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6,(7)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面临被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意识到巩固海防、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决心建成北洋舰队。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覆灭。  相似文献   

3.
公行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铁贞 《民主与科学》2004,40(2):140-144
清政府通过独创的公行制度以规制来华外商的商业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然而吏治的腐败、行商的枉法以及清政府执政能力的弱化,决定了公行制度不可能被有效实施.公行制度对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即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和国内内乱使得局面日益失控,腐败也一日胜过一日。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清王朝终于一步步走向了衰败覆亡的不归之路。清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灭亡之日至今也就是刚过百年。然而清朝留下的除去耻辱外,还有更多的思考。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文明落后于西方,所以对外战争屡屡失败,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全国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直至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贪污腐化盛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台湾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水宝 《两岸关系》2006,(12):25-25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回顾孙中山先生40年的革命生涯,他一直都在为祖国的统一而奔波,台湾始终萦系在他的心中。1894年,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被拒后,于11月24日到檀香山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进行了一场旨在维护其统治的"新政"改良运动,改革警政便是其内容之一,并于1905年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警务机关——巡警部,以指导全国的警政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警政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深化 ,人们关注它是否能够有效地从源头遏制腐败和又是如何有效地从源头遏制腐败 ?广东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第三次“公选”制度创新的实践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个案。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一人们关注的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并对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任制度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其从源头有效遏制腐败的作用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廉政建设,时刻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继续滋生蔓延。这说明,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必须通过改革铲除腐败...  相似文献   

9.
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几点思考熊守璋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我国正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发展时期,腐败不仅干扰和阻碍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损失。腐败之风不除,廉洁正气不树,...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经济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是关系改革事业成败,关系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健康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谈几点我的初浅认识:一、充分认识腐败对于发展经济的破坏作用,以及发展经济对加强反腐倡廉的强烈要求,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1.
姜涛 《群众》2020,(7):67-6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并将其作为构建政府治理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为现代统计制度的法治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的数据统计能够更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而数字腐败则与此背道而驰。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的最大腐败。如何有效防范惩治数字腐败,是我国统计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汪松明 《前沿》2006,(10):13-15
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是邓小平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邓小平坚定地认为,反对腐败一是不能搞群众运动、政治运动;二是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制度建设更重要。因此,反对腐败一要靠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二要靠改革,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反对腐败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制定反腐败斗争的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
郭金玫 《前沿》2005,(4):180-182
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本文着重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清政府的用人之策、清军武器落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武汉经济适用房摇号出现6连号事件,又一次把经济适用房制度推到了风尖浪口上。这些在经济适用房制度各个环节频频出现的腐败事件令许多人认为,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的现状已经背离了建立这一制度的初衷。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认为,既然经济适用房制度在立项、审批、建设、出售、监管等多个环节都很容易诱发腐败,甚至形成一条腐败链条,不如把这项制度取消。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较高等级公共权力的腐败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恶性肿瘤",那么,村镇级别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公共权力进行的腐败行为则是侵蚀新时代下中国发展基石的白蚁。从社会原因来看,村镇社会中稳定的人口构成和较低的流动性导致村镇干部更容易取得行贿的机会,村镇社会中立体式圈层结构导致的低民主化使得村镇干部微腐败行为极易发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较低的机会成本和较高的经济收益提升了村镇干部追求权力寻租的热情,通过腐败行为带来的情感收益在村镇干部的腐败收益中有明显的加成作用。微腐败的治理需要立足乡村社会差序格局,以成本-收益为突破口,从文化、制度、经济等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构建微腐败防治的长效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廉政文化认同感;改革村镇工作体制,全面遏制"圈子"腐败负效应;健全村镇干部薪酬管理机制,提高村镇干部岗位专职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陈微 《福建乡土》2012,(6):46-47,50
自康熙帝统一台湾后,清政府在台湾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与大陆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然而,由于在鸦片战争前的近200年间,清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着眼于“治内”,加上海洋阻隔、交通不便等原因,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敬琏 《政策》2002,(3):20-21
1 中国对改革道路的选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从几十年的挫折和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总结。直到今天,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仍然很多,例如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日益猖獗的腐败、经济关系的混乱与失范、改革过程中财产再分配的严重不公,以及金融诈骗、股市泡沫,公权不彰,法治不行等等。这使得我们在建设  相似文献   

19.
曹大 《淮海论坛》2011,(4):10-12,34
我们党历来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有效地预防腐败。当前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地打击和预防腐败。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新世纪腐败现象的新动向新特点。创新权力监督机制.提高预防腐败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平一 《理论月刊》2006,(10):19-21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新形势,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需要出发,在我党反腐败理论问题上有了一系列的突破,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符合国情的邓小平反腐败的思想理论体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反腐败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腐败、遏制腐败,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