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春秋时期,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说的是的鲍叔牙与管仲一起做买卖,得了利,管仲自己多拿了一些。有人告诉鲍叔牙,鲍叔牙说,因为管仲家贫需要钱,并非人贪。管仲曾数次为人出谋划策都不成功,有人背后议论时,鲍叔牙说,是时机不利,并非管仲不智。管仲曾几处做事被人赶走,有人因此怀疑管仲的品行。鲍叔牙说,是因为那些人不识才,而不是管仲不贤。管仲听说后感激不已,仰天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2.
管仲三权     
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什说:“贱不能临贵。”地位低的人不能统管地位高的人。齐桓公就委任管仲为上卿,但是国家没有治理好,齐桓公就责问管仲什么原因,管仲说:“贫不能使贵。”贫穷的人指挥不动富裕的人。桓公把齐国从市场上收到的一年租税赐给管仲,可是,齐国仍然治理不好。桓公又问:“什么原因?”管仲说:“疏不能制亲。”疏远的人制约不了亲近的人。齐桓公把管仲立为“仲父”。结果,齐国治理得非常好,齐国日益强大,成为诸侯一霸。孔子说:“管仲的本事,如果没有这三权,也不能使他的国君称霸诸侯。”(《说苑·尊贤》)这…  相似文献   

3.
历史盛赞安徽颍上人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二千六百年后的现代,安徽太湖人朱湘与赵景深的友谊,也是值得世人称道的。管仲一生从生活到事业,都得到鲍叔牙无私的帮助。管仲曾感动地说过:“生我父母,知我鲍叔也。“朱湘一生从生活到事业直到他身后,都得到了赵景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管仲,名夷吾,史称管子,春秋时齐国人,齐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管仲曾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这一论断,过去我一向钦佩有加,笃信无疑。“仓廪实”和“衣食足”,相当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知礼节”和“知荣辱”,则相当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管仲先生所论述的不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变精神”么?由此看来,管仲先生几乎可视为中国古典唯物论的开山之祖。管仲这段话出自《管子·牧民》,今人当然可以批评管子的“牧民”思想。  相似文献   

5.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封建霸主齐桓公,以及辅佐他成就霸业的贤相营体,历代相传,名气很大。但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的鲍叔,相比之下,知名度就小得多。固然,齐桓为君,管仲为相,与鲍叔身份地位不同。居高声远,世之常情,在古在今,鲍叔都是无法攀比的。但作为相马专家的怕乐,至会家喻户晓。请回皆碑,比的叔受到正当的赞扬和崇敬。这就不能不让人有点为鲍叔不平。鲍叔与管仲,是少年相交的朋友。后来,他们分别作了齐国两位公子的辅臣。鲍叔输任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老国君死后,哥儿俩为争夺王位,演了一出兄弟相残的丑剧。结…  相似文献   

6.
管仲重金求鹿 有“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是一位打经济战的高手。《管子·轻重篇》收录了管仲靠“重金求鹿”而使楚国大败的趣闻。 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  相似文献   

7.
明智的分权     
春秋时期,齐桓公很高兴由于管仲的辅佐,国力日渐充实,尊称管仲为“仲父”,还打算给予更大的权限,便向群臣说:“管仲的才能你们也是知道的,我打算给他更大的权限,赞成的人站到左边,反对的人站到右边。”只有东郭牙这位臣子站在中间,桓公觉得很奇怪,就问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8X):48-50
<正>春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人才辈出,英雄争锋,多的是能征善战的英雄、纵横捭阖的谋士、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如果要推举"春秋第一人",应该有很多选择,管仲、赵宣子、范蠡……无论选哪一个人,都有很多杰出成就。但春秋2000多年后,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却将子产(公孙侨)推为"春秋第一人",另一位学者李元度更是认为,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人们对子产的评价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子产除了在政治、外交、刑法、宗教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外,还是一位救灾的"奇人",并且提出了影响我国千年的灾异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容人之长与忌人之长,虽仅一字之差,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春秋时期的管仲,由阶下囚一跃而成为齐桓公的座上宾,从而得遂凌云之志,全赖齐国大臣鲍叔牙的极力荐举。管仲当政后,鲍叔牙丝毫没有居“恩”自傲,而是心甘情愿接受管仲的领导,尽心尽力做好他的助手。  相似文献   

10.
正管子是后世对管仲的尊称,他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管鲍之交,源远流长,成为交友的典范。管仲相齐,谋略卓越,《史记》述为:"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智慧集于《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时期开源性的古代管理学巨著。纵观先秦思想,"和而不同"贯穿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虽各有侧重,但却强调将"差异"与"和谐"辩证的统一。当  相似文献   

11.
从“齐桓公好紫服”说起张永辉《韩非子》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全国上下尽穿紫衣。这时,五件纯色衣抵不上一件紫衣的价值。桓公为此事发愁,对管仲说:“我好穿紫衣,紫衣就贵得很,举国上下好穿紫衣的风气有增无减,我怎么办好呢?”管仲说:“您想制...  相似文献   

12.
春秋初期,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革新政治,变法图强,兴齐国、攘戎敌、救弱邦、继绝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第一霸业。明君贤臣,千古传为佳话。在他们兴齐图霸的治国方略中,实施人才战略、广聚天下人才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前进》2017,(12)
正孔子很重视"信",说民"无信不立",交朋友要"信",但在归纳道德条目时,强调智仁勇,只有三项,没有信。特别讲到管仲时,对弟子认为管仲没有殉难而违背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原则,孔子作了否定,肯定了管仲的行为。孟子对此有两种体会:其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在公子纠失败以后,面对两种选择:为公子纠殉难,还是为齐国和人民活下来。公子纠尚未成君,即使成君,也在最轻的地位。孔子、孟子都认为管仲的选择是正确的,都以国家、人民为  相似文献   

14.
管子是后世对管仲的尊称,他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管鲍之交,源远流长,成为交友的典范.管仲相齐,谋略卓越,《史记》述为:“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智慧集于《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时期开源性的古代管理学巨著.纵观先秦思想,“和而不同”贯穿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虽各有侧重,但却强调将“差异”与“和谐”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为相40年,为齐国成为春秋列国的霸主做出重大贡献。他的一些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管仲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罗宏曾:《从政史鉴》,9页)政策政令的好坏,要以民心的向背这把尺子去衡量。如若顺从百姓的“富贵”、“存安”等愿望,边远的人也会自动前来。反之,做百姓厌恶的“忧劳”、“贫贱”等事情,则再亲近的人也会背叛。因此,管仲认为,靠刑罚和杀戮并不能使百姓恐惧和心服。只有懂得给百姓以好处,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  相似文献   

16.
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管仲亦曾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发生在餐桌上的变化是人们最难以忘怀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改革地方行政结构,改变官制;调整社会基层组织,实行闾伍制。春秋中后期,子产施行“大治安”方略,将弱小而内乱不止的郑国治理得稳定富强。战国时期,商鞅在泰国推行封建治安秩序,对于全国统一后封建治安秩序的确立,起了先驱示范作用。总之,管仲、子产、商鞅等人为古代治安体制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产生。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就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实行法治。他说,"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是:一切政体都应订立法制……使执政和属官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取得特殊的权力。"我国古代有过一场延续了400多年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法治思想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公元前645年)开其先河,经过战国初期的李悝(?—公元前359年)、中期的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等人的阐发和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实践,至战国末期的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集大成。管仲认为,"以法治国,举措而已。"有法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的角度解读《管子·牧民》,可以看到管子执政治国的理念是出于对自然的尊敬、对人的自然需求和人文需要的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管仲强调了执政者必须有执政之道,必须顺应四时而施政;强调建构强大的区域性人文生态系统是治国执政的天然职责;提出要以人性为基础,实行先进的生态执政策略。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14,(2):48-49
孔明效忠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遂诣亮,凡三,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