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分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张力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社会流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一体化,对社会和谐形成积极影响作用。但分化的各阶层地位角色分配差别所形成的不同利益现状和要求以及分层本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对社会的和谐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倒金字塔式社会力量结构,分配机制不公平形成阶层之间的认同障碍,分化的急剧发展引发负面社会心理,不断增加和外显的社会矛盾加大阶层摩擦。两个方面的影响既是共生关系,也是此消彼涨关系,政府应当主动作为,推进积极影响,抑制、消解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化改革加速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 ,市场力量的崛起使得国家在中国社会分层中的决定作用逐步消解。但是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力量的崛起 ,并不必然意味着国家力量的削弱。对于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国家和市场两种力量同时在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果风险:社会领域腐败客观状况和主观认知的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领域腐败的客观风险表现在损害的现实性、主体的连带性、规则的隐蔽性、腐败的普遍性等多个方面;而其主观风险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话语表达、媒体的话语建构、专家的话语解读以及公众对腐败的话语认知而被逐渐夸大和扭曲,脱离了腐败风险自身的客观状况。这样就形成一条断裂带,造成了腐败风险的归因难、腐败风险的演化与异化等新的社会风险后果,形成了人为风险、关系风险和文明风险共存交织的险恶风险网,加剧了社会的无序,进而为新的公共危机埋下祸根。对此,政府、媒体、专家、公众等多主体应协同合作,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策略,开创对腐败及其衍生风险的"合力共治"的良好局面,推进社会的"互构和谐"。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既是作为一种民族性的生存方式,也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生存方式。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道路生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只有建立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贯通的基点上,才能真正展现出中国道路的完整图景,揭示出中国道路发展的内在逻辑,并透视出中国道路自信的深层意蕴;只有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维度进行观照,才能彰显出中国道路价值的深远性,这就是:中国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新路,也是一条现代化新路,更是一条人类文明的新路。由此,中国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实际内涵,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是中国道路自信的最深层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政府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话题。从学术文献来看,政府绩效评估形成了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两种类型,围绕这两种评估模式,学术界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争论,即一些学者认为主观评估不能准确测量政府绩效,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客观评估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真实绩效。这种争论反映了公共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价值分歧,持公共管理是科学观的学者则支持客观评估模式,而信奉公共管理是艺术的学者则主张主观评估模式。事实上,客观与主观两种评估模式都有局限,应从社会建构理论视角弥合公共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二元对立,以重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亦可称之为复合式政府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思想的正确性决定了行动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思想入党"对高校党建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处在历史进程的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外部挑战,高校应通过紧抓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做好党建工作制度体系设计与融合等举措,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入党"工作。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符合当前学科研究精细化、复杂化和界域模糊化的趋势。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下,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构筑了社会心理的科学解释原则和心理图式;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理论探讨了"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转换的实现机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社会心理机制"的批判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领域关于内隐认知形式的探索;通过社会与心理双重视角切入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人们将不断刷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更好地延续其内在机理,增强它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依据剩余价值学说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救助的对象、社会保障的实质和局限性及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问题,并构想、描绘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基金来源及特征等。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对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东 《理论导刊》2020,(8):91-9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社会治理具有双重属性,一个是权利属性,一个是秩序属性。权利属性追求权利政治,秩序属性则以秩序政治为价值取向。权利与秩序之间的互动是社会治理双重属性的根本逻辑。权利属性与秩序属性之间一方面具有内在的融合性、统一性,互为目的、互为结果;另一方面也总是趋向于相互否定、彼此冲突,权利属性始终试图否定现有的秩序,秩序属性则总是试图束缚住权利。实现权利属性与秩序属性之间的有序互动和动态平衡,根本之策在于推动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把权利和秩序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具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但是,着眼于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理论形态所展开的论争,我们分明可以看出,有些同志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与其他经验科学的区别,不在于它的“形上”性或超验性,而在于它的抽象程度更高。另一些同志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学说,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并为人生赋义,所以当属人文;何况“文史哲”从来属于人文而不属于科学。这两种认识各有片面的真理,但都走向一个极端。马克思哲学包含着人文和科学双重视角、双重思维向度,而又正是这双重视角和双重维度的互动与融合的结果,所以马克思哲学才既是世界观,又是人学;既能正确地认识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又能革命地改造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深入地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学科性质,不仅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为我们解决哲学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找到钥匙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价值:"三个代表"的双重哲学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军 《理论探讨》2003,36(1):18-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科学和价值的双重哲学维度.其科学维度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坚持、对于"三大规律"的自觉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创新.其价值维度体现于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倡导及其实现路径的探索.两者统一于生产力的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的获得和党的现阶段纲领向最高纲领前进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领域的发展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培育社会,二是保卫社会。这双重任务并非能够截然分开,而是内在相关、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现阶段,公权力对于社会的自觉培育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中产阶层,推动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二是推进社会自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治理结构。保卫社会的核心在于推进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大力规范资本行为,推动形成权力、资本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合理关系架构。  相似文献   

13.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和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真理本质问题上有三个相左或相悖的命题:“真理是客观的,而且必须是客观的”;“真理是主观的,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真理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和同一”。本文否定第一、二个命题,试图论证和肯定第三个命题。真理不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等于真理是客观  相似文献   

14.
环境权已作为新兴人权被提出,越来越为宪法所保障。虽然我国宪法文本上缺少环境权的直接规定,但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从我国宪法文本中推衍出环境权是较为合理的方式。由我国宪法基本国策条款推衍出的宪法环境权为客观法性质的环境权,赋予国家保护环境的义务,不具有可请求性。由我国的概括性人权保障条款所推衍出的环境权具有主观权利的性质,具有可请求性。具有主观权利性质的环境权是一种社会权,赋予国家积极给付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规则意识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新时期道德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内在支撑,是现代法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主要价值理念。规则本身包含制度层面的法律规则和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德。将规则意识置于法治社会框架中,将规则意识培育放在如何满足主体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考量,使规则所体现的法理要求与伦理要求相一致,在底线意义上维系并推动整个社会法治与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与执政双重功能,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能力也包括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两个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执政能力建设,但是由于执政能力建设与领导能力建设遵循不同的内在规律,执政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带来领导能力的增强,反而带来党的领导能力弱化。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所揭示出来党的领导能力弱化令人震惊。鉴于政党领导能力弱化的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着重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以领导能力建设为执政能力增强提供基础,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领导能力提升提供保障,从而形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双重维度。  相似文献   

17.
杜雪 《学理论》2012,(11):56-58
在我国客观中产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普遍较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产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分层的不一致,往往会使社会上的非对立关系转变为对立关系,产生非理性认识社会问题,弱化社会阶层意识,削弱社会凝聚力等消极社会影响。逐步消弭二者间差异,造就一个阶层认同意识清晰,阶层凝聚力强的中产阶层的主要路径包括: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就业体制,适时化解社会风险,提升中产阶层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增强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平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按照平等的实践历程和实践程度,平等分为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双重维度.形式平等体现为平等对待、程序正义和权利平等,它以政治平等为表征;实质平等体现为财富和收入的平等分配,它以经济平等为表征.形式平等为当代政治哲学家普遍接受,实质平等则是检验其对待平等真实态度的标准.在正义意味着平等的时代,社会不能简单停留于形式平等,而应该最大程度地实现实质平等.只有将平等的双重维度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平等政治价值和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思想史的考察表明,青年马克思出于物质利益问题所遭遇到“苦恼的疑问”,即穷人的存在这一社会问题,而开始告别法哲学阶段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这种现实关怀构成了《资本论》的实际起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彻底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掩盖社会矛盾的本性,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制度根源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没有降低马克思的政治与自由概念,只有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与“自由人联合体”对物质生产逻辑的重新规划中,才能打破现有的价值体系,使社会的异己力量复归于人本身,使自然的必然性转化为自由的自主性.正由于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对社会问题的求解中诉求于正义与自由之来临,社会主义才是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夏晓莉 《学理论》2014,(26):66-67,96
梳理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对民族地区进行的社会分层研究,发现国内目前关于新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境外敌对势力的分析,在国内研究方面注重对历史上解决新疆问题的经验总结,缺乏对维吾尔社会现状的相关研究,因而对维吾尔社会的分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