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昌邑县北部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大致分为初步实施、深入发动、全面实行三个阶段。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削弱了农村封建剥削势力,调整了农民与地主、债主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昌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斗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海新  王伟 《理论学刊》2005,2(8):12-15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条件下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深远的。但政策本身及政策的实施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完全性。本文在简要阐述减租减息政策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削弱了封建剥削,改变了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团结了大部分地主和农民抗日,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日、生产、政权的积极性。此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根据形势需要领导开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在运动中党把减租减息运动与根据地的其他革命斗争和各项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协调和促进;采取了科学、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运动的质量和水平。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为了拔穷根 合伙闹生产 贾宝执是山西兴县自家沟的农民,家贫,15岁起给地主打短工."晋西事变"前后参加革命活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了抗战支前和减租减息等运动.1944年2月,贾宝执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组织8户农民办起了自家沟土地运输生产合作社,在晋绥边区树起了第一面"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的思想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对根据地农民进行了经济上的动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进而改变了农村阶级状况.同时,通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动摇了农民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形成了经济、政治上的动员和社会变革的整体互动,促进了农民的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增强,主要表现在阶级意识、团结和组织意识、斗争意识、政权观念和参政意识、民族国家观念、政策法令意识等六个方面.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思想观念的变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共在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实行的,也是抗战期间中共调整各抗日根据地农村土地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由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晋察冀根据地的地权及阶级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战前的特征。地权方面,土地由战前日趋集中的态势逐渐发展为战后的日趋分散;阶级结构方面,较富裕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贫穷的人以及最接近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上升。或者说中国的阶级结构经历了一个“中农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沂蒙红嫂     
正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采取适应形势发展的方针和策略,开展了各种形式相互交错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不仅工人、农民、青年等群众性抗战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就连广大妇女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这一时期,在沂蒙山区就涌现出这样一个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八年三月初,我和张、谭两同志率顿新四军二支队经过赣州、吉安,转到皖南。我担任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长,同时兼任东南局的民运部长。当时我们协同皖南地委在军部驻地周围乡村发动农民的减租减息斗争。是年九月间,我到江南视察工作,经过一,二支队地区,都帮助发动了减租减息斗争。当时江南地区国民党没有部队,只  相似文献   

9.
<正>抗日战争时期,惠州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华南敌后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八年艰苦抗战的岁月里,惠州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团结、动员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和参加抗日斗争。为抗战的胜利,谱写了壮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英勇顽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独立。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形成的"亮剑"精神不仅为当时的中国军民的斗争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而且成为战斗中克敌制胜的精神武器,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斗争不仅限于一种行为和手段,同时形成一种政治运作模式。运作过程中,在斗争对象的树立上,注重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在斗争方式的运用上,注意根据运动发展阶段及斗争对象的差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口号、培养积极分子、发挥农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营造农民在人数和气势上的优势等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农民;在斗争分寸的把握上,既要调动农民斗争积极性,又把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斗争果实的获取上,强调进一步强化农民的斗争意识,推动运动向深入发展。通过斗争模式的具体运作,中共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发动广大农民投身抗日洪流,并将农民和乡村社会纳入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这场全民族抗战之所以能够形成和自始至终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试从全民族抗战的倡导和发动、组织和领导以及坚持和维护等方面,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利用英德的特殊条件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一、恢复和重建党组织,动员全民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对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还特别重视文化斗争,千方百计发挥文化在抗战中的作用,注重抗战文化建设,开辟了文化领域内的另一场抗战。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引导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和统领,通过制定抗战文化方针,培养抗战文化队伍,明确抗战文化任务、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规定抗战文化建设的任务、步骤和方法,重新构建了根据地抗战文化体系;大力发展根据地干部教育事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教育,扫除文盲和创办期刊、报社,大力建设抗战文化传播媒介,创造性地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为抗战文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6.
北平沦陷后,中共在北平的地下组织坚持对敌斗争,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深入、扩大;平郊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北平的地下斗争提供了重要依托;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北平社会上层得到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组织和力量成为了北平人民抗战的脊梁。  相似文献   

17.
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渤海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波澜壮阔斗争实践中的艰难历程,是渤海区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真实写照,深刻诠释了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征程中,重温渤海精神的真谛,传承好、发扬好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时刻铭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传承和弘扬渤海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回民支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支民族抗日武装。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回民支队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敌后战场,奋勇杀敌,屡建奇功,进行了500余次战斗,歼灭日寇敌顽叛和地主武装两万余人,在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并公布了我党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这场全民族抗战之所以能够形成和自始至终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试从全民族抗战的倡导和发动、组织和领导以及坚持和  相似文献   

20.
1950年春,地处隆回腹地的三区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觉悟日益提高。农代会、农民协会、民兵组织,普遍建立,减租减息,热火朝天。暗藏的敌特分子预感末日来临,妄图策划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