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认为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她从三个维度批判了技术决定论:从阶级和历史维度,伍德认为技术决定论否定阶级的存在,忽视对具体社会的特殊性分析,主张超历史的和普遍的历史观,认为技术革新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从资本主义维度,伍德认为资本主义本身是反技术的,技术的发展会加剧自身的特殊矛盾;从社会主义维度,伍德认为社会主义追求的不是技术决定论意义上的阶级消亡和生产主义,而是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2.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认为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她从三个维度批判了技术决定论:从阶级和历史维度,伍德认为技术决定论否定阶级的存在,忽视对具体社会的特殊性分析,主张超历史的和普遍的历史观,认为技术革新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从资本主义维度,伍德认为资本主义本身是反技术的,技术的发展会加剧自身的特殊矛盾;从社会主义维度,伍德认为社会主义追求的不是技术决定论意义上的阶级消亡和生产主义,而是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3.
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着重批驳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认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明显的“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的错误理论倾向。虽然这一批评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之上,但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认识极为肤浅,不仅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精华,而且还将其与机械决定论等相混淆,如此一来,建立在这一“臆测”的混淆之上的批判理据也就显得极为匮乏,难以成为证伪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依据。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精华(辩证法)的忽视,致使他把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完全隔离开来,丧失了领悟马克思哲学理论真谛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运用演绎的方法,辨析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分歧,界定了"历史"的含义,区分了历史决定论与自然决定论,指出了历史决定论是将一般决定论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就是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唯物性、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巧玲  兰宝 《人民论坛》2014,(4):211-213
文章从“趋势的性质”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通过实践考察,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和制度的微调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进程.用历史的眼光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观察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相似文献   

6.
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尔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出了独特的辩证法思想即“内在关系的辩证法”。用这种“内在关系的辩证法”来审视社会主义,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即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这种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应当而且可以实行计划经济;但基于“双半社会”之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7.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和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我们在重视发挥历史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去考察“总体性”辩证法.本文将围绕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阐明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基本内涵基础上,指明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究竟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同”?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根本对立。 1 宣称两种制度将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制度”,是“趋同论”的要旨之所在。 西方学者将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说成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趋同论”企图论证两种制度在一切领域出现“趋同”的不可避免性:在经济领域,“趋同论”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本  相似文献   

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本文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入手,对每一阶段上社会公共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必须把私有制与社会公共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结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资本主义参照.  相似文献   

10.
张正兴 《前沿》2006,5(12):16-17
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于这个尚待解决的历史难题,邓小平沿着经典作家的思想轨迹,尊重历史的辩证法,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1.
员俊雅 《桂海论丛》2011,27(1):64-67
恩格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认为:辩证法的规律也存在于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正确的认识路线,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有细微差异的,恩格斯的解释并非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恩格斯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扩大了辩证法的使用范围;二是在认识论问题上也不够彻底;三是在历史观方面有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后,列宁运用历史辩证法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一探索中所蕴含的一系列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开放、可持续的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劳教经济的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观点,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关系,依托自身优势和条件,走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劳教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辩证法合理形态探索中,形成了系统辩证法、发展辩证法、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生态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交往实践辩证法等新的“形态”学派,孕育着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合理形态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的理论品格,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强大的理论导向功能、实践指导功能、凝聚功能,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于欣 《桂海论丛》2011,27(5):49-53
《列宁专题文集》哲学卷集中体现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视、阐发和运用。列宁高度评价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决定性理论地位;对辩证法的概念先后进行了七次界定;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主体结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则,作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统一之基础的实践辩证法。在此基础上,列宁着眼于唯物辩证法的实际运用,明确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求,以及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折中主义诡辩论的本质区分。  相似文献   

17.
黄惠煙 《思想战线》2000,26(5):13-15
在邓小平的"先富共富”论中,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先富共富”的辩证法思想,必将日益显现出其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将老子的道和高级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相比较 ,认为它们的基本内容相同 ,有很大的重合面。笔者以此断定 ,道实质上就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是高级辩证法矛盾概念的雏形。同时 ,道又包括本体论 ,体现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路线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思想 ,阐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论 ,提出了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三个维度的批判都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一般哲学意义。第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头足倒置既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征,也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特征,进而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展逻辑",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泛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马克思走向"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路;第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自由观的批判,得出自由的实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创建新国家的结论,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立场的转变,为自己确立了创立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马克思的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上都已不同于黑格尔思辨、抽象的唯心主义,也显示出其在实践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上与黑格尔哲学具有根本的区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使"马克思成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