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是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参与的新期待,保持民主党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中国民主党派的特点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主要体现为政治代表性、利益代表性、界别代表性和人物代表性。保持和发展各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需要来自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是保持和发展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政治保障。各民主党派在保持各自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保持和发展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民主党派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党派的政治代表性是中国政党制度特色之体现,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前提,是中国政党制度优势之体现,是实现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因素之一。现阶段,增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是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各民主党派为改革攻坚期汇集众智,为发展关键期凝聚人心,没有代表性和影响力,难以担负起服务改革和自身变革的重任。提升民主党派代表性和影响力,应着力从优化环境、重塑特色、彰显作用、争取认同、扩大影响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认识和弄清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的内涵、实质以及如何体现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发挥好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和作用,不仅关系到民主党派自身的生存、发展,更攸关中国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完善,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前途、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效和对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影响。研究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有关问题,既是个现实的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个长远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主党派开展有代表性的新的社会阶层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文章结合广西民主党派开展新社会阶层工作的情况,对民主党派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加强民主党派代表性人物队伍建设,对于巩固我国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主党派代表性人物具有政治形象的民主性和进步性、组织形象的旗帜性和威望性、专业形象的拔尖性和成熟性、社会形象的典范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加强民主党派代表性人物队伍建设,可以采取管理优化策略、结构优化策略、激励优化策略和机制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增强民主党派代表性,是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却存在着弱化的态势:一是政党意识不强,二是各民主党派的特色逐渐变得模糊。我们认为增强民主党派代表性,应从突出各党派特色、增强参政党意识、加强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和机关建设、关注各自己所联系的部分群众的利益、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和道德情操、培养具有独特人格魅力领袖人物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民主党派作为我国的参政党 ,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 ,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巩固和发展党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坚定不移地坚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 ,以民主党派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 ,民主党派只有不断吸纳新成员 ,后继有人 ,才能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因此 ,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是民主党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面临的新情况进入新世纪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特别是组织发展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点在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基础在于增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问题,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基础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党的代表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指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属性。各民主党派历来具有代表性,"三者代表"是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本质内容。要围绕"代表什么利益、怎样代表利益"这个根本问题,增强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增强代表意识,确定代表方位,履行代表职能,提高代表能力,建立代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对象的认识经历了由"以中下层为主"向"以中上层为主"的认识转型。这种认识转型对于巩固我国的政党制度、增强民主党派的政治代表性和政党社会基础的有序耦合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问题"已有较多研究成果,都在努力把"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的学理性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必须肯定,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是窄化、质疑还是淡化也好,或者换个角度从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建言献策的内容来考量也好,均强烈表明一种态势——挖掘其新的理论支撑,使之更有说服力。人们尤其是统战理论工作者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价值观,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辉煌,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认识"民主党派代表性"的学理性,创新科研方法,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思考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从1997年提出至今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本文对二十年来政治交接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从政治交接的历史背景、内涵、特征、意义、机制、典型做法、成效、问题、对策建议九个方面总结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观点,并对深化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理论研究提出建议,希冀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组织发展工作与改善队伍结构相结合,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界别特色的中青年骨干成员;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重点发展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代表性人士;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注重成员的教育、培养和使用;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注重社会基础的巩固和扩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新中国70年我国民主党派发展的六个阶段,得出了五点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主党派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化多党合作实践是民主党派发展的前提条件,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是民主党派发展的价值所在,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是民主党派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党际关系和谐是民主党派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进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与以往相比表现出许多新特点,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民主党派工作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以新形势下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给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带来的新要求为研究背景,以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现状为依据,力求从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式和途径入手,提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各民主党派都加快了新老交替,成员队伍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旨在审视和思考全球化条件影响下我国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并围绕强化政治认同、提升政治素质这一核心和主线,分别从加强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融入渗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优化政治生态和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中共云南各级党委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积极支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解决不仅取决于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也离不开中共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新形势下,中共云南各级党委必须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支持和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创我省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高校高级知识分子集中,历来是培养和选拔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基地和源泉,受到各级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的重视。民主党派组织在高校的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主党派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研究》总课题安排,本文以福建省高等学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状况为基础,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从高校党派组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及其自身素质优化等方面提出五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后,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指出:民主党派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有代表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这是新世纪新阶段赋予民主党派的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开展这项工作,民主党派有历史渊源,有政策可依据,有明显特色,有创新榜样可借鉴.这也是民主党派促进自身发展的有利契机,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当然在开展工作时,不能一哄而起、降格以求,而是要特色与适度相结合,发展与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