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德历史学的思想,是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开创了在人类理性范围内理解历史终极目的之先验理性历史哲学的先河."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历史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详尽梳理,可以帮助人们透彻洞悉康德历史哲学的独特品格,彰显掩藏其中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
王习胜 《学习论坛》2008,(10):31-34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揭示的"二律背反"是典型的哲学悖论.通过辨析前提预设、揭示辩证矛盾关系、创新导致该悖论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黑格尔消解了康德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的消解,不仅使康德哲学走出了理性认知的困境,还具有普适的悖论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丁龙 《世纪桥》2009,(1):89-90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在他的历史观中有一个核心的理念,这就是自然意图说。然而,康德在论证与解说其大自然的意图时,却非常重视理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人类理性的运用才能获取幸福与美满。甚至认为:“把普遍的世界历史按照一场以人类物种的完美的公民结合状态为宗旨的大自然计划来加以处理的这一哲学尝试,必须看作是可能的,并且甚至还是这一大自然的目标所需要的。从这中我们可读出,大自然的意图在康德的心中只是一个人类加之于其上的东西,实际上历史的发展不过是人类不断运用自己的理性从而求得不断进步的过程。那么,康德为什么一定要在理性之上加一个大自然的意图呢?这是简单的目的论,抑或还是有更深的玄机?是否定自己的启蒙观,还是对它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核心思想是"先天综合判断",它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扩充经验内容,这种判断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是人,自主性、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构成其特点。康德扬弃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站在理性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人是目的"等观点,从宇宙中把人这一主体突显出来。虽然康德批判了旧式形而上学,启蒙了主体意识,但是其中隐伏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更是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政治学诸多重大课题的探究,归究起来实际上都是对人的认识问题。如怎样看待人的本性;如何估计人类对社会政治事务的认知程度和理智水平。前者是有名的性善性恶之争,后者便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认识。政治哲学对人类理性有过反复研究,对待政治理性的不同态度,推演出截然不同的政治观,也酿造了迥异的政治悲喜剧。 一、政治领域中的理性与神话 理性是一个被反复研究的哲学概念,“由于人类具有以推理和行为实现有目的的结果的能力,理性因而被归于人类”,①那么可以推论,政治理性就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以推理和行为实现一定目的的能力。政治理性意味着人们在处理政治、社会事务时,有能力运用逻辑推理来认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特殊命运",是哲学的永恒主题.每一阶段的形而上学都是以往哲学之整体的自身凝聚极限,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笛卡尔首开主客分离、主客对立之先河,确立了形而上学之新开端;康德将认识论同形而上学整合,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化;海德格尔以"此在"的形而上学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转换.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范畴,引发出对人类理性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解读的二维结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使价值理性黯然失色.人们一直在寻找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路径,结果陷入了无尽的探索之中,原因在于没有跳出对人类理性理解的二维框架.本文认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理性的内在结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相统一的三维立体结构.行为理性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才能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康德对平等概念的分析是从法权和德性两个方面展开的。在法权哲学维度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伦理学维度则基于理性人的普遍设定,将平等视为德性人的基本准则。康德认为平等原则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实现平等的唯一政体是共和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政治哲学基于他所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政治哲学基础即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并且在此引导下,马克思完成了对启蒙理性的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的双重批判.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启蒙理性进行了重构,从而产生了独具实践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特色的理性论.  相似文献   

10.
康德通过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将道德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来加以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起道德的最高准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伦理学的概念,如命令、义务、意志和善等。但是,康德的道德范畴是基于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他抛弃感性经验谈论道德的高尚却并未说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由此,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道德的目标和实现之间,势必会出现诸如感性和理性、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至善和现实的德性等一系列的鸿沟。基于此,马克思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将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转换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道德,使主体重新出场、对客体重新阐释以及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从而为人类的道德诉求与终极关怀提供了现实指导,同时也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范畴,引发出对人类理性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解读的二维结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使价值理性黯然失色.人们一直在寻找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路径,结果陷入了无尽的探索之中,原因在于没有跳出对人类理性理解的二维框架.本文认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理性的内在结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相统一的三维立体结构.行为理性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才能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以它的实践理性为哲学基础的,执政理念是实践理性的体现.从价值理性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知理性与"求真务实"的理念,超越理性与"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价值理性、认知理性和超越理性的统一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方面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理性与执政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主体能动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独特理解、时想象力及范畴的描述、对"统觉"或"自我意识"的阐述等对主体能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具体论证,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进行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4.
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衣俊卿 《求实》2001,1(1):10-14
20世纪末的 2 0年是中国哲学理性异常活跃的时期。 80年代中国哲学理性关于真理标准、人的主体性、传统文化的命运、传统哲学体系改革、哲学观念更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 ,以及 90年代中国哲学理性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新儒学、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公共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方面开辟的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生长点 ,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些研究中 ,中国哲学理性的主要发展趋向和走向 ,即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 :实践理性的复兴、主体意识的成熟、发展观念的更新、文化精神的重建。这些发展表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理性正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 ,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 ,其共同特征是哲学理性定位的下移 :向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哲学基于他所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政治哲学基础即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并且在此引导下,马克思完成了对启蒙理性的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的双重批判。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对启蒙理性进行了重构,从而产生了具有独特政治哲学意蕴的理性思想。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解答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问题,显然成为了萦绕在西方哲学家们心头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管窥人类对周遭世界认识能力的逐步深化,从象征着人类童年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都力求完美诠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始终走不出形而上的哲学迷宫。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用强势的"主体及实体原则"回答了这一历史之谜。他的解决路径,也为后继者们提供了人类思想史发展历程中的瑰宝,成为马克思哲学伟大变革的支点。立足于黑格尔面临的康德所悬而未决的问题,从其解决思路谈起,进行客观评价,以及马克思对此思路的扬弃和发展,理顺了黑格尔主客体统一路径的逻辑线索,同时,此问题的解决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回响。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史中,德国古典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体系与高度思辨的哲理,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历史现象。康德作为它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康德发动的哥白尼式哲学革命,不仅规定和影响了德国哲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他所培育出的理性批判精神造就了一代人。在他之后半个多世纪,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脱颖而出,引导着德国民族走上哲学道路,并对世界其他各国的哲学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自由、公正和理性是康德伦理学的三大基本概念,而义务与权利的内涵必须根据自由、公正和理性加以阐释。在康德那里,自由主要指的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或自主性;而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外在行为的方式务必确保个人意志的自由行使同一切人的自由得以和谐共存。康德认为,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理性在道德哲学中居于统率地位,惟有理性才能确立道德,唯有自由价值才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康德的公正法则是所有理性人都会同意的社会契约,是确保社会公正、和平与和谐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在他看来,确保自由和公正应成为对政府和合理之法的道德要求,合理之法必须促进人的自由。他一方面强调服从政府和法律的道德义务,同时也承认反抗与革命的道德权利。康德的伦理学和公正思想为人类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洋溢着人类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但当代中国人的理性精神资源"储备"尚不足,离十七大所要求的"清醒头脑"、"科学分析"、"全面认识"、"深刻把握"这样的理性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特别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这一特定"主体"必须认真领悟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弘扬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如何准确地定义哲学是古往今来哲学家们的隐秘渴望。在哲学史上,各种对于哲学的定义竞相呈现甚至彼此反对,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都照应了古希腊人最初给予哲学的"爱智慧"定义。哲学是源自惊异而产生的意义追寻的理性思考活动,与出于好奇而产生的真理追求的知性认知活动不同。也就是说,哲学,在其本真意义上,是一项思考的事业,是一种"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