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韬  林经纬 《红旗文稿》2013,(13):24-28,1
目前我国话语体系构建相对滞后,还未形成与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相匹配的中国话语。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主流话语大都来自西方,中国原创的核心概念不多,一些学科阵地已经沦为西方话语的"跑马场",把西方学术神圣化、把中国问题简单化。不破除这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形成独立的话语体系,中国的软实力就难以真正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正【引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原文释义】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答:为了利用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自相攻伐;为了学习西方的礼仪,与其和谈、和议;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相似文献   

3.
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必须防止的几种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问题,是现代国家在对内建设、对外交往过程中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李长春同志前不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当前,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世界,西方话语霸权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  相似文献   

4.
《红旗文稿》2012,(21):1
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世界,西方话语霸权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防止并纠正各种错误倾向,比如:宣传教育空洞说教的倾向;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倾向;研究成果忽视社会评价的倾向;学术评判"崇洋媚外"的倾向;用人导向唯"洋"是举的倾向;"解放思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请看新华社主任编辑朱继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李艳艳的文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中国",内涵丰富,旨意深刻,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际话语场的"中国图像"不是由中国话语塑造的,附着了很多非中国的元素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世界知道"六个中国"呢?笔者  相似文献   

6.
正长久以来,西方学界认为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跟哲学不同,不算是哲学研究。安乐哲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中国学家、哲学家,是中西比较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独特的解读和翻译,改变了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使得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越来越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为中国哲学"正名"。在担任《安乐哲比较哲学著作选》一书责编的过程中,我从其西方学者的视角了解了儒学的当代价值。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对世界的责任越来越大、贡献越来越大。要解决人类  相似文献   

7.
"穆勒问题"和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解决"穆勒问题"努力的失败和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但这种状况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本文探讨了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思考的重要性增长的深刻根源,指出其多元化发展趋势,简要评介了其中几个重要方案,并就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思考对中国经济学创新的意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明确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曾发生哲学转向的现象。佩里·安德森通过对"编史工作"与"理论建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剖析,结合"哲学转向"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发展,提出了个人的预言和希望。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论启示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与实践、关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长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西方哲学舞台上,出现了科学哲学、隐喻哲学和政治哲学三种哲学范式,这三种哲学范式分别对应着西方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精神生活的审美化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西方的这种哲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三种哲学都需要引进,以共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自西方学者提出外交哲学(diplomatic philosophy)这个概念以来,一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外交哲学的文章,甚至引发了对中国选择何种外交哲学问题的学术争鸣,许多学者从传统到现代,从国际到国内,对外交哲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但不无遗憾的是,至今未有学者能将外交哲学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这场历时4年4个月的世界性战争(1914-07—1918-11)从根本上动摇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心地位,是现代国际体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第一个契机。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许多地方被"租借",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虽然列强在中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但总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后期思想回归传统,常被视为一种落后和倒退,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来看,梁启超后期思想的变化,需要给以更加合理、客观的解释。近代以来,中国完成了从秩序取向的传统社会哲学,到实力取向的现代社会哲学的转变,在此期间,梁启超的思想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从对"大同""三世"说的固守,到对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积极宣传,最后回归传统,试图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相融通,而他后期思想的变化,也正与这种实力取向的社会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重要论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学术背景下,贺麟运用其长期研究西方哲学所得的深厚学养,吸收西方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成果,对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问题进行了颇具新意的阐发,提出了"自然的知行合一论"这一重要认识论命题。与此同时,他还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进一步夸大"知"的重要性和主宰性,得出"知主行从"的唯心主义哲学结论。贺麟对知行问题的探讨,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内容。一、对知行问题的新阐释《知行合一新论》是贺麟在1938年写的一篇论文。他认为这篇文章对知行问题作了较深广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历 史上 ,东西方哲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传统 ,这就是西方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 ,东方的直觉主义和无神论(严格意义上)。这两种哲学传统在现代之前基本上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直到叔本华哲学和王国维学术出现 ,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是他们二人首先突破了东西方各自的哲学传统 ,真正开始转向对方的哲学传统。这种转向对其后东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 ,考察叔本华和王国维的哲学转向对于了解东西方哲学的现代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一、叔本华 :从西方到东方《叔本华的哲学》一书的作者布劳恩·梅耶(BryanMagee)说 :…  相似文献   

16.
世界观形成于人从"我"的角度看待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构建中国哲学必须从认识自己开始。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即获得了最具根源性的创造能力。认识自己既是人类运用、发挥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也是可能迷失自己、荒废自己宝贵能力的无形陷阱。精神劳动者在追问自我的精神探索中发现了真实的我,也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文化。中国文化的本体是先哲发现的真实的我——君子。中国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的世界观理论。构建中国哲学,需确立可使中国人的世界观理论跻身世界哲学学术平台的哲学观念——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形成于人在自我认知中发现的真理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刘曙光  李武装 《探索》2012,(1):110-115
文化哲学问题就是反思并追问人及其文化赖以成立的前提和根据问题。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所孕育和负载的一种理智运思方式,伴随世界范围内"文化性生存"样态的渐次生成,其当代合法性在于哲学自救和人的自我救赎双重解释力。如此理解是基于对"文化的伦理本质"和"伦理的文化本性"的互文式揭示。文化哲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我们不必急于总结和定性"文化哲学"。文化哲学研究目前遭遇的问题及其化解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完善中西文化哲学史的研究;重建中国的文化哲学框架;融合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域,开启共赢互利的学术研究新局面;从方法论角度跨越文化哲学研究遭遇的学术瓶颈;把文化哲学研究纳入其他人文科学领域,寻绎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世界观形成于人从"我"的角度看待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构建中国哲学必须从认识自己开始。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即获得了最具根源性的创造能力。认识自己既是人类运用、发挥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也是可能迷失自己、荒废自己宝贵能力的无形陷阱。精神劳动者在追问自我的精神探索中发现了真实的我,也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文化。中国文化的本体是先哲发现的真实的我——君子。中国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的世界观理论。构建中国哲学,需确立可使中国人的世界观理论跻身世界哲学学术平台的哲学观念——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形成于人在自我认知中发现的真理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3):55-58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对"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及其定位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拓展、深化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对它们的理解和回答,特别是学术上的定位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理建构的路径、目标、体系和结构,因而需要展开积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最根本的一条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多年前的欧洲,为什么我们今天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人说中国其实是在变相地搞资本主义,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听起来很民主,为什么我们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常有人说,西方多党制看起来很热闹,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