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一探索同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这一新路径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并得出了以下新景象:资本主义之前的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是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相互敌对的社会;而资本主义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两者关系实现统一的社会。这一问题在历史的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的维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社会现实发展状况,从“现实的人”、物质生产发展状况、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情况三个方面确立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前提和线索。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进行历史分析,并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理论建构,从而描绘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指引当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分离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虚假本质,通过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货币共同体的物象,通过剩余劳动批判资本共同体的剥削本质,科学论证真正共同体代替虚假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意蕴,批判西方垄断资本操控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积极倡导建立平等互惠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5,(6)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共同体做了科学区分,即前资本主义共同体(亚细亚共同体、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共同体。马克思立足当下,论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不自足性,论述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和依附其上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不真实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共同体永恒化和普遍化的真实意图。人道主义共同体是自由人在理性的选择之后共同建构起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会对每个自治的人造成强制和伤害,共同体的运作是依靠每个人的赞同所产生的权威人来协调公共事务。共同体尊重成员的差异,成员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可以完善每个人自身。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或共同体形式中,环顾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秦龙 《求实》2008,1(2):10-15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批判中认定国家是"虚幻共同体"形式.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存在的深层原因.官僚机构("虚假国家")的存在更增添了国家这种"共同体"的虚幻性.国家作为"共同体"并不是整个社会普遍利益的人格代表,而是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体现.这种"虚幻共同体"不能真正成为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它辜负了其组成成员对它的普遍期许,必然要被"真正的共同体"所取代.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于理解当代人类处境,减轻国家等"虚幻共同体"对人的奴役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许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考与阐释都离不开共同体思想。因此,想要真正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于西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年代,而无产阶级的日益崛起进一步催生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包罗繁复,而在不同著作中所涉"共同体"具体内涵不一,由此形成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四种具体存在样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评估社会发展提供衡量标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现实路径,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前进方向,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共同体问题的论述,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三大形态,分别是以人的依赖为基础的自然共同体、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虚幻共同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真正共同体。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所体现的人民性、整体性、批判性、开放性。这一理念的现实展开向度包括:扩大不同国家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利益共同体;搭建全球合作治理的平台,构建制度共同体;增进不同文明实体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文明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包含了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社会中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深入思考,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分析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认识到资产阶级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指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类才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今的中国,"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不仅能够为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问题提供思路,也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历史地看,市民社会是西方现代性发轫的最初形态,因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可以被视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市民社会通常被看作由原子化个人拼合而成的社会,短暂受德国自我意识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洞察到原子式市民社会表达的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真正意义应是指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资本以特定形式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的合理性问题就成为研究市民社会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内在结合方式问题。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是历史性地而非单纯理论性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也只是用另一种特定的结合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这一结合形式的共同体,仍需要来自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总体性变革。以此观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为近代中国走出西方现代性框架定下了基调,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竞争""异化""共同体"作为新的道德话语,构建了无产阶级的叙述范式和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道德价值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物质生产与道德发展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话语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话语形式将会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中成为社会秩序的依附标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实现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一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在致思逻辑、哲学基础、价值旨归及实现条件等方面与"真正共同体"思想相一致,在目标指向、实现方式以及理想模式等方面是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秦龙 《求实》2007,4(9):11-15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从来没有孤立地考察人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与此同时,在马克思看来,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影响了其组成成员个人的不同发展状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分别对应着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仔细研读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共同体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共同体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资本主义的全方位批判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历时性"上体现出"颠覆""否定"的特征,强调两种前后相继出现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对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时性"为特征的不同文化认同之间的互利共赢、文化共生共荣存在的合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丰富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新的理论发展形态。在应对"人类应该如何共存"现实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各个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陶群 《世纪桥》2020,(3):75-78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显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全世界、全人类而言。所以,二者间的共同性是我们探析的主要方面。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间共同性进行探析,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解把握得更加准确,领悟到其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马俊峰 《唯实》2012,(7):26-2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开始批判书报检查制度的不合法性和不合理性,认为当时的新闻出版自由与自由报纸都不能真正成为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通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指出国家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这种反思为提出建立每个人真正自由与发展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理论的铺垫,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永宗 《理论导报》2012,(8):13-15,33
在马克思共同体视界里,"自由人联合体"是在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之后形成的真正共同体形态。人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体演进的价值旨归,而共同体是人自由发展的客观环境,两者在互为中形成共同体的和谐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实现"自由人"与"和谐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的当代性论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它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其鲜明的内涵特征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主要包括以实践为基础、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多主体互利共赢、人民需求为价值导向四个方面。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启示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将实现共同利益作为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陈品艳 《世纪桥》2007,(4):3-3,5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从“虚幻共同体”走向“真实集体”,“虚幻共同体”目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客观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实集体”。在当前中国社会,“虚幻共同体”理论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通过健全法制等途径从而继续向“真实集体”迈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发展的三大形态具体体现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自然共同体、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共同体、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人类生存、发展和完善的理想形式,也是实现个体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等具体举措,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为破解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为应对当今各国面临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而提出的人类文明新理念和新方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继承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以生产力作为世界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多线论”的发展道路,继承了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世界历史发展指向的理念;从发展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主体上实现了从无产阶级到世界人民的转变,在历史动力上实现了从发展生产力到保护生产力的转变,在实践方式上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阶级斗争基础上的合作共赢的转变,在发展道路上实现了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继起到各种国家制度空间共存的转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和方案,已成为构建当代真正世界历史制度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