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苏 《廉政瞭望》2011,(21):68-68
驻日记者有一样好处,每年日本政府都组织外国记者和日本人一起旅游一两次,称为“国际交流”。去的地方不见得多有趣,但各国人混沌一团,不免弄出若干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正我去欧洲旅游,在巴黎街头,碰见一位年轻的华人妇女向旅游团无偿赠送和分发一份报纸,头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毛泽东中国三年大饥荒饿死3500万人",记得还有一个副标题:"揭露中共刻意隐瞒的惊天秘密"。后来,我又去日本、台湾等地旅游,在那里也接到一些类似的赠阅报刊,都有"中国三年大饥荒饿死几千万人"的内容,只是数字有些不同,有的说饿死4000万人,有的说饿死5000万人,甚至有说饿死7000万人。  相似文献   

3.
高峰 《学习月刊》2016,(1):46-47
一位从日本购买马桶盖的女士在回答记者关于同样的产品国内也有,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到日本去买的问题时,语气极为肯定地说,即使一模一样的产品,我也不在国内买,因为我不相信它是真的。此番回答不禁让人感叹,国内消费者对信用环境的极度不信任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10,(12):33-33
三个欧洲人到中国旅游,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个欧洲人游了东部后说: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第二个欧洲人游了中部后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5.
记者第一次去日本东京出差,在酒店前台退房时,把房卡交给前台服务生后,她扫了一眼电脑屏幕,很温柔地说:“可以了,非常感谢。”记者有些摸不着头脑,在中国正常的流程是,服务生打电话通知楼层服务员去查房。  相似文献   

6.
某新闻单位在机关内部办了一期新闻理论培训班,组织记者、编辑脱产一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结果到第三天,参加学习的人已是应到人数的三分之二,以后逐渐减少,到第六天,会议室里参加学习的人已所剩无几。那些记者都到哪里去了呢?采访去了!为什么不学习而去采访?一位从第三天起就开始“逃学”的记者说:“当记者的有腿功,  相似文献   

7.
<正>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了。我一度对此颇为不解。就在一个多月前,我去美的讲课,它是全国最大的电饭煲制造商,我向陪同的张工程师请教了这个疑问。工程师迟疑了三秒钟,然后实诚地告诉我,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这样的景象并不仅仅发生在电饭煲上,今年我们  相似文献   

8.
博览之窗     
一美元买下 一座饭店 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各地到中国观光、旅游的人很多,而中国接待条件远远不够。北京只有少数几个饭店,来的客人只好先安排到外地去观光旅游。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更被人们编了顺口溜:“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来桂林住地下。”建造旅游饭店成为迫切的问题。 建造旅游饭店大笔的钱从哪里来?人们把目光投向外面。邓小平说,外商不仅可以投资,还可以合资嘛。国务院成立了引进外资、侨资领导小组。当时,美籍华人陈宣远投资2000多万美金,建造建国饭店。因为没有合资法,也没有先例,各种争议很多,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通过并由政治局常委、副总理14人签名才得以实施。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周围一些人反  相似文献   

9.
最近经友人推荐读了一篇题为《市民心中的富人模样》的文章,文中说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还没有完全培育出对待财富的正确观念。作者还引述一篇讲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对待富人不同态度的散文说:美国人对富人不嫉妒,而是说我遇上好机会,比他们做得还好;日本人说我会主动接近他,学习他的长处,并设法超过他;中国人则说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作者接着告诉我们:“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的富人缩手缩脚,并不怎么像富人……中国的穷人倒是真正的穷人,有些人穷得彻底,穷到骨子里去了,他们想宰光所有的富人,从而也宰掉了追求财富的精…  相似文献   

10.
正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下榻饭店会见了中国驻马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当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福康说到中马旅游合作时,习近平说:"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引得全场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近年来,我国国力日渐强盛,国人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有些出国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在国外随处抛  相似文献   

11.
正翁小筑在11月11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曾在电视上看过周迅接受媒体采访,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那么短,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什么是有趣的人?有趣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投入,对困难的一种豁达。这样的人,自信、乐观、开朗,他不会妄自菲薄,他有自己完整的三观,当你和这样的人接触,你的世界也会变得开阔起来。我有一个朋友,认识了好些年,她喜欢旅游,每次到一个地方,总会给相熟的朋友寄明信片。可想而知,当你在紧张工作忙得毫无头绪的时  相似文献   

12.
制止公款吃喝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群众听腻了,“公仆”听烦了,耳朵都磨出老茧了,但效果总不令人满意.按照“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的标准来衡量,公款吃喝已没有半点新闻价值,谁硬要老调重弹,由他自讨没趣好了.我这个人是很有点自知之明的,不谈乏味的.说些有趣的.先讲一个清朝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道光皇帝接见某大学士,说到无话时,问起大学士早晨进宫前用什么早点,大学士回答;“吃三个荷包蛋.”按当时价格.一个鸡蛋不过一两个小铜板,但道光听了之后却惊呼:“你好阔气!”原来道光看到内务府的账上,每个鸡蛋需30两银子!所谓御膳日耗万银.其实哪里都进了皇帝的肚子,内务府不知从中贪污了多少!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人告诉我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有许多工人、农民、青年以及外国人都去走长征路,到雪山草地去旅游。”我听到这个话很震惊,这个想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说:“我已80多岁,现在我也能去雪山草地旅游。”过去红军爬雪山过草  相似文献   

14.
他在母亲的作品中画上一两个“公仔”,不只是他想过画画的瘾,更重要的是想使母亲高兴。 1908年8月25日,廖承志诞生于日本东京的大久保。年幼的时候,他聪颖,好学。他喜欢到动物园玩耍,但更喜欢读书,有时简直对书本着了迷,洗澡也舍不得放下。他爱美术,从小就画得一手好画。一次,有个日本人到他的小朋友家中作客,正在戏耍的廖承志痛恨日本欺压中国,当场画了一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漫画,这既表现出他幼小的爱国心,又表现出他有绘画才能。经过刻苦学习,他掌握了英、日、法、德、俄等国语言。他的渊博知识、多才多艺,在日后的革命生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四月的津城,就像忙碌、沸腾的海洋,市内各大城建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记者来到河东区重点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本打算找几个工作人员聊上一聊,可让记者失望的是,偌大的指挥部里冷冷清清,即使有工作人员出入,也都行色匆匆。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关临时党支部书记王红刚告诉记者说:“早晨7点我们这儿最忙,开会、布置任务都在早晨,现在人都下现场去了,要不您就下班以后来,晚上加班开会到十一二点是常事。  相似文献   

16.
<正>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分局大沟派出所是民警李春和的工作单位。一提起这里,不少人都说有些偏远,记者用地图软件搜索了一下,发现从单位去这里,最短的路线竟然也要40公里。而当采访结束后,记者又觉得这不算远了,因为从李春和家到单位,单程是68公里。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怎样弄到中国大庆油田的情报的呢?在六十年代,日本一直关心中国有没有大油田。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登载了《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文章,肯定了中国有大油田,日本人把这一信息储存到计算机里去。但大庆在哪里呢? 1966年7月的《中国画报》刊登了王铁人的照片,日本人从王铁人头戴的皮帽子及周围景象推断,大  相似文献   

18.
1961年六十八岁 1月13日 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并讲话.毛泽东说:这一次中央工作会议,开得比过去几次都要好一些,大家的头脑比较清醒一些.我希望同志们回去之后,要搞调查研究,把小事撇开,用一部分时间,带几个助手,去调查研究一两个生产队、一两个公社.在城市要彻底调查一两个工厂、一两个城市人民公社.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了解情况,要用眼睛看,要用口问,要用手记.这些年来,我们的同志调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像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时报》刊登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的文章说,小产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虽令人棘手,但也怪而有趣。说它怪,因为此现象今天西方国家并没有;改革开放前中国也不曾有。而说它有趣,是到了近20年,骤然间在城乡接合部风生水起、遍地开花。为何会这样?我认为是与以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从中国各地强抓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到日本本上当劳工,使中国劳工的鲜血从中国一直流到异国他乡,这笔血泪历史,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杀人魔窟南兵营 1944年4月,我们兄弟俩因事路过辛集,住在当时帮日本人做事的许天阴家。农历四月二十五上午,许天阴让我俩为日本兵点名去顶个数,说点完名就回来。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