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宗宜 《法制与社会》2010,(32):205-206
国家对行政权力的改革一直未中断过,其在农村的运用近20年来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形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即国家权力上收论与下渗论。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议,提出国家权力在农村的运用应有自身的理论逻辑,即尊重农村的实际,找到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运用的最佳切入点,从而保障农村秩序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对农村社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农村社会可承受度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在对权力这一现象的研究中,不少人已开始注意到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对立冲突对于法治建设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社会权力的蓬勃发展更加强了人们对它进行深刻认识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在讨论权力这一社会现象时,也肯定了权力最初起源于社会,只是当阶级分化、国家出现后,权力才集中于国家手中。因此,在建设法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和谐并存的二元权力范式来构建我们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住宅权受法律的严格保护,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件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陕西某基层法院近六年来对非法侵宅案件的审判情况,考察非法侵宅案件的成因、特点以及预防侵宅案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精准扶贫是一个国家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发展乡村社会经济的重要路径。精准扶贫中的权力格局有三种不同的权力形式:总体权力、技术权力和实践权力。总体权力试图借助技术权力来兑现精细化的治理目标,而技术权力又需要实践权力来落实具体政策。实践权力及其社会再生产根植于地方社会的乡土秩序,并对国家政策绩效产生实质影响。新世纪的国家基层治理,只有梳理好总体权力、技术权力与实践权力的传统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把基层治理摆平理顺。  相似文献   

5.
农村精准扶贫是一个国家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发展乡村社会经济的重要路径。精准扶贫中的权力格局有三种不同的权力形式:总体权力、技术权力和实践权力。总体权力试图借助技术权力来兑现精细化的治理目标,而技术权力又需要实践权力来落实具体政策。实践权力及其社会再生产根植于地方社会的乡土秩序,并对国家政策绩效产生实质影响。新世纪的国家基层治理,只有梳理好总体权力、技术权力与实践权力的传统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把基层治理摆平理顺。  相似文献   

6.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来沪人员已经出现了常住化、家庭化和本地化等趋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其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的调查结果表明,职业的分化及其收入的差异成为影响来沪人员生存状况的一大原因。本文将从来沪人员的居住类型、住房配套设置以及收入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来沪人员的生存状况加以比较和分析,以反映这一群体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中国农民角色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家农民和社会农民是针对农民的状态所作的界定.前者是强国家、弱社会的产物;后者则以农民自治为特征,以法律设定为界限来构建国家与农民的良性互动.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的转变正是国家权力在农村领域的大范围退出、社会空间在农村扩大的必然结果,变迁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凡是农村能够自治的地方或事物,均由农民自己处理;只有对农村难以自治的事物,才交由国家处理.这种转变有着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支撑,通过农村法治体系的完善来治理社会并使之建设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社会。本文提出要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融入构建新农村法治模式之中,实现检察机关法制监督与农村法治建设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农村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谐农村构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于农村信用制度缺位而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所以,建设农村信用制度,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本文主要是从信用制度的正式安排、非正式安排和实施机制三方面来探讨完善我国农村信用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余娆 《中国监察》2011,(23):27-27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依托现代通讯网络技术,构建了集信息公开、党群互动、立体监督于一体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综合监管平台——“网上村委会”,实现村民与村级组织的双向互动和对基层人、财、事权的联动立体监管,向密切干群关系、规范村级事务、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1.
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保障人权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底线,社会的内在和谐是制度性的,它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形态下形成的和谐。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确认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内容的宪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首先要对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进行宪法层面的设计,确立保障人权实现的宪法制度。只有宪法所保障的人权的最高价值得到实现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积极构建和谐安徽,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责无旁贷,也大有可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议、决定,有…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的建设是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对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发挥农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民的参政质量,增进村民和基层政府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党政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论影响实现行政诉讼价值目标的法律机制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影响实现行政诉讼价值目标的法律机制及其对策章剑生一、问题的提出行政诉讼作为现代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已全面运作了近5年。它对现代中国社会改革现有的权力结构,缓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紧张压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为人...  相似文献   

15.
师生冲突不仅要关注基本概念、行为类属、成因根源、功能认识、问题策略等核心要素的必要分析,也应充分考虑诸如发生状况、内涵构成、责任主体、总体性质等涵盖要素的分析必要。基于此,立足信息网络化社会特征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在阐明信息网络化社会师生冲突基本样态基础上,结合师生和谐权力占有和权益分配关注面缺失下和谁之谐与怎样和谐的合理追问,从形式和内涵两方面提出信息网络化社会社会视野下和而不同式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路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宪政,宪政在形成利益妥协机制,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与实现宪政终极价值的和谐互动中逐渐达到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刘海中 《政法学刊》2011,28(3):96-99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博客、微博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的到来,媒介越发变得个人化,引发了人类既有的各类社会组织形式、交往模式、整个社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全面重构,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一个高速变革的时代。如何在现代执政理念中引入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从而构建政府与新媒介势力的和谐互动,最终构建社会和谐是本文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利益驱动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问题是关系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利益的非和谐现象凸现,从根本上说是制度、市场、文化等多重安排使得利益驱动机制被扭曲的结果。在法学理论上导入利益基本原理,对制度、市场、文化等多维度进行考量,以纠正利益驱动作用,进而建构双重利益模式、利益聚合表达与个体利益维护互动等良性利益驱动机制,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的基础性公共事业、服务性公共事业、保障性公共事业存在许多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是导致农村公共事业落后的原因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互动的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扩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以及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等措施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河南兰考调研中,在村警务室向民警了解农村治安情况时指出,希望他们恪尽职守、热情服务,为维护农村稳定、保护农民利益多作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新农村和谐建设产生重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和谐的视野来探讨农村治安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破解农村社会治安的对策。合理认识解决农村治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能够找出一套合理的方案,完善农村治安法律规制,为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进而推进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