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道路具有多重的内涵与属性,不仅是一种经济、政治的道路,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道路。因而,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的理念追求与现实逻辑展开。从本质上讲,中国道路同文化自信以及当代中国价值观深层统一、相互确认,生成了中国道路的文化与价值逻辑,由此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相互转换与内在统一。当然,以往我们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维度来揭示和把握道路,却忽视了中国道路的价值、理想与文化内涵,遮蔽了中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基于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知而形成的对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意识和积极心理状态,这些对于一个民族在选择自身要走的道路时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道路的开辟、探索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良性的互动关系。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的开辟、探索和继续前进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因、精神内核和思想动力,中国道路则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展现,其丰富的实践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文化素材。为此,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推动中国人民坚定中国道路的决心和毅力,还要在中国道路的不断前进中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通过传播中国故事的文化形式把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传向世界,将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相连、相生、相容?其实,文化的思考就是对人的价值的探索、探源、探视,我的思考是一切学问皆是"人问"和"问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横向坐标东临大海,西及颠峦,北达极寒,南至酷暑,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农业文明,辉煌时富甲天下。遗留给我们在座子孙有无数典籍、文明浩荡和引为  相似文献   

4.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发展道路的选择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着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心血,找到这条道路不容易,坚守这条道路更需要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关于中国道路,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奋斗》2016,(9)
正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车之四轮,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底气、敢于解万难的豪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编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这是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为何有这样的道路自信?三位专家分别从“文明”“国情”“特色”视角看中国道路,得出了结论:我们的道路自信是一种客观和清醒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提出来,在不同场合阐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种自信的关系。文章选择从六个不同的视角,讨论辨析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自信:党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是社会历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概念越基本,越是很难给出一个精确清晰的定义。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各方比较认可的广义上的文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9.
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勇 《学习导报》2012,(11):33-35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全篇精神凝聚在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忧思”,一个是“自信”。指出四个考验、分析四重危险,是忧思:总结三大成就,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时代风潮展现的坚定的政治自信。此后,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这种自信进一步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阔的历史视野、博大的政治胸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反复强调:"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还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坚定道路自信。对于军队来讲,就是要认准中国道路、走对中国道路、护好中国道路。在纵观横比、自省自悟中认准中国道路,做到坚信不疑、由衷拥护。对中国道路的自信来自于历史和实践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尹德树 《唯实》2014,(10):19-21
2012年11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同年11月29日,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再次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缺乏学术自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虽然辉煌,但还只是初步的,发展的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让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自信的程度。其次,作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学习借鉴西方学术过程中转型发展而来的,直至今日,一个具有  相似文献   

14.
道路自信具有根本性,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实践支撑。新时代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增强道路自信的根本问题。不断拓展道路,既要着力解决好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改革实践深化和发展目标倒逼所带来的新课题,也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拓展道路的现实要求。在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既要在不断凸显道路优势、展示实践成就中增强道路自信,也要在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增强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5.
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就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的正确增强道路自信和对未来的自信,只要满怀信心的朝着目标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托起中国梦,实现两个100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息息相关。中国文化获得创新和发展,永葆其持久生命力和自信的根基与底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使中国文化重拾自信,不断走向辉煌。重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7.
道路自信     
一个政党对自己曾经走过、仍然在走、将来还要走下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道路不犹豫、不动摇,充满信心、坚定不移;从一开始直到现在,不管经历了多少逆境或顺境、风浪或坦途、低迷阶段或高光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是如何走过来的,将来要走到什么地方去,这就是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自信,并不是心理上的自负与浮夸,而是因为这条道路是复兴中华文明的正确道路,同时体现着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自觉担当。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中原地区发达的农业文明及其辐射与凝聚效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及其认同效应;社会财富的持续积累及其传承;人口流动的传统及其社会活力;巨大的学习与创新转化能力;包容和谐、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9.
刘文长 《共产党人》2012,(Z2):57-58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和突出亮点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深刻回答了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是贯穿十八大的鲜明主题,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主心骨。十八大报告对其重要意义、形成历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既是发展理念又是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化。要真正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必须坚定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党领导的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现实性、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形成的高度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遵循。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是多维动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首先源于60多年绿色发展的历史实践,其次源于中西环境治理模式对比所凸显的比较优势,再次源于绿色发展的"绿色"本质。我们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沿着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