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年8月13日晚,某水道中发现1具赤裸女性浮尸,当日20:30首次尸表检查后冷藏于殡仪馆。次日10:30进行系统尸体检验和毒(药)物检验,并对发现尸体处水样、尸体检材进行硅藻检验。1.2尸体检验8月13日尸表检查:全身赤裸,尸长155.0 cm,手足皮肤发白皱缩,全身皮肤颜色正常,胸腹部、双侧大腿前侧、双上肢腐败静脉网出现。尸斑浅淡,  相似文献   

2.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一外籍轮船运输铁矿石前往某港,途经境外某海域时,嫌疑人杀2人、重伤1人后跳海失踪。半月后,嫌疑人尸体在该海域被渔民发现,掩埋于海边。为进一步处理该案,经多国(多地区)协商,嫌疑人尸体被挖出后经防腐处理运至宁波进行检验。1.2尸体检验尸表检查:死者衣物被脱下打包放于尸袋内。尸体高度腐败并皂化,已予以石灰防腐处理(图1)。  相似文献   

3.
他溺致死1例     
溺死是水或其它液体堵塞呼吸道,引起呼吸障碍而发生窒息死亡。全身浸入水中并非溺死的必要条件,其实只需头面部甚至仅口、鼻同时淹没水中就能溺死。溺水死者多见于他杀或意外、灾害事故等,他溺致死者少见。报道1例如下。曲某某,男,25岁,身体强壮。于1999年7月12日下午突然死于自家厨房内。现场尸体呈俯卧位,头部浸于水缸中,腰部搭于缸沿上,双手于后腰部被床单撕成的布条捆绑,双腿略屈曲,脚垂于地面。经测量,水缸高82cm,缸口直径40cm,缺内水深75cm,肉眼观其水呈暗红色,经物证检验检出人血。卧室地面发现大量…  相似文献   

4.
某女,30岁左右.某年4月2日早上7:00许被发现死在一水库中。现场勘查:尸体浮于距岸边6米的水面上,水深约5m。水温4℃。尸体检验:衣着整齐,上身穿白色衬衣,下身穿黑色长裤,内穿白色内裤,尸斑颜色浅淡,颜面部青紫,双眼球睑结膜有散在性出血点,口鼻腔有少量淡红色泡沫液体(翻动尸体易溢出),全身体表未检见损伤,双上肢呈鹅皮样改变。解剖及病理检验见:心血呈暗红色流动性,双肺叶间被膜下和心尖有散在性出血点,气管、支气管内可见少量溺液,胃和十二指肠未见溺液。镜检:肺水肿、部分肺泡腔内可见少量出血灶。  相似文献   

5.
溺水是公安法医日常检案中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水中发现的尸体是否为生前入水,是公安法医日常鉴定的要点也是难点,而一旦溺亡的案件中掺杂了其他复杂的案情,其鉴定意见失真也极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法医鉴定过程中,溺死一般依据尸体征象、组织病理学检验和硅藻检验等综合考虑。PMCT为法医诊断溺死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常规使用于诊断溺死。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使用PMCT对溺死尸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了PMCT诊断溺死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并对国内PMCT发展的必要性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检测脏器内硅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检测脏器内硅藻的新方法。方法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生前溺死组(n=15)和死后溺尸组(n=15)。提取兔肺、肝、肾、股骨骨髓和现场珠江水样,采用建立的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检测脏器组织和水样中的硅藻,并与硝酸乙醇消解-扫描电镜联用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生前溺死组的兔肺、肝、肾、股骨骨髓组织中大多数观测到与现场珠江水样一致的硅藻,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检测脏器内硅藻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05.2个/2g肺,18.7个/10g肝,6.5个/10g肾,6.3个/0.5g骨髓;肺与肝、肾、骨髓检出硅藻的阳性比例为86.7%,脏器硅藻检出含量和硅藻检验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硝酸乙醇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所测值。死后溺尸组的兔脏器组织均未观测到硅藻。结论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检测脏器内硅藻,高效、安全、环保,硅藻检验灵敏度高,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定性定量分析准确度,且能有效避免污染,在法医学溺死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及现场勘验2013年9月日7时许,某村民发现屋后水井中有一具尸体,遂报案。该水井位于靠近村口的一农户的后院,井周没有围栏,井口覆盖有重达15公斤的水泥材质井盖,井口直径0.50米,井深10米,水深2米,周围未见死者衣物及随身物品,尸体浮于水面呈俯卧状。  相似文献   

8.
100例硅藻检验综合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100例硅藻检验鉴定结果的分析,结合案件、尸体检查,探讨硅藻检验在鉴定是否溺死案件中的注意事项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溺死的鉴定一直是基层法医鉴定工作中的难点,这是由于大部分溺死案例的特征性尸检所见很少,同时国际上很多学者对溺死的实验室检验存有疑义。本文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多年来对溺死案例的实际鉴定经验,对溺死的法医学鉴定作出较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王恩宪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0,25(5):368-368,F0003
全身性尸蜡较少见,笔者在临案检验中遇1例,现报道如下: 1案例资料 袁某,男,49岁,2008年9月14日被妻子用木棒打击致死后沉尸水库,2009年2月27日被打捞出水。杀人现场位于袁某家中,堂屋西侧距地高约80cm的墙壁、过道门及沙发上发现血迹。沉尸现场位于距袁某家约3km某水库坝首,该坝下段为混凝土,上段为一自动冲砂的多扇闸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并评估PCR-DGGE法检测浮游生物对溺死鉴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溺死组(n=12),死后抛尸组(n=12)和对照组(n=6);溺死组和死后抛尸组又分为2个亚组:东湖水域组(n=6)和墨水湖水域组(n=6)。死后提取心血和肺、肝、肾、脑等组织,匀浆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浮游生物并提取其DNA,PCR扩增浮游生物特异的16S rDNA片段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GGE检测分析。2个溺死案例检材同法检验。结果溺死组各组织器官中浮游生物检测多呈阳性:肺(100%)、肝(83%)、肾(75%)、心血(83%)、脑(42%);死后抛尸组仅2例肺组织(16.7%)检出阳性;对照组全部阴性。溺尸肺组织DGGE分型图谱与相应溺死点水样分型图谱相似,而与非溺死点水样分型结果差异显著。2实际案例均呈阳性。结论本方法不仅有助于定性诊断溺死,而且通过比较产物的多样性可以推断溺死地点,在法医学溺死鉴定中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年7月22日10:00,于某大桥围堤边发现1具男性浮尸,头朝上,呈仰卧浮于水面。1.2尸体检验尸表检查:上身穿方格短袖衬衫,左上衣袋内侧见1.8 cm和5.0 cm 2处纵行破裂口;颈部见用1条黑绳系着的黄金挂饰;裤子右后袋有数百元人民币,裤子左前袋发现1把钥匙、1张蓝色门禁卡和1张身份证;赤足。尸体已高度腐败,呈巨人观,尸长165 cm。尸斑分布不明显,尸僵已缓解。黑色头发,最长约9 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338例浮尸案件,讨论53例老年人(70岁以上)溺死后尸体快速上浮原因。方法收集本局近五年内于长江宜昌段检案所积累的338例浮尸样本,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案例发生季节、尸体上浮时间等项目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8例案件中,男性多于女性(2:1);年龄20岁以下有66例(19.5%),20~40岁有109例(32.2%),40~60岁有85例(25.1%),60~70岁有25例(7.4%),70岁以上有53例(15.7%);案例发生季节分布中,春季65例,占19.2%;夏季137例,占40.5%;秋季83例,占24.5%;冬季53例,占15.7%;不同年龄段,尸体24小时内上浮时间详细见文中表格内容。结论 338例浮尸案件中,有53例70岁以上老年浮尸,其尸体上浮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年龄段浮尸,此现象可能与老年体质特征,潜在疾病诱发老年人入水后发生干性溺死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在大量的日常实践中去检验并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正>全世界每年约有37.2万人溺死,其中我国约为6万人。溺死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意外死亡的第三大死因,水中尸体也成为法医学实践中最常见的尸体类型之一。但是水中尸体的死因并不都是溺死,也可能是在落水前死于自然疾病、在水中死于自然疾病、死于损伤后被抛入水、在水中死于损伤或者死于水淹没的影响(如休克)等。因此,水中尸体可能涉及的死因复杂,且尸体长时间浸泡发生腐败并破坏原本就不充分的病理学证据,从而使溺死诊断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5.
1案件资料 2007年10月28日9时许,我局接群众报警称:某河道内有一浮尸。经打捞上岸,发现为女性尸体,颈部被绑有3个铁轮子。  相似文献   

16.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21年5月19日,在呼伦贝尔市新城区天骄大桥伊敏河内发现一具男尸。经查,该男尸系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居民青格乐图(化名),于2021年3月20日失踪。1.2法医学检验尸表检验:右颈部可见一长11.5 cm斜行创口,前低后高,上创缘伴有一长5.5 cm平行皮肤划痕和一2.5 cm的表浅创口,深达皮下,创缘均整齐,  相似文献   

17.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晚,在一河面发现一具男子尸体,尸体四肢被捆绑。1.2尸体检验死者为成年男性,尸长170cm,发育正常,尸僵较弱,尸斑不明显,皮肤呈鹅皮样改变,眼结膜充血及点状出血,角膜中度混浊,尚可透视瞳孔,口鼻腔内见有  相似文献   

18.
溺死是指由于液体阻塞呼吸道而发生的窒息性死亡。在法医学实践中,判断水中尸体为溺死还是死后入水,是案件定性的关键。同时,溺死地点推断以及死后淹没时间(postmortem submersion interval,PMSI)在调查死者身份、缩小侦查范围和侦破案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硅藻检验、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国内外法医工作者们已在死因鉴定、溺死地点推断和PMSI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法医学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为水中尸体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医源性溺死是指医疗行为中由于治疗不当引起液体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妨碍气体交换而导致窒息死亡。在临床上因为洗胃直接导致的死亡较为鲜见 ,笔者曾遇一例因可疑鼠药中毒在医院用自动洗胃机洗胃过程中死亡的医疗纠纷案例。死者家属认为患儿的死亡是由于洗胃操作不当不慎所致 ,而院方则称患儿系鼠药中毒抢救无效死亡 ,与医院洗胃无关。为正确处理此案 ,卫生部门组织法医等有关专家对死者进行解剖检验发现洗胃液未进入胃内 ,毒化检验排除中毒 ,尸体外表征象及内部改变符合缺氧窒息死亡特点 ,病理检验结果提示肺脏兼有水肿和气肿两种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法医检案中,水中尸体的检验是工作中的难点。硅藻检验作为水中尸体检验的必须手段,因其操作简便,被广泛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对上海地区水样中硅藻的分类、分布进行了疏理。以期为上海地区溺水死亡案件落水地点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