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共产主义出场形态存在两个张力:一个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表明共产主义理想性具有绝对化张力;另一个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表明共产主义现实性具有过程化张力。二者通过"否定的否定的肯定"逻辑转化实现辩证统一。共产主义追求最高发展境界,从纯粹的逻辑上讲,是历史进步绝对意义上的极限,历史实际进步过程只能无限接近,但落实到具体现实中来,则是我们面向未来实质性认知视野的极限,实际上处在历史进步过程的阶段上,所以,它具有实现的必然性。人们的认知视野随着时代更新不断拓展,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应该是一个台阶式推进的过程,恰似相对真理表达绝对真理。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意义上讲,既不要指望实现共产主义之后坐享其成,也不要疑虑实现共产主义之后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和阐释是当前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与核心价值的原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条件性的原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用的原理、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与建设规律的原理、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原理。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角度看,历史规律是一种需要通过实践贯彻下去的历史必然性,并以具体的、现实的历史运动为其实现方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必然性在现实层面上的逻辑承接。从世界角度看,历史普遍规律只在竞争中胜利的那种文明中贯彻,而对于失败的文明则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它并不拒斥具体实现道路的曲折性、多样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普遍规律的反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彰显出积极探索其具体发展道路的民族自觉性。从人类未来命运角度看,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要告诉我们存在一个不可更改的命运之弧,它所强调的历史必然性本不在我们实践活动之外,而在我们实践活动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折射出不懈追求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是科学体系、现实运动和价值诉求的辩证统一。作为一种严密的科学体系,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作出的科学预测和设想。作为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事实得出的科学结论,植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之中,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以实现包括人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在内的人的彻底解放为最高价值理想,并为兑现自己对这一理想的承诺,开辟了一条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现实道路。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扫除各种错误观念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诘难,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2)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充分证明了共产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与必然性,改革开放的历程其实就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实践与探索的历程。共产主义思想可以从人、社会形态和实践三个维度来进行界定,这三个维度是有机统一体,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向我们展示了: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人类在不断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实现自身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向更高级社会形态前进的过程,是为了无限趋近于美好理想信念而实践的过程。它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土壤",是推动改革开放有序进行的内在动力,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正"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先锋队成员?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  相似文献   

7.
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我们在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篇大文章时必然要遇到的哲学范畴。对此范畴理解得正确与否、深与浅都直接关系到能否做好这篇时代的大文章。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唯物史观的这对范畴。历史必然性是指社会历史现象发生的确定性;历史偶然性则指社会历史现象发生的不确定性。历史必然性一般是指历史长过程的发展趋势而言,历史偶然性是指这一长过程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发生发展趋势而言,这是因为二者的根据不同。历史必然性的根据是历史长过程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的根据则是长过程中的非根本性矛盾。  相似文献   

8.
改革与共产主义理想是什么关系?这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使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党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制定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是改革必须始终正确把握的根本方向。为了坚持这个方向,就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9.
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及人同其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把实践理解为人与自然同一性的基础,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已有共产主义的考察,批判粗陋共产主义者简单地否定私有财产的形而上学观点,并阐释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实质。对于其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共产主义的历史基础、主体本质以及社会特征方面出发,进一步论述了经济学语境下马克思关于人类自身异化与私有财产扬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另外,关于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对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从9岁入读私塾到28岁坚定确立共产主义信仰,近20年中他一直不断探索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到底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怎样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时代命题。这一艰难探索过程,就是青年毛泽东确立科学社会理想的历史过程,主要经历了变革意识的萌动、朦胧的追求、大本大源的探寻和科学“大同理想”的笃信四个阶段,体现出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高度统一、理论探索与实践自觉高度统一、批判精神与坚定信念高度统一、广泛吸收与创新创造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对新时代广大青年树立远大志向、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胡逢清 《理论探讨》2006,4(3):24-25
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从哲学上来理解这具有归终至极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特征,而这种形上性源于人的超验性。人不是一种现成的存在者,人是在自我否定中生成自身,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人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性决定了我们对共产主义应当理解为当下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它是共产主义理想和现实统一的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把对外开放作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然而,我们万万不可把对外开放仅仅作为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某一个特定时期发展国民经济的权宜之计,或者说,对外开放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新旧模式转换时期的一种短期行为;恰恰相反,对外开放对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来说,是内  相似文献   

14.
胡莹 《学理论》2010,(12):47-48
立足于《手稿》,从共产主义的发生学根源入手,分析此时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经济论据和现实基础,明确了共产主义通过对现实状况的积极扬弃,实现人本质的复归,是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统一,最终指向人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去设想这个社会的具体蓝图,只是根据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勾画了一个大致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通过两个逻辑路向考察历史进步性,即以生产力为逻辑起点的"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路向和以阶级斗争为逻辑起点(限于阶级社会)的"社会改造—自然改造"路向。历史进步总趋势就是通过两个逻辑路向不断趋近于重合(即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方式表现出来。马克思通过共产主义理想性、现实性与过程性等三者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历史进步的总趋势。中国道路自信在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党领导下中国之治等三者的和谐统一关系体现出历史进步最有效的实践方式——把共产主义从现实性到理想性的逻辑线路直接转化成创造历史过程上的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依托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时,发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贬损之间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即异化劳动由社会生产发展所导致。这就产生了矛盾交错的"历史之谜"。为解答历史之谜、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与价值两个视角设定了共产主义。从历史的视角看,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最终进步;从价值的视角看,共产主义是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自我实现。历史与价值并非知性对立的关系,共产主义的整体性内涵表现为历史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态统一,共产主义运动是解答历史之谜的现实秘钥。  相似文献   

18.
龚培河  吴迪 《理论探讨》2023,(1):96-101
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解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在宏观视角下,整个中华文明史呈现螺旋式上升运动特征,从祛疴治乱到和平统一再到繁荣发展始终是历史进步的主旋律,体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历史必然性;在中观视角下,尽管这一历史必然性在历史实际进程中贯彻到底,不可移易,但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跨越多长时间、由哪些历史事件贯彻下来是不确定的,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发挥历史主体性作用;在微观视角下,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通过发挥历史主体性作用,在历史实际进程中成功贯彻历史必然性;面向未来,我们党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表明我们党能够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面对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回答和解释人类历史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反对和抵制虚无主义历史观。科技进步并未改变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要坚持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说明历史的起源和动力;时代变迁的极其复杂并未改变历史演进的规律性运动,要坚持历史发展演进过程的复杂表面是由客观规律决定而不是自发或自然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的关键性作用并未改变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世界发展的曲折并未改变共产主义是人类归宿的历史必然性,要坚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文本。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确立了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架,这一构架特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为我们反思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历史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走向,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走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三是在生产力发展与世界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为社会发展确立了方向。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需要展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还要展现这一文本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