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很多人眼里,西藏是一个与天最近的都城,更是身心与神灵最接近的地方。那天午后,站在拉萨八廊街,我发了条短信给我所有知道的、不知道我来西藏的朋友:“不到西藏,不知道天空有多蓝;不到拉萨,不知道空气有多新鲜;不到大昭寺,不知道信仰有多虔诚;不到八廓街,不知道逛街多有趣。”八廓街的由来在拉萨,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是一定要去的。其实,八廓街并不大,如果不买东西,一个小时就可以转完。但她却让所有在这条街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让所有到过这里的人都留下一个深刻而奇特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雨中八角街     
知道北京有个王府井大街并不比知道拉萨的八角街早,而当我对王府井已经非常熟悉时,到八角街上去走一定仍是心中的一个愿望。前不久,我终于去了西藏,但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边境一线开展工作,所以直到离开西藏前两天,才匆匆地去了一趟/\角街。7月,是西藏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雨水充沛,气候宜人,尤其是我在西藏的最后几天,拉萨每天都有一场雨,把这座美丽的城市浇灌得郁郁葱葱,八角街也因VL愈发清新、秀丽。那天早晨,天空照旧飘着雨。我们先参观了西藏三大寺之一的大昭寺,大昭寺的大门就开在八角街上。两个小时后,当我从大昭寺…  相似文献   

3.
从日喀则赶回拉萨,为了能更多地了解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在拉萨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和历练,从清晨到深夜,我们采访了7位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的典型代表,虽然身体极度疲倦,但精神却特别亢奋。我们知道,来到了西藏,我们看到的是西藏,然而又不是西藏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杨丽珍 《台声》2007,(11):44-48
9月17曰.我有幸陪同美国“美东台湾客家联谊会”大陆参访团的朋友,第一次坐着火车去拉萨。以宋熊琮先生为团长的西藏参访团一行17人.平均年龄60多岁,男女备半.9月28日.圆满结束在青海的西宁、西藏的拉萨.日客则等地参访。  相似文献   

5.
尼玛次仁 《友声》2005,(1):21-23
20 0 4年 9月 7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亚欧会议人民论坛”上的发言我叫尼玛次仁 ,代表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作专题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 :西藏的宗教文化在亚欧对话中的作用。我是藏族 ,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的僧人 ,也是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的理事。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以一个藏族僧人的身份 ,与大家分享西藏的文化和宗教。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藏族人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藏传佛教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寺庙是宗教的重要载体。现在西藏有 1 70 0多座寺庙 ,遍布全区各地 ,为 4 6万多名僧尼的…  相似文献   

6.
飞上高原,走近拉萨西藏,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去西藏,是我多年的夙愿。也许是缘分不到,几次机会都擦肩而过。6月13日,我终于坐上了从北京飞往拉萨的班机,既兴奋,又紧张。北京飞拉萨的航班,每天一班,经停成都双流机场40分钟后,飞机从成都飞往拉萨。从机窗往下看,成都平原的葱绿和富饶尽收眼底;再往西北,进入横断山区,变成一片雪山覆盖。近在咫尺的山顶上,终年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始融化,向山下流去,表面划出一道道弯弯曲曲的线条,仿佛火山流淌的熔岩。不知何故,山顶积雪与河谷冰川的表面,都似乎带着一层暗红色的薄薄尘土,抵挡着太阳光晶莹…  相似文献   

7.
统战信息     
《西藏统一战线》2008,(3):39-40
区党委统战部召开庆祝建党87周年表彰大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拉萨光明眼科康复诊疗工作进展良好;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实施2008年生态新农村项目;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在我区设立“旺旺奖学金”;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安全饮水得到大力改善  相似文献   

8.
时间_2010年4月11日采访地点_拉萨在藏职务:西藏自治区团委副书记原工作单位:团中央西藏有非常好的传统和基础,不仅仅是接受援助,在发生全国性灾难时,西藏人民也尽力地援助他人,让我们这些援藏干部深受教育和感动。我来到西藏,是进行共青团的工作,这也是党的  相似文献   

9.
达赖集团反复宣称,“达赖喇嘛早已表明不寻求西藏独立的立场,目前的问题是中国政府缺乏信任。”在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后,达赖又表白,“我绝对没有分裂西藏或者是在汉藏民族间制造矛盾的图谋。”  相似文献   

10.
离开西藏很有一段日子了,但每次想起西藏,内心便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庄严、一种悲壮、化作一股喷薄而出的激流强烈地撞击我的心房。…… 西藏始终被宗教的神秘气氛笼罩着。当我第一次站在拉萨街头.望着矗立在市中区拔地而起的117米高的布达拉山上那座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时,我就立刻有了这种感觉。我们租下了旅馆的最高楼层临街的房间,与布达拉宫遥遥相望。我喜欢临窗在晨曦和暮霭中看布达拉宫,去感受它在苍凉天际下的那份神圣和庄严。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在西藏,神的力量的巨大。  相似文献   

11.
(二月)1日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在拉萨看望慰问武警西藏森林总队和公安现役部队基层官兵,自治区副主席李昭一同前往看望慰问。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郝鹏前往布达拉宫广场、西藏日报社、自治区电力公司电力调动中心,拉萨  相似文献   

12.
洋滔 《台声》2002,(4):24-25
5月的拉萨,杨柳春风,花粉红,万物复苏,西藏旅的黄金季节到了……著名诗人、诗评家刘湛秋信,说有位台湾女作家想到藏一趟,问我何时来最好?说,5至9月来均可,这段间,西藏气候宜人,鸟语花,是消闲避暑的最好时间。来又收到刘湛秋的电报,说作家即将抵达拉萨。就这样,张典婉追寻着文公主的脚步,风尘仆仆地从湾取道青海到西藏来了。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风暴雨的傍晚,她和她的两同伴急匆匆地冒雨来到寒。我不相信我面前这位小女就是台湾著名女青年作家张婉。她笑容满面,充满了真诚机智,她头发微黄,戴着近眼镜,穿着朴素,透…  相似文献   

13.
正一首据说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小诗写道:"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如今的西藏,蓝天白云下,不管在拉萨老城区还是山南的僻壤,经幡佛号仍然依旧,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变,在行进的岁月中,西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惠民发展时期。西藏行之一拉萨:日光城的变迁西藏拉萨每年日照多达3000多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的太阳光照,"日光城"因此得名。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显示,彼时的布达拉宫像一座孤岛,远处  相似文献   

14.
藏行谈吃     
<正> 在去西藏的途中,我还一直在想像着:神秘的布达拉宫还有传说中带着异域风情的骨环究竟会是什么模样。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半个月的自助旅行,让我在爱上这块美丽土地的同时,更不可思议在爱上了当地的各式小吃。原来在旅行中,“吃”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还可以找到一份新鲜而时尚的生活感觉。愉快的西藏之行改变了我的思维,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有下一站旅行,我不但会细细品味沿途的各色风光,更会用“心”尝遍所有美食,就好像让我曾大块朵颐的烤牦牛肉、毛血旺……这真是一种人间极致!刘大妈的酸奶第一天刚到拉萨,溜完八廓街,就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布达拉宫。  相似文献   

15.
西藏建设上规模宏大的四十三项工程(其中二十五项建在拉萨),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已有三十四项相继竣工,它使这个向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地区,以新的面貌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一九六五年九月至一九八五年九月)。这批重点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加快西藏经济文化建设而采取的措施。它们是由国家投资,由内地各省调集建筑技术力量,负责各项工程的建设。这些工程包括西藏体育馆、西藏大学、拉萨电教楼、拉萨饭店、拉萨剧场、拉萨贸易中心大楼、日喀则太阳能试验站、日喀则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江孜饭店、江孜体育馆、羊八井地热试验站、泽当医院、泽当羣众艺术馆等。本刊去年第十二期曾报道过这批工程开始施工的情景,而今天,当我们踏进西藏首府拉萨市时,一座座新建高楼已平地升起。新落成的有拉萨宾馆、拉萨体育场、拉萨剧院,等等。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的拉萨饭店从外表看,基座坚固、稳重,有的房檐绘有藏族风格的吉祥花彩画图案;有的处所又将江南的园林等内地的建筑风格同藏族的建筑  相似文献   

16.
当我五岁开始懂事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在外国——印度。我今年二十七岁。一九五三年,我出生在印度北部的一个极贫困的藏族家庭。阿爸原来是青海湟中县人,早年在塔尔寺当“阿卡”(喇嘛),后来为生活所迫,辗转来到西藏拉萨,继续在当地寺院混饭吃。阿妈是西藏亚东人。四十多年前,阿爸所服务的那个寺院与当地藏兵发生了冲突和械斗,阿爸为了避难展转逃越国境,流亡到了印度,在途经亚东时,他认识了阿妈。  相似文献   

17.
美丽而神奇的西藏,一个令无数人向往的地方。八月,青藏铁路开通之后,我背着行囊和照相机,从北京踏上了通往拉萨的“天路”。  相似文献   

18.
正2月5日,台湾25人旅游团从四川成都乘机抵达西藏拉萨,这是西藏实行"冬游西藏"优惠政策不久后,人数最多的台湾旅游团。旅游团在"圣城"拉萨、后藏日喀则开启"冬游西藏享受阳光"之旅。此行中,台湾同胞们参观西藏最热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两处景点,游览"西藏唯一财神庙"扎基寺。另外,除了观赏到雪域高原独有的自然风光羊卓雍错和卡若拉冰川外,台湾同胞们还到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  相似文献   

19.
1998年,法唐同志应邀参加电视剧《西藏风云》在西藏开机仪式,我随同前往,在拉萨期间,西藏自治区统战部长桑珠,得知我曾在当时的中共西藏工委统战部工作过,特邀我去部里坐坐,我于8月28日去统战部新址,见到副部长阿塔、克朱及其他同志,还看了部里办公区、设备、环境、接待客人及用餐区,以及院里美丽的花坛,我还同桑珠部长照相留念……。这一切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35年前我从江孜分工委(地委)调工委统战部工作时的情景。真是往事如烟,今非昔比,换了人间。  相似文献   

20.
13年前,来自德国的萨布瑞亚(Sabriye Tenberken)在雪域高原西藏拉萨建起了一所盲童学校。她本人就是盲女,却相信梦想能让无边的黑暗充满色彩。在丈夫保罗(Paul Kronenberg)的协助下,这所学校成了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盲童的心灵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