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鸣 《廉政瞭望》2011,(21):48-48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士大夫的梦醒之战。此前,即使所谓开明人士,也以为中国只要固守纲常名教,再加上一点西洋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也许还有点麻烦,但在东方做老大,料无问题。反正西洋鬼子似乎也不大想一口吞掉我们。  相似文献   

2.
微观     
《廉政瞭望》2013,(21):12-13
未来中国人的崇拜 @思想聚焦: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相似文献   

3.
正"糊弄洋鬼子"是我幼年时就学会的一句话,每当我做妈妈分派的家务活干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就会冒出来一句:你糊弄"洋鬼子"呢!长大之后,我才知道,这句话颇有历史渊源。最早大规模糊弄"洋鬼子"的事儿,是茶叶贸易。虽说清季之开放口岸之前,只有广州一口通商,但中西之间的贸易规模并不算小。来华贸易的主力军英  相似文献   

4.
钱建强 《党史文汇》2005,(10):14-14
2005年7月19日,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宣判,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二审败诉。虽然法律之诉未得圆满结果,但这依然是一次胜利。毕竟,日本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史实不再湮没无闻,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中国原告代表团团长王选说:“虽然败诉,但我们胜利了,因为‘死亡工厂’的盖子已经被掀开。”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这一点王选心里最清楚。从最初介入日军细菌战调查,到随后长达8年的诉讼征程,她遍尝酸甜苦辣,但还原历史、伸张正义之心却矢志未移,并且感动了无数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王选的行动更富有某种神圣的象征意义。她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张鸣 《廉政瞭望》2011,(13):50-50
严格说起来,士大夫被皇帝不当回事,以奴才视之,是打元代开始的。没法子,所谓元朝的皇帝,其实是蒙古的大汗,做汉人的皇帝只是一个兼职。这个在马上打下半个地球的勇猛民族,跟中土所有的王朝都不一样,它根本看不起汉人和汉文化,当然也不明白历代皇帝跟士大夫共天下的苦心。士大夫之地位低贱,莫过于此朝。说是“十儒九丐”,也许有点过,但读书人肯定赶不上服侍蒙古人的猎手和为蒙古人做玩意的工匠,所以只好弄弄小曲,聊以度日。那年月,真正有地位的“知识人”,是翻译,当时叫通事。别看这些人汉文功夫一塌糊涂,把皇帝的诏书译得乱七八糟,鄙俚不堪,跟市井闲话似的,但人家说话就是有分量,管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他著名的《日本论》一书中,曾把日本侵略中国的思路概括为蝎形战略:蝎子的两螯钳向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而尾部指向台湾,蝎子能否捕获目标,中日在西太平洋海上的实力对比起了决定性作用。中日间的这一海权争夺自公元663年的唐日白江之战以来,已经持续了1400年。近代中国更是遭受了百年国耻的甲午海战。近代史的巨痛,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但是却没有真正唤醒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时间过了百余年,但中国在海权意识上仍然落后于日本。近年来,“海洋日本论”在日本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化思潮。许多日本人认为“制海者制世界…  相似文献   

8.
草水 《当代工人》2011,(15):9-9
2004年秋季,日本人香田证生不听政府劝告,执意去了战火中的伊拉克,结果被恐怖分子绑架。虽然政府多次派人营救,但香田最终还是被斩首。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并不一味谴责恐怖分子,也纷纷给香田的家人打电话,指责香田不听话,不守规矩,给政府添了麻烦。  相似文献   

9.
正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各地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大量的仁丹广告。在延庆城旧城西顺城北街8号院正房西山墙外侧,画着白颜色的"仁丹"两个字,每个字大约有1米见方。仁丹本来是日本的森下仁丹株式会社所贩售的一种口服成药,外观为直径约2毫米的银色小珠,气味芳香,味道清凉,有提神醒脑、消毒杀菌的功效。8号院西山墙上的"仁丹"二字,就是日本人做的广告,但这并不是普通的商业广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工资收入是保密的,同事之间互相保密,一般人也不去打听别人的收入,因为这是犯忌。但总体来说,日本整个社会的收入差别不大,10年前,日本中产阶级号称有1亿人之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值得称颂的事情很多,其中日本人铃江言一在中国工运史上的活动颇有传奇色彩。关于他,现在我国知道的人甚少,但在日本他的名气是很大的。近年来,研究他的文章、专著一再出现,他的著作也被一版再版。这样一位中国人民的朋友,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也不会忘记他。  相似文献   

12.
俗话道,礼多人不怪。人都爱听好听的,也都喜欢人家对自己恭敬,做得再过,也没有怪罪的道理,嘴上一迭连声地说"不敢不敢",心里多半都美滋的。有的时候,礼多是一种习惯,比如老派的日本人,见人鞠躬如同鸡啄米,大家都礼多,两相抵,扯平了。这样多礼的人,以前中国也有,有点事,就互相拜,一拜就拜上几天几夜,除了辛苦一点,实际上也略等于不拜  相似文献   

13.
骑驼取经记     
这个题目,易使人想起一个形象:骑着白马取经的唐僧,西出阳关,跋山涉水。 骑骆驼取经的只是一名普通的知青,尽管此事也发生在阳关之西,尽管他的跋涉目标也定位在取经上,他的座骑甚至较玄类的座骑要大上一倍。但,这事自然没有  相似文献   

14.
殖民地国家总难避免受宗主国的影响,哪怕它是多么不情愿承认。比如极度自尊敏感的韩国人,最反感别人说他们像日本人。问题是,正是这一点,它太像日本。韩国人强烈的民族情绪,在我看,是日本留给它最恶劣的一种影响。人人坚决抵制洋货,只买国货;遇到金融危机,人民争相献金,这是很多中国人高度赞赏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和日本有着文化渊源的共通性。对日外交,中国人应该有一些美国人不具备的优势。这一点在1972年9月的中日建交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想绑架东盟一起对抗中国,遭东盟多国拒绝。日本反复就钓鱼岛问题“抗议中国”,最后临时召回其驻中国大使,中方全都不予理睬。从菲、越到日本,周边这一段时间针对中国的强硬行动一轮接一轮。但回过头看。挑衅者都是自取其辱,它们没有捞到一点便宜。  相似文献   

17.
流血的经济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是政治家的语言。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战争也是流血的经济。尽管政治家们不这么说,但比较日本两次发动侵华战争,即100年前的甲午战争和50年前的侵华战争,就不难明白这一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胜了,中国打败了。八年抗战,中国打胜了,日本打败了。用经济眼光看这两次战争,中国的败是彻底地败,中国的胜实际还是败;日本的胜是彻底地胜,日本的败实际还是胜。甲午战争,八年抗战,一败一胜,只是结束的形式不同,就中国人民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讲,就日本对中国财富的掠夺讲,却没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日本文化之源,书法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书法艺术。不论是人数、规模、普及程度、装裱质量等,都已超过了中国。  相似文献   

19.
田磊 《党建文汇》2007,(3):42-42
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时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逆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最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所送礼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打理。中国人进礼成双,  相似文献   

20.
严格说起来,士大夫被皇帝不当回事,以奴才视之,是打元代开始的。没法子,所谓元朝的皇帝,其实是蒙古的大汗,做汉人的皇帝只是一个兼职。这个在马上打下半个地球的勇猛民族,跟中土所有的王朝都不一样,它根本看不起汉人和汉文化,当然也不明白历代皇帝跟士大夫共天下的苦心。士大夫之地位低贱,莫过于此朝。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