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共二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唯一没有共产国际代表出席的会议。中共二大并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言,是陈独秀应对马林和共产国际的一次紧急会议,因为会议的举行本就是在中共计划之内的。中共二大也不是陈独秀带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试图摆脱共产国际命令的一次尝试,恰恰相反,中共二大是一次积极贯彻共产国际重要指示精神的会议。会议不但充分吸收了共产国际二大决议和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从而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作出了联合其他党派和加入共产国际的重要决定,而且会议的经费也是由共产国际提供的。  相似文献   

2.
自由联邦制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结构形式的早期主张。自由联邦制是一种特殊的国家结构形式类型,有其独特的内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主张既加强了反帝和推翻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力量,又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信任和联合,客观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3.
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是依据马、恩的有关论述,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十月革命前,列宁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主张建立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反对建立联邦制。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确定苏维埃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接受并采用了联邦制的国家形式,从而使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统一两者得到兼顾。此外,列宁把自治问题与俄国多民族的实际联系起来,与民族自治相结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在国家和政权建设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杭 《党的文献》2013,(1):79-83,118
中共二大是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结果,是党的历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中共二大前,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关于国共两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提议.但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启发和推动下,以及考虑到国内形势的变化,陈独秀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转变,向国民党表现出了合作诚意,并在中共二大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原则和实施计划.虽然中共还没有接受马林“党内合作”的主张,但毕竟在联合国民党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中共二大确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行的是适合本国国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但在其具体实现形式上所采取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所作的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原有体制下中央集中过多的状况已有较大改观。但传统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根除,同时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监督乏力和地方主义膨胀,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划分不科学、不具体,且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等等,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共二大:陈独秀应对马林和共产国际的一次紧急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 《党的文献》2012,(1):80-86
为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旧民党的主张,陈独秀趁乌林回莫斯科之时,紧急召开中共二大,以致代表未经正式推选,各地代表不均衡,代表人数少,起草文件仓促,共产国际代表未能出席。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共联合战线的宣言,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独试性,明确了两党只能进行党外合作,并通过了党的纲领,区别了国共两党不同的宗旨等,均是反驳马林关于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提议。马林在得到共产国际支持后,出席了两湖会议,迫使陈独秀等放弃了二大的原定政策。同时,共产国际作出“指令”,对中共二大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英津 《新视野》2004,(1):36-38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不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都应考量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当初列宁由反对联邦制转向赞成联邦制,中国共产党由主张联邦制到放弃联邦制,均是如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单一制结构形式在新中国的确立,是近现代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单一制存在着三种关系模式,即中央与普通行政区的关系模式、中央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模式以及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模式。虽然这三种模式的表面特征有些差异,但它们内含的价值取向却是相同的,即实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8.
民初以来,随着中国政局的急遽变化,陈独秀参与了关于国家结构形式问题的探讨和论争。陈独秀关于国家结构的思想主要经历了从主张联邦制到单一制,再到民族分权联邦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他的每一次思想转变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政治根源,是20世纪初中国错综复杂政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刘丽梅 《广东党史》2013,(4):21-23,27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是中国共产党制订的关于青年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领导中国的青年运动,壮大无产阶级力量,发挥了重大作用。很有必要从国际和国内背景探讨这一决议案的由来,以及在当时发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等文件。《议决案》是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适应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贯彻民主革命纲领的要求而制定的。《议决案》分析了中国劳动运动和工人组织的状况,阐明了工会的性质、任务、行动原则、工会与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议决案》是党为指导工会运动作出的第一个决议,推动了工会组织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高涨。但作为建党初期的产物,《议决案》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中共五大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会议精神,加强了党的建设,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以及其后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等文献,突出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新措施,在党员队伍建设上作了一些新的规定,突出了党的群团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书林 《学习论坛》2009,25(8):21-25
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必须首先掌握其理论依据与概念内涵.沿着民主→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党代会→党代会制度→党代会常任制的逻辑,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与分析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学界从影响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四大因素(收入、教育、权力、职业)角度,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八个阶层。作者针对阶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扩大中产阶层比重、缩小社会底层的人口规模、促进阶层间关系的和谐,努力促进形成"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庞松 《党的文献》2007,(1):62-67
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进模式的新构想,是党对社会主义整体认识的一个历史性坐标.它虽未冲破传统体制框架的外壳,却在党的认识中添加了具有关键意义的合理内核,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创新有着传承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八大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方面,还存在对经典论述的绝对化理解.这种带有双重性的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上交互作用,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还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意义重大.回顾历史,我们要深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坚持"一个中心",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一大文献辨析二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玉贞 《党的文献》2007,(3):65-71,9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①一书收入的两个文件,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以下简称《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1921年)(以下简称《决议》),对中共党史研究者的重要性不言  相似文献   

17.
李樾 《党的文献》2004,(2):88-89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把"七一"定为党的建立纪念日.7月1日并不是一大开幕的日子.一大开幕日期、会议日程是1959年根据党的一大文件考证清楚,1981年建党60周年时首次披露的.  相似文献   

18.
陈云与中共八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钢 《党的文献》2004,(4):57-63
假若不局限于中共八大本身,而以中共八大为标志前伸后延的话,陈云在中共八大前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实践和思想的发展,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研究陈云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思想,是陈云研究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31日,中共八大中南代表团成立,中南代表团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江西六省和在中央工作的代表共200名。正式代表有182名,候补代表18名。会上选举李先念为代表团团长,廖承志、李雪峰、陶铸为副团长。各省也选出组长、副组长,并成立团务委员会,由各省组长参加。会上还选定王任重为代表团秘书长,陶铸负责日常团务工作。  相似文献   

20.
民主会风是八大的显著特征,这体现在会议的筹备、召开及选举的过程中。八大的民主会风是这一时期党内民主生活正常、民主集中制健全的表现,也是保持党的各项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