击战。鲁东抗日第一枪"七七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华北地区大片沦丧。当时的临淄斗  相似文献   

3.
<正>王耀南,开国少将,我军地道战创始人之一,曾被朱德称为"地道战之父"。他在红军时期发明地道战、移动地雷战,是红军中唯一获红旗勋章和二级红星奖章这两项殊荣的干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我军的工兵史,被称为"工兵王""地雷战王"。他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参加战斗达300余次,5次负重伤,身上共留下31个枪眼,却从不退却。在中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胶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运用伏击战、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痛击来犯之敌,取得了辉煌战果。其中,海阳县民兵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发明创造的十几种地雷和三十余种埋雷方法,在歼敌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多次被上级授予“民兵工作模范县”、“战斗模范县”等光荣称号。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地雷战》,就是根据这一史实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5.
进入1976年冬天,可看的电影一下子多起来。在此之前,除了样板戏,银幕上只有《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几部故事片,数量可怜,反复看的结果是让孩子们几乎背下了影片的全部台词。突然之间,一些部队大院  相似文献   

6.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6,(11):42-45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由于《南征北战》是在特殊环境下完成拍摄的,因此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一波三  相似文献   

7.
在黄海之滨,山东半岛的中南部,有一个因招虎落凤和"地雷战"而闻名全国、蜚声海外的现代小城——海阳。海阳城东北15公里,那山清水秀、风光怡人之所,就是以民风纯朴、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故事》一书作者历经十年,对富有传奇经历的几十位老人做了抢救性的采访。这些老人中,既有清末最后的国舅、驸马,也有蒋介石的警卫;既有抗战期间地雷战、雁翎队的英雄,也有伪满洲国的警察与日本特务;既有抗击过日本侵略者的“义匪”及“坐山雕”的把兄弟,也有亲历过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中国留学生和命运悲惨的中国劳工及慰安妇。他们的历史,就是百年间苦难中国的历史折射,读后令人不胜感叹。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创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灵活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多种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零打碎敲地消灭敌人,极大地牵制、消耗了敌人实力,令敌人闻风丧胆。 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  相似文献   

10.
刘珺 《党史文苑》2007,(5):49-51
《最后的故事》一书作者历经十年,对富有传奇经历的几十位老人做了抢救性的采访,这些老人中,既有清末最后的国舅、驸马、也有蒋介石的警只限于;既有抗战期间地雷战、雁念翎队的英雄屯有伪满洲国的警察与日本特务,既有抗击过日本侵略者的“义匪”及“坐山雕”的把兄弟,也有亲历过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中国留学生和命运悲惨的中国劳工及慰安妇,他们的历史,就是百年间苦难中国的历史折射,读后令人不胜感叹。  相似文献   

11.
徐百柯 《党课》2012,(4):124-125
直至今日,叶企孙,仍是一个罕为公众所知的人物。在《地雷战》这部著名的电影中,你丝毫看不见当年爱国学生的踪影,种种巧妙的地雷和神奇的炸药,全部是农民兄弟创造发明的。  相似文献   

12.
黄洋  黄爱国 《学习导报》2011,(16):15-17
电影《地雷战》和《地道战》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部红色经典影片。但说起它们的军事顾问、负责指导拍摄者,也许就没多少人知道了。他就是原安源煤矿工人、时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王耀南将军。  相似文献   

13.
易凡  紫卉  刘伟 《党史文苑》2008,(8):22-26
进入1976年冬天,可看的电影一下子多起来。在此之前,除了样板戏,银幕上只有《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几部故事片,数量可怜,反复看的结果是让孩子们几乎背下了影片的全部台词。突然之间,一些部队大院冷寂多年的礼堂热闹起来,白天晚上都在放电影。因为跑片子,随时通知随时去看,三更半夜爬起来也是常有的事。据说都是还未解禁的影片,只能在内部礼堂放映。  相似文献   

14.
电影《地雷战》和《地道战》,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部红色经典影片,四十岁以上的人对它们是耳熟能详。但是,说起它们的军事顾问、负责指导拍摄者,恐怕就没多少人知道了。他就是原安源煤矿工人、时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王耀南将军。  相似文献   

15.
潘泽庆 《党史博览》2007,(12):17-22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指导和推动下,广大敌后军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等一幕幕精彩的战争活剧,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沁源围困战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6.
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因此同志们称他为工兵王。他精通爆破、架桥,曾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红军架桥王、坑道爆破王、工程构筑王、地雷战王。纵观王耀南的成长和战争史,这些称号的确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7.
看过影片《地雷战》的人,都会被边区英雄的事迹感动着。影片中的二曼就是铁岭市交通局老干部郭正秀的影子。 1944年1月17日,冀察晋边区第二次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在河北省阜平县隆重举行,会上,一位胸前佩戴大红花的小姑娘走上主席台,微笑地接过奖品,人们都投以惊奇羡慕的目光:这么小的姑娘怎么当上了英雄?她就是太行山中麓的山西省  相似文献   

18.
快乐大叔 《党课》2009,(9):98-99
也怪,如今的“大片”满天飞,声光电、海陆空、电脑特技全都给用上了,热闹无比,可对快乐大叔来说,看着总不如当年看《地雷战》《地,道战》来得过瘾。究其原因,倒也不是现在的电影拍得多么不好,可能根本还在于一种怀旧情绪在作祟吧——电影有点儿像酒,还是陈的香啊!  相似文献   

19.
电影《地雷战》和《地道战》,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部红色经典影片,四十岁以上的人对它们是耳熟能详。但是,说起它们的军事顾问、负责指导拍摄者,恐怕就没多少人知道了。他就是原安源煤矿工人、时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王耀南将军。  相似文献   

20.
在福州市鼓屏路的一所公寓里,已90岁的抗战老同志张维兹会见了本刊记者。他正在省协和医院住院,两腿行动不便,事前知道我们要来,坚持坐着轮椅车要孩子抬着回家里。“抗日战争时我在山东海阳,海阳地雷战举世闻名”,他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