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伯特·马尔库塞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确立了他一生的理论视角和理论主题.马尔库塞成熟期对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以其早期人道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批判武器的,马尔库塞晚年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尔库塞早、中、晚期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和理论联系表征了马尔库塞理论的乌托邦特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的统一性源于他的理论方法。马克思继承了根源于欧洲文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使得他始终从人的自由实现出发去揭示现实社会关系不合理的方面,人道主义批判构成了他探索未来社会方法的前提。马克思探索未来社会的方法因而具有人文关怀的意义和现实的批判性。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发展了一种始终围绕着现存社会最典型形态而展开批判、革命的辩证法,并把这种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他各个时期的未来社会思想探索中,这构成了马克思探索未来社会方法的实质。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因而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阐释了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两位思想家之间的理论联系,认为马尔库塞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性解读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时期,在物化理论的启示下,马尔库塞对海德格尔的概念进行了激进的修订,将其"虚假的具体哲学"转变为"真实的具体哲学"。后期,马尔库塞转向了技术批判,竭力否认其理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相关性。不过,通过解读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与海德格尔的《技术追问》,本文向我们揭示了海德格尔对马尔库塞的影响以及马尔库塞对海德格尔的批判性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秉承社会批判传统,期望通过理性重构解除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集权主义控制.新感性和新理性作为新意识的主要因素,规定了理性工具性使用的新方向,也因此改变了政治的方向.艺术化的技术实践可以把目标变为现实,使控制由压迫变为解放,其未来图景就是非压抑性的文明,或是幸福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马尔库塞热衷于用艺术、感性来消除技术的功利性,攻击性及剥削特征,这决定了其晚期思想有着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共产主义旨趣至少关涉如下几个层面:指向"往何处去"的思想困惑,具有明显的共产主义问题意识;"批判旧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阐述原则;揭示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原点即"本质的矛盾",并初步指证了这一逻辑原点的基本规定性。阐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共产主义旨趣,对于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精神实质以及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德国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其现实基础,德国"哲学"是其思想外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分析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揭示其德国"哲学"前提;同时还剖析其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实质,进而指出其症结及本质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路对于当今国内外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讨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的"自行消失"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最终命运和人类实现观念解放的科学论断。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在人类解放中的历程实现了从虚假意识到真实意识、从市民社会意识到人类社会意识、从统治阶级意识到自由个性意识的转化,而这些转化之所以可能,根源于意识形态"自行消失"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我们应当从社会理想和客观规律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生成的角度去理解意识形态的消失,从而阐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自行消失"思想不是虚幻的乌托邦,而是科学意义上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几乎没有谈论过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本文通过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指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所展望,而且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阐发了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他反对以康德式的"应然"来表述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诉诸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式的内在批判立场。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颠倒主谓关系的批判具有规范性的意义,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并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到那时,人类能力就是目的本身。这些伦理原则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解决当今时代的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乌托邦作品大量涌现,它们针砭时弊,提出了诸多理想社会的制度蓝图,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绚丽篇章.乌托邦写作之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兴起并持续百年,与英国转型时代的社会分化及其引发的经济伦理危机有关,这反映在乌托邦作品中社会批判与制度建构两个方面.乌托邦思想家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是为了解释社会何以分化这一问题,而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则意在调和社会关系,防范贫富分化.由此,乌托邦思想对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体现在创造性地探讨了经济思想与经济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平等"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哲学讨论中的一个经典命题。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以及对自由主义的理解的变化,这一经典命题亦需重新探讨。剑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相关成果,特别是对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发现与回应,构成了从洛克式自由主义关注自然法到哲学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强调"第二自然"的历史语境。正是在市民社会解剖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马克思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开创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阐明了自由主义理论在"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上的逻辑背反,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对抗性历史本质,实现了他对自由主义的科学批判和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发表于美刊《哲学杂志》1983年第7期(总第80卷)。艾伦·布坎南(Allen E.Buchanan),现为美国杜克大学特聘哲学教授,著有《人权、合法性与暴力的使用》(2009)、《正义、合法性与自决--国际法的道德基础》(2003)、《伦理学、效率与市场》(1985)、《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1982)等深具影响的学术著作,是一位在政治哲学、伦理学、国际法、市场理论和马克思哲学等领域都富有建树的哲学家。他在这篇书评中继续阐述了他在《马克思与正义》一书中所阐释的思想,透过这篇书评,我们能够看到布坎南对伍德在捍卫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阐释马克思对法权概念的批判以及阐释马克思的辩证法方面的赞赏,但布坎南又不满意于伍德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面向现实与回归学术的双重取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理解和把握俄罗斯民族独特历史道路和社会现实的哲学视域和思想基础。在俄罗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的复归与"新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为寻求俄罗斯民族复兴、构建可替代的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和理论资源,对特殊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基础和具体路径的研究为反思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域和阐释维度。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一方认为,从"内在的"尺度来看,资本主义并非不正义,马克思拒斥用"内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是用"外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这场争论被引介到国内后,在2005年前后开始成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也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了这场争论。争论的深入开展,为更好地解读马克思关于正义的思想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启发,同时也为与正义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建立在否定的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把发达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集中批判了后工业社会对人的整体压抑与绝对控制,并提出了反抗这种新控制形式的革命理论与斗争策略,寻求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未来新出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和文化工业的批判,以及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及其总体性革命理论。尽管他们的分析视角和理论路径各不相同,但其总体性批判理论立足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抽象人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与思想解放,不过是左派知识分子忽视了具体生产关系的理论抗争与头脑风暴。从其产生的新左派革命实践来看,"五月风暴"作为一块试金石,从表面上看显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总体性批判的现实生命力,但从根本上说也深刻暴露了其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国家观"进行批判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现代国家观"的重要文献,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国家与教育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保障受教育者真正享受到科学教育的前提下,政府不干涉教育;二是在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宗教解放"的历史使命下保障"信仰自由";三是在国家与经济组织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保障生产合作社不沦为旧的国家机器之工具的前提下,经济组织与国家互不统属;四是创造性地提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时期,并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具有管理性、民主性和暂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陈学明教授认为,从整体上并联系中国实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真实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探索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正确途径。此外,它有助于我们增强把"回归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结合在一起的自觉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正确的态度。为了推动相关问题的学术争鸣,我们特将陈学明教授与本刊记者的谈话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其一生丰富的理论活动中,并没有留下专门论述人权问题的著述。他在《德法年鉴》上所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他难得的集中研究人权问题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在这两篇文章中对人权问题的阐述,不仅形成了他较为系统的人权思想,而且对于促成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人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思想在内涵和时空坐标体系上是按"三分法"架构的,在实现路径上也表现为"三分法",生动体现了"三分法"哲学思维。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现实途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中国梦又为中国道路铸魂,为中国精神凝心,为中国力量聚力。中国梦理想信念与中国梦实现路径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以不同方式推进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只考察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某些阶段,经常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直接跳至《大纲》,然后再到《资本论》第1卷。有关最近出版的MEGA2中的主要手稿的研究为我们更详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实践批判法、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虚假性特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颠倒性本质、以“普遍利益”伪装的阶级局限性实质展开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中,诠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打造了“从人间升到天国”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构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是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科学指南,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