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佑之是赵一曼的大姐夫,又是她的老师。在赵一曼的成长过程中,郑佑之以他特有的革命者气质,影响着她的行为,在蜀南历史上留下许多轶闻佳话。一赵一曼,本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李淑宁。1905年10月25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伯阳嘴。郑佑之是四川早期共产主义先驱战士中的杰出一员。他认为男人女人都是人,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他同赵一曼的大姐结婚后不久,就把她送去学堂读书。这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社会上一般男人都不能接受的举动。二1918年,赵一曼的父亲去世后,大哥继承了家业。按照传统习俗,赵一…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8岁时人私塾读书,13岁时父亲去世。 赵一曼的大姐夫郑佑之也是宜宾县人,在柳家  相似文献   

3.
翟佳琪 《党建》2021,(2):66-67
哈尔滨南岗区的一曼街,原名山街。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改为现名,是为纪念为东北抗战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赵一曼烈士。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五四运动后,她在姐夫郑佑之的影响下,接触到《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革命新思想的洗礼。不久,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家乡宣传革命思想,建立团的组织和妇女群众团体。  相似文献   

4.
矢志从军赵一曼,名李坤泰、字淑宁,笔名李一超,在东北时化名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伯阳嘴一户地主家庭里。童年的赵一曼喜好打抱不平,爱与别人辩理。母亲逼赵一曼缠足,赵一曼愤然剪碎缠足布,砍烂尖尖鞋。赵一曼的父亲于1918年去世了,哥哥李席儒把持家业,赵一曼失学了。大姐夫郑佑之以函授和面授的  相似文献   

5.
百里越溪河,一泓碧水,两岸连绵如云的秀竹、千山群峦的翠色,曾养育过抗日英雄赵一曼、上海红运领袖刘华、“川南农王”郑佑之。到过此地的人们胜赞她“山美、水美、人亦美”。  相似文献   

6.
何蜀 《红岩春秋》2006,(1):50-51
1931年12月30日中午,三个“共案”犯被国民党军阀当局杀害于重庆上罗家湾刑场(在今重庆市少年宫和儿童医院对面)。为了防止他们呼喊口号或作讲演,当局事先将他们嘴里塞进了俗称咬牙棒的“锁口符”。但他们仍然用吼声哼起了《国际歌》。三人中的为首者,是中共四川省委委员、江巴中心县委秘书长郑佑之。重庆《新蜀报》第二天对他们的被害作了报道,文中说:“共党省委郑佑之,在共党中原有第二马克思之称”。郑佑之原名郑自申,佑之是他的别号,党内化名张荣山。他是川南宜宾地区著名平民教育家和农民运动领袖,人称“川南农王”。他27岁时,妻子病故。次年,他遵从妻子的遗愿,续娶五姨妹李坤舆为妻。三年后,李坤舆又因难产病故。从此郑佑之没有再娶,决心“抱独身主义来实行社会革命”。1923年,郑佑之将祖传的全部产业──收租42石的土地全部捐出,办起了宜宾古罗乡普岗寺平民学校,一面开展平民教育,一面开展革命启蒙宣传活动。在舍生忘死的革命活动中,他还把几个姨妹都引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小姨妹李坤泰,经过他的精心培养,后来成长为著名的女革命家,即名震白山黑水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郑佑之从1928年2月在重庆成立第一届正式的中共四川省委时就是省委委员。地下...  相似文献   

7.
1966年 4月 2 0日至 2 5日 ,彭总到宜宾视察。他的英容笑貌 ,至今还留在宜宾人民的心中。一、参观赵一曼纪念馆赵一曼纪念馆在翠屏山上 ,没有公路 ,汽车上不去 ,只能步行登山。彭总虽是 68岁的老人了 ,可爬起山来腿不软 ,气不喘 ,上陡坡也不要人搀扶。到了纪念馆门前 ,他举头凝望着朱德题写的“赵一曼纪念馆”黑底金字扁额 ,似乎要品出每个字的功力。片刻 ,他进了展厅 ,对题词部份一掠而过。当他走到赵一曼事迹图片文字展板前 ,他的脚步停住了。他一边仔细听解说员的讲解 ,一边细心看着每一幅画面。彭总过去只知道赵一曼是个女英雄 ,但对她…  相似文献   

8.
1935年11月22日上午,在日军调动大批兵力对我东北一些游击区进行疯狂的大“讨伐”逆行中,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的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不幸受伤被俘。当敌人初步认定她是一个以珠河为中心,把三万多农民坚固地组织起来的中心指导者时,更是不肯将她轻易放过了。于是,在接下来的5天里,为逼使赵一文招供,敌人对她施行了各种酷刑.尽管赵一曼一次次都疼得死去活来,但她丝毫没有动摇。5天后,赵一曼被带到哈尔滨,关押在伪滨江省警务厅地下室看守所里。这时赶一曼的腿部伤口已经溃烂化脓,生命垂危。由…  相似文献   

9.
李云桥 《世纪桥》2009,(6):60-64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阐释人生价值时的一句名诗,每当我诵读这句诗时,就会想起一个人,她生就的傲骨美人儿坯,她所创造的生命价值比夏花还要绚烂;她死得很悲壮,但比秋天的落叶还要静美!她就是著名的时代先觉者,民族自由解放的女神——赵一曼。本刊连载《赵一曼传》一书,此书,真实全面地记述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及后续评说。  相似文献   

10.
赵珊 《党史纵横》2002,(9):22-25
1赵一曼,原名李淑瑞,学名坤泰,别名李一超,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宜宾白杨嘴村,其父李鸣绪是位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家庭富裕。娶妻蓝明福,慈爱贤惠。他们有六女二子,赵一曼排行老七,为第六个女娃,其下尚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赵一曼自小钟情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颇有男孩子天性。8岁入村私塾,聪明过人,但像男孩似地好说好动。一次,曾把一只螳螂偷偷放进了私塾先生的脖领里。先生罚她,她又背书清楚流畅,真是拿她毫无办法。不久,父亲去世,长兄李席儒成了当家人。他满脑里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不再允许一曼读…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1月,抗日英雄赵一曼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敌人对其严刑逼供,但赵一曼坚贞不屈。敌人为了留下活口,将其送往哈尔滨市立医院治伤。此间,与赵一曼接触的是监视她的一名警察和为其护理的护士。赵一曼决计争取他(她)们。1936年4月,警察轮到董宪勋,护士助手为韩勇义。这两人都是富有  相似文献   

12.
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早在1950年代初,随着电影《赵一曼》的放映,就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赵一曼英勇就义前给她的儿子宁儿留下的遗嘱,更让人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丈夫——陈达邦。  相似文献   

13.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宾白花场白杨嘴村。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乳名端女儿,字淑宁。20多年后,她在东北抗日改名赵一曼。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组织派遣开展抗日斗争.后任东北抗联第三军第二团政委。1936年8月在珠河与日军作战时因受重伤被俘,  相似文献   

14.
赵赴 《世纪桥》2005,(11):42-44
题记:“母亲给我的是生命,赵一曼给我的是灵魂” 在纪念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专程 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在赵一曼烈士塑像前,并列摆放着 两簇花篮。一簇白色挽带上写着“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敬 献”,另一簇则是一位普通女孩敬献的。 这位女孩是谁?她是赵一曼的哪位亲眷?她是怎样一个  相似文献   

15.
我的表姐任晶晔是一位俄籍华人。她是我姐夫的姨表妹,以前我们并不相识。上世纪80年代,我调到北京工作以后,经过姐夫、姐姐的引见,与她、特别是与她的母亲王一有了较多交往。在接触中.我逐渐了解到她的一家以及她的父辈们革命而坎坷的经历,使我深受震撼和教育,感慨良多,不由得对这个“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产生了崇敬之情,同时也萌发了同情之心。  相似文献   

16.
李云桥 《世纪桥》2010,(2):58-64
<正>"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阐释人生价值时的一句名诗,每当我诵读这句诗时,就会想起一个人,她生就的傲骨美人儿坯,她所创造的生命价值比夏花还要绚烂;她死得很悲壮,但比秋天的落叶还要静美!她就是著名的时代先觉者,民族自由解放的女神——赵一曼。本刊连载《赵一曼传》一书,此书,真实全面地记述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及后续评说。  相似文献   

17.
乔子亮 《江淮》2011,(8):34
今年,对姐夫一家人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因为67岁的姐夫成了村里的一名预备党员。姐夫是位普通的农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一生勤劳,庄稼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是村里种田的一把能手。姐夫脾气倔强,平常不爱说话,不善交往,可他秉性耿直,只要看准的事,无论困难再大,他也是一干到底。  相似文献   

18.
张大庸  巩书民 《党史纵横》2012,(2):29-31,13
今年,是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80周年。上世纪50年代,第一部反映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电影《赵一曼》,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东北抗联斗争的艰苦卓绝,同时由此知道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名字,并为她坚贞不屈、慷慨赴义的英雄壮举所深深震撼。上世纪90年代,沈阳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名为《端女儿》的电视剧,让人们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赵一曼的不凡人生。  相似文献   

19.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一地主家庭,原名李坤泰,乳名瑞女儿,抗日期间化名赵一曼。她有兄弟姊妹8人,她排行第7。赵一曼小时性格倔强,常有人来家中告状,“其情由多是为人打抱不平,无论对方力量多大,她也敢往上扑,有时被打得浑身泥土,血染衣衫,依然不服,直逼得对方罢手为止。” 16岁时,赵一曼向兄长李席儒请求外出读书,遭到强烈反对:“女校的风气  相似文献   

20.
赵一曼被捕后,经过几个月的审讯,敌人没能从她口里得到一点有用的东西,就决定下毒手杀害赵一曼。这天,敌人给赵一曼戴上手铐脚镣,由四五个宪兵押着来到杀人场。赵一曼从汽车上下来,从从容容地坐在地上。宪兵头目问她:“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敌人的原意,是希望赵一曼在最后的时刻能回心转意。但敌人打错了算盘。赵一曼口气平静地说:“该说的话我都说了,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不过,我在家乡有一个7岁的女儿,如果能把我的话传给她,就这样说吧:‘母亲为了抗日运动,不能在你身边教育你。但是,代替这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