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澄 《学理论》2012,(10):140-141
按照原哈尔滨市市委书记盖如垠关于《挖掘金源文化,提升哈尔滨城市知名度》一文的批示,我们加强对金源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就一些专题设立科研项目,本文是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金源文化作为哈尔滨地区曾经辉煌的文明历史的代表,是哈尔滨历史的骄傲。金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源多流而一体的特色。本文研究了金源文化的起源和内涵、金源文化所包含的文化遗存、金源文化与现代哈尔滨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并在金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麻文连 《学理论》2008,(10):70-70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主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现代人要积极汲取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使其融入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来。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4)
新疆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此源远流长,表现形态各异、特色鲜明,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4.
殷冀锋  王乐 《理论导刊》2020,(9):123-12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源,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舞台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独立的重要支撑,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助推民族复兴的精神引擎。要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纲,以精准对接人民文化需求为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转化创新,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双重统一,进而在文化自信中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的历史发展,它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的灵魂和核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民族精神,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精神特质才能坚定文化自信,走文化自信的道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契合性角度入手探讨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命脉,滋养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渊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神聚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要在世界大变局中将传统文化播于外域,以传统文化为底色构建权力文化网络,融传统文化于民众日常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华民族在当代建构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渊源。可通过梳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相关阐述,阐发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代意义,就传统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塑造正确价值观、在治国理政方面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进行价值挖掘,提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文化自信的一元指导和多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群体、尚和谐、求发展的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传统,这与儒家礼学以秩为本、和为贵、时为大的特质是忠忠相关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礼学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大开发中,在开发西部民族文化资源以服务于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重视保护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强化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与经济开发并不对立,相反,能更好地促进西部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护西部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保持西部特色的必然要求,是对纯粹经济主义的一种抗拒,是表明在全球化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思想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文化强国思想的基本内核,是文化强国的关键、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文化强国意蕴: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创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文化强国新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与世界联动,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文化的形成,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1.自然环境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萌生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乡民生活在乡村,同土地打交道,以与自然界的交换和交流为职业,自然环境对乡村文化的形成就更显得重要了。一方面,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疆域广阔,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比较温和,降水充足。这为乡民的生产和生活奠定了…  相似文献   

12.
宋庆贵  张淑娣 《理论探讨》2003,1(1):106-10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合文化 ,由它产生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民族凝聚力和求同存异等特征与原则 ,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并把它们卓有成效地运用于现当代中国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中 ,取得了革命与建设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3.
许艳丽 《学理论》2011,(1):44-4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梳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深化民族精神问题研究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构想,即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民族精神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入手,以民族精神深层结构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定位研究为支点,实现民族精神研究的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创新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认真实践的时代课题。我们要有效地推进文化创新,就必须在积极实施文化创新方略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文化创新的途径。首先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创新文化。其次,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为文化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再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灵活机制和强大动力。最后,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为实现文化创新不断拓宽领域和增强活力。  相似文献   

15.
裘真 《学理论》2008,(7):73-74
大金国建立后,在完颜阿骨打的统领下,迅速向南发展,“曾不十年,荡辽勘宋”。在对外用兵的过程中,女真贵族总是把俘获的汉族人口迁入东北,谓之“实内地”。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金统治者的经济需求,因为女真族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连年战争的人员大量减耗,致使其“金源内地”人口更加稀少。特别是金统治者对汉文化的仰慕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首先,文化自觉一定是文化开放的结果。封闭的文化传统谈不上文化自觉,具有开放的外部条件但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文化传统也谈不上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其初期往往是某一种文化传统遭受外来强势文化传统的冲击与刺激,接下来是自身文化价值的问题化乃至于危机化,然后是文化传统的自我分裂,文化主体性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在此条件下,借助于所在类群、民族或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层面的文化复兴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文常明  王倩 《学理论》2009,(18):95-95,132
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核心体现。文化是融入百姓生活中的,是民族特点、民族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今天仍然可以成为当代人安身立命、成就事功、和谐相处的智慧。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是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有诸多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核。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反思中国民族形象的建构,我们倍感林语堂的睿智,他立足于中西文化之上,反身建构起连续的的民族形象,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以介绍推广林语堂的作品,正确评价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宋德金 《学理论》2008,(6):70-73
所谓金源文化,可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金上京地区或金代早期的文化;广义是指金代文化。本文指后者。南宋已有人称金为金源,如陈亮说:“今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举而遂灭……”此后,历代也多有用金源称金代、金朝者。元人王恽《跋漆园田氏手泽》诗有“金源取士自科文,台阁公卿半风麟”句。  相似文献   

20.
冯驰 《学理论》2008,(3):I0001-I0001
近日,《哈尔滨日报》连续报道了本埠优秀企业家王军探索中国式企业文化建设,弘扬金源文化与将军文化的典型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哈尔滨电视台》“新闻观察”节目也做了专题报道,并冠之以“三五文化现象探秘”。本刊自本期开始开辟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三五文化现象”,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