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K_(88)ITB工程活疫苗(1)给怀孕母猪组于预产期之前3周,每头口服500亿活菌;(2)给初生仔猪组于出生后24小时,每头口服25亿活菌。试验结果:免疫的怀孕母猪组与初生仔猪组的仔猪腹泻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的下降了46.5%和40.9%;两免疫组的仔猪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9.4%和25.6%。说明K_(88)疫苗给怀孕母猪接种,更实用且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1985~1988年,本试验从腹泻羔羊分离到大肠杆菌共95株,并对其中54株菌株做血清型鉴定,明确了分离菌株,其血清分属O_8,O_(101),O_(78),O_9四类O类型,其中O_8为主要O类型。采用MRHA反应和K_(99)单抗及F_(41)抗血清的直接凝集反应,鉴定出分离菌株表面携带有K_(99)或K_(99):F_(41)粘着素抗原。由此选出H_(8720)、H_(8724)、H_(8729)菌株,用乳鼠胃内投服试验和平板免疫溶血试验,测定出该3株菌具有产生热稳定性肠毒素的特性;且H_(8720)、H_(8724)、H_(8729)对实验动物和初生羔羊有致病作用。其它分离菌株皆能与6株菌株H_(8720)(O_8∶K_(99)∶F_(41))、H_(8724)(O_8∶K_(99)∶F_(41))、H_(8729)(O_9∶K_(99)∶F_(41))、BH_(871)(O_(101)∶K_(99)∶F_(41))、BH_(872)(O_(78)∶K_(99)∶F_(41))、Bj_(877)(O_(101)∶K_(99)∶F_(41))的抗血清发生强烈的凝集性和交叉性反应。上述结果均表明:自腹泻羔羊分离到的菌株是携带有共同抗原成份,即K_(99)或K_(99)∶F_(41)粘着素抗原的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大肠杆菌常见的血清型44563(O_(8:)K_(87)、K_(88)ac:H_(19))、C83903(O_(141:)K_(89)[B]、K_(88)ab[L])、C83907(O_(149:)K_(91)、K_(88)ac)、44820(O_(101:)K_(99:)H~-)菌株研制成多价灭活口服菌苗和提纯K_(38)粘着素抗原、肠毒素与口服菌苗混合制成的注射菌苗。对母猪行两个途径免疫,其所产仔猪经哺乳后用异种血清型的菌株进行强毒攻击。其结果:第一组(口服-肌肉注射组)新生乳猪发病率为2.5%,保护率为97.5%;第二组(后海穴注射组)发病率为10%,两组均无死亡;未进行免疫的对照组发病率为37%。带有K_(88)粘着素和产毒素能力的异种血清型的C83552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其结果:口服96~120亿活菌量的新生乳猪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100%;口服48亿活菌量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25%。我们选定96亿活菌量作为攻毒的活菌数,进一步扩大试验,以期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5个地区分离到的510株大肠埃希氏杆菌用126种O抗血清鉴定,定出O型57种。较集中的O型分别为O_(?)(26株),O_(101)(21株),O_(106)(19株),O_(93)(17株),O_(?)(16株),O_(?)(12株)。用K_(99)、F_(41)抗血清对9个地区的750株菌鉴定,定出K_(99)阳性菌31株,占4.1%;F_(41)阳性菌19,占2.5%。用羔羊肠环结扎和乳鼠灌胃方法测毒,仅K_(99)表达稳定的菌株呈阳性反应。用小白鼠测定不同地区、年份疫区分出的203株茵的毒力,致死率在41.3%~87.5%之间。把不同疫区分出的10株菌单独或混合接种初生羔7只,6只发病。用同一地区健康群分出的菌接 种小白鼠、回归羔羊,其毒力和致病性与疫群菌株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已知引起仔猪、犊牛、羔羊等幼畜腹泻的肠病原大肠杆菌株,常能产生两种致病因子,即菌毛抗原成分及肠毒素。目前用于临床鉴定分离于这些幼畜腹泻大肠杆菌株是否产生菌毛抗原的方法,主要包括有:抗D-甘露糖血凝反应、直接玻片凝集反应,反向间接血凝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作者本次将琼脂双相双扩散试验用于对K_(88)_、K_(99)、987P、F_(41)菌毛抗原的鉴定,取得了可信性结果,现报告如下:(一)材料1.大肠杆菌株:用于本试验、产生菌毛抗原的4个标准菌株为:①44563,产生菌毛抗原K_(88),血清型分别包括O_8:K_(87),K_(88ac);H_(19),来源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②C_(83912),产生菌毛抗原K_(99),血清型别为K_(12),K_(99);③C_(83915),产生菌毛抗原987P,血清型分别为0_9:K_(103),987P:NM;④C_(83919),产生菌毛抗原F_(41),血清型分别为O_(101)∶K_(30),F_(41)∶H~-。后3个标准菌株均来源于中国兽药监察所。用于本试验、从不同动物分离的5株大肠杆菌均不产生K_(88)、K_(99)、987P、F_(41)菌毛抗原,其编号为No.1、No.2、No.3、No.4、No.5,  相似文献   

6.
从1978年以来,我们用夏枯草注射液治疗猪泌尿系感染108例,治愈94头(87%),有效10头(9.3%),现介绍如下: (一)药用部分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ts L.),以其干燥花序和果穗作为药用。 (二)制剂程序 取夏枯草3000克,先洗净切细,用温水浸泡 1小时,再煎煮 2次,每次30分钟,八层纱布过滤,浓缩成糖浆状。冷却后,加入2倍量95%乙醇,静置24小时。吸取上清液,以滤纸过滤,滤液再加3倍量95%乙醇,静置48小时。过滤,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在热水浴上蒸发至无醇味,加注射用水至1000毫升,过滤,冷却24小时。再反复精滤至药液澄明,调pH 7~8,调整体积容量至全量1000毫升,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抗弓形虫McAb(3C_2)株诱生腹水McAb,经纯化后被动免疫小鼠,4小时和24小时后用弓形虫强毒(RH)攻击,获得40%和20%的保护率;用McAb(3C_2)与RH在体外中和24和48小时后接种小鼠,获得60%的保护率。各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并查到大量弓形虫。对各个存活小鼠进行弓形虫包囊检查和盲传均未发现弓形虫病原存在。初步证明仅单一型的抗弓形虫McAb对小鼠具有抗弓形虫强毒感染的被动保护效力。  相似文献   

8.
1986~1987年,我们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与上海市嘉定县畜牧兽医站共同协作研制的大肠杆菌K_(88)—K_(99)抗原工程苗,在本场东风机械化养猪场、少平村、立新饲养场进行了预防仔猪黄痢试验,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1.大肠杆菌K_(88)—K_(99)抗原工程苗: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制,批号860715、870103;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农业部南京药械厂生产,批号8596029。  相似文献   

9.
笔者采用玻板凝集试验的方法,对四川荣昌养猪研究所和新疆一四八团猪场的50份仔猪黄、白痢病料的大肠杆菌分离物进行了血清学检查,发现仔猪黄、白痢中均存在K_(88)、K_(99)、987P阳性的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认为K_(88)、K_(99)、987P菌毛吸附因子很可能是仔猪黄、白痢的共同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华田园犬为研究对象,用99℃多层纱布覆盖犬腰荐部多个面积为3cm2区域皮肤,制备深Ⅱ度烫伤模型,采集烫伤前和烫伤后第6、12、24和48小时血样和烫伤皮肤组织样品,检测血液生理指标和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烫伤后犬血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烫伤后第24小时达到峰值,淋巴细胞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烫伤后第12小时降至最低;犬血清和组织中IL-6、IL-10和TNF-α的质量浓度在烫伤后第6~24小时均显著高于烫伤前(P0.05),烫伤前后血清中IL-8的质量浓度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组织中IL-8的质量浓度烫伤后第24小时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深Ⅱ度烫伤早期(48h以内)试验犬呈现全身性炎性反应特征,血清和烫伤组织中促炎/抗炎细胞因子水平不同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1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_99阳性菌株,在改良M培养基中于37℃振荡培养18~20小时,离心收集细菌,于4℃搅拌1小时使K_99纤毛(粘附抗原)从菌体上脱落,然后以差速离心去除菌体和大的细胞碎片。再以适当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纤毛抗原。最后经A—50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K-99纤毛蛋白质。纯化的K_99抗原在SDS聚丙酰胺凝胶电泳上呈现出一条蛋白带。以标准蛋白作标准曲线。测出其蛋白质亚单位分子量为18800,这与国外学者报导的18500的结果相符。纯化的K_99抗原在电镜下可见大量均质的柔软丝状的纤毛。K_99抗原是一个等电点为pH9.7的阳离子蛋白质,在我们做的pH8.6的琼脂糖电泳中其缓慢向阴极迁移。  相似文献   

12.
给20日龄伊莎褐蛋鸡皮下注射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建立了禽霍乱动物模型,以感染后第4、12、24、48、120小时为时间点采样,运用病理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被感染鸡的肝、脾病理学变化及脾内趋化因子配体(CCL5)及趋化因子受体5(CCR5)的动态表达。结果显示,雏鸡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发现明显局灶性肝坏死和脾内淋巴细胞减少,脾内CCL5和CCR5的表达量在感染后第48小时明显上升,尤其是感染后第24小时表达量最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感染后第120小时趋于正常。结果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以刺激蛋鸡脾内CCL5和CCR5表达的一过性上调,这种反应在禽霍乱鸡的肝、脾损伤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MM-3基因工程活菌苗免疫妊娠后期母猪,待分娩后,用BA-ELISA方法检测初乳与新生仔猪血清中的抗K_(88)ac和LT抗体。结果表明,口服或肌注该菌苗均可大幅度提高乳汁及仔猪血清中抗K_(88)ac、LT抗体水平,并使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肥胖对致死性肺炎全身性免疫反应的影响,将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分为Ⅰ、Ⅱ组,非肥胖小鼠分为Ⅲ、Ⅳ组,Ⅰ、Ⅲ组滴鼻40 L大肠杆菌菌液(4×10~(10) CFU),Ⅱ、Ⅳ组滴鼻40 L生理盐水,检测感染前(第0小时)及感染后第2、6、12、24、48、72、96小时各组小鼠血液白细胞数、血清细胞因子质量浓度及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高脂饲喂8周后,肥胖组小鼠体重,血液WBC、GRA、MID数量,血清TNF-α、IL-6、RETN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5),脾脏和胸腺的质量及指数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05)。感染后,Ⅰ、Ⅲ组血液WBC、GRA、LYM、MID数量在感染后第2小时略降低,后逐渐升高后又降低,在第48小时达到最小值;与Ⅲ组比较,Ⅰ组的WBC数量在第0~6小时,GRA数量在第0~12小时,MID数量在第0、6小时均显著升高(P0.05),LYM数量在感染后第48小时显著降低(P0.05);Ⅰ、Ⅲ组的TNF-α、IL-6、IL-10、RETN质量浓度迅速升高,且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第48小时;Ⅰ组的TNF-α质量浓度在第0~6、24小时,IL-6质量浓度在第0~6、96小时,IL-10质量浓度在第2~12、48~96小时及RETN质量浓度在第0~2、24~48小时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组的体重在感染后第2~96小时,胸腺质量在第6~96小时及胸腺指数在第12、72~96小时显著低于Ⅱ组(P0.05),脾质量和脾指数在感染后第2~96小时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的体重在第0~96小时,脾质量在第2~12、48~96小时,脾指数在第2、12、48小时及胸腺质量在第24小时显著高于Ⅲ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肥胖能通过影响机体脾脏及胸腺的生长发育、白细胞及细胞因子含量,进而影响肺部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强度和免疫调节能力,导致致死性肺炎肥胖小鼠的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1990年3月以来,广东省先后有4个集约化养猪场发生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简称PHP),现将对本病的诊断及防治试验报告如下。 (一)流行情况 1990年3月份以来,广东省先后有四个集约化养猪场3~5月龄生长发育良好的肥育猪突然发病,发病率2%~5%,病死率20%~50%不等。个别猪场还见初产或经产母猪分娩前后突然发病死亡。 (二)临床表现 急性病例,见于成年肥育猪出栏或运输过程中,多无症状而突然倒地死亡。或见体温升高(41~42℃)。呼吸急促,张口伸舌,呈犬坐姿势。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48小时内窒  相似文献   

16.
卵巢疾病所致的不孕在奶牛中占6.9%,其中持久黄体发病率最高(占65.7%),其次为卵巢静止(占26.3%)、卵巢萎缩(占3.4%)、黄体囊肿(占4%),对奶牛繁殖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很大。此外,卵巢发育不全、卵巢硬化和卵泡囊肿、卵泡萎缩、卵泡交替发育也零星发生。随着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的应用和生殖内分泌理论的发展,对监控母畜的繁殖机能发生了重大突破,使奶牛不孕率显著降低。国外通过RIA能对孕酮、雌激素、皮质醇,前列腺素(PGS)、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等40多种激素进行测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出生24小时内未吃初乳的湖羊羔和犊牛血清,参考新生湖羊(10~40日龄)血清正常生化指标(南京农业大学,1981),进行血清成分含量的测定并佐证所测血清的正常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病原性大肠杆菌E.coli K_(88)抗原的发现(φrskoy,1961)大大地推动了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K_(88)抗原的多种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已查明:凡具有K_(88)抗原的E.coli株均能吸附在小肠粘膜的绒毛上,并产生两种肠毒素,即热稳定肠毒素(ST)和热敏肠毒素(LT)而导致仔猪发生腹泻。因此,检测病源性E.coli的K_(88)抗原无疑对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免疫学的防治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猪水肿病是断奶前或断奶后仔猪常见的由某些特定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最常见的血清型是:O_(139)K_(82)(B)、O_(38)K_(81)(B)、O_(141)K_(85)(B)。本病的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散发性流行,临床特征是眼睑水肿,后躯(四肢)麻痹,行走困难,叫声嘶哑、惊厥、共济失调。此病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较为常见,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国内一些兽医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补硒及VE对预防和治疗猪水肿病有某些效果,为了总结基层的实践经验,探讨硒及VE的作用机理,我们用从猪水肿病血清型大肠杆菌O_(139)K_(82)(B)菌体冻融物中提取的水肿病致病因子(E.D.P),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补硒及不补硒(低硒)两组猪作了人工复制猪水肿病试验。  相似文献   

20.
用ELISA方法对从新疆7个地区采集的270份腹泻羔粪样和肠内容物进行大肠埃希氏菌K_(99)菌毛抗原检测,其阳性率为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