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夫妻双方客观阶层地位对已婚女性和男性主观阶层认同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地位决定论适用于解释已婚男性的阶层认同,但并不适用解释已婚女性阶层认同的形成;多数已婚者的阶层认同呈现出"妻凭夫贵、夫靠自己"的性别差异,女性阶层认同的从属依附心理不仅是传统性别意识的表现,更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已婚女性阶层认同借贷型较多,即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比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已婚男性阶层认同则独立型较多,即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比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由此可见,我国性别平等意识的推进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杜雪 《学理论》2012,(11):56-58
在我国客观中产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普遍较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产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分层的不一致,往往会使社会上的"非对立关系"转变为"对立关系",产生非理性认识社会问题,弱化社会阶层意识,削弱社会凝聚力等消极社会影响。逐步消弭二者间差异,造就一个阶层认同意识清晰,阶层凝聚力强的中产阶层的主要路径包括: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就业体制,适时化解社会风险,提升中产阶层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增强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交叉列联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分层和四类常见的闲暇活动;通过对四类闲暇活动和职业、收入、教育程度这三个客观社会分层指标进行潜类分析,探讨了总的闲暇活动频次的社会人口经济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社会分层,在闲暇活动上也体现出阶层化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教育程度、主观社会阶层自我评价等变量对总的闲暇活动频次有着显著影响,而且教育程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社会正义测评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描述社会正义的现状。由于正义是人们对于社会资源分配公平性与公正性的主观评价,因此,社会正义测评既要关注社会资源分配的客观状况,又要考察人们的主观评价,其主题在于通过分析客观状况与主观评价的关系,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社会正义测评的内容则包括客观平等状况、客观均等状况、主观正义观念和主观正义感受。社会正义测评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就是以公平性和公正性为纽带将上述内容联结起来,揭示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张杨波 《青年研究》2002,(11):20-26
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分层导致农民阶层在经济、社会资源上都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十七个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个案分析 ,指出经济、社会资源的匮乏将直接影响农村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文章还提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如何消除这种不平等将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但是,我国社会和政治秩序保持了持续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经济与社会政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状况,无疑是对西方传统发展理论的巨大冲击,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执政党坚持和贯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于党和政府的战略方略和多方面重大有效举措。在发展实践中,党和国家的这些根本原则、战略方针和实际举措,是通过多方面机制发挥作用并产生效应的。本文从公民主观感知机制出发,以人民"获得感"为矢量,反思解构传统理论的客观不平等—相对剥夺感—社会不稳定的逻辑,建构客观不平等—人民获得感—社会稳定的分析逻辑。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全国概率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中国公众的社会稳定感知实际上并不取决于传统理论所谓的社会比较维度产生的剥夺感,而更多地取决于时间比较维度上产生的"纵向获得感"。基于广义倾向值匹配的因果推断方法,笔者确认,时间比较维度上人民的"纵向获得感"的提高,总体上可以促进社会比较维度上人民的"横向获得感"和社会稳定感知的相应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人民利益和政治主观感知角度出发,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社会持续稳定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四、社会分层说社会分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本身却直接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不可避免会对社会结构体系产生一定影响,引发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彼得.布劳曾指  相似文献   

8.
四、社会分层说 社会分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本身却直接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不可避免会对社会结构体系产生一定影响,引发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彼得·布劳曾指出:“居于不同社会位置——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利益、不同的角色属性和期望——上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接触常常会引起摩擦和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3)
健康不平等普遍存在,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方面,社会发展不但没有减小健康不平等程度,反而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加剧,即上层社会人群拥有比下层社会人群更好的健康状况。社会分层会通过各种因素影响不同阶层群体的健康状况,想要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仅仅是提高医疗水平和改善贫困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改善社会不平等处着手,那样才能达到减小健康不平等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曾泽尔 《学理论》2015,(5):49-51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中国目前贫富差距依旧很大,高等教育不平等现状日益凸显。按照不同维度将社会分成不同属性的层次,从不同的社会分层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是如何因为社会分层而产生不平等,并从宏观和微观相互建构的角度分析这种不平等的深层原因,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从经济、制度、观念等方面加以入手解决,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最大公平。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沿着以英国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和以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的路径,形成了"主观幸福研究"和"客观幸福研究"两种不同研究范式,并对应着两种不同测量模式,即"情感测评模式"与"认知测量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取得了许多富有启发与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理论范式的多元化导致幸福感的内涵模糊、统计分析方法的单一简化和扭曲了幸福感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国内研究者借鉴西方研究框架时缺乏与本土文化的有效融合等缺陷与不足,因此存在着进一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研究的巨大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沈阳市一家洗浴会所服务员日常城市打工生活的个案研究,本文认为从农村到城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主观与客观双方面上重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对于其阶层的形成与归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邻避风险认知偏差源于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理性与知识的有限性,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认知参数不同——如权重、相关程度、函数关系、组合原则以及一致性等.分析这些参数,可以科学量化地表达认知偏差.利用棱镜模型对邻避风险认知的判断结果、判断原则和判断偏差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认知回馈角度出发,在主观合理的风险预期和客观公正的风险解释基础上进行平等互动的风险沟通,化解邻避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4.
由于独特的成长背景和教育经历,"90后"青年受多元化思潮和新媒体的影响更为明显,其社会认知与前几代人相比呈现较大差异。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状况调查"的数据,详细分析了"90后"青年在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成就获得、互联网可信度等方面的认知,比较了"90后"青年与前几代人的社会认知对其社会评价的影响。结果显示,90前后群体的社会评价受社会公平感、社会矛盾认知的影响大致相同;而他们对成就获得、社会问题、互联网可信度等方面的认知对两者社会评价产生的作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新阶层女性作为我国社会公民的一部分,她们的政治参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新阶层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功利性较强、政治参与门槛过高、政治参与机会不平等等诸多问题。因此,通过对这些现存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又紧紧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步伐,不断发展完善新阶层女性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孰优孰劣是绩效测量中的关键议题,二者之间的争论持续多年。在厘清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的概念与内涵、适用性及局限性的基础上,围绕焦点议题梳理有关文献,呈现了绩效评估方式研究的学术争论。国内外学者重点围绕主客观评估的契合度、效度与选择等议题展开争鸣,但这些问题尚未形成定论,甚至产生相反的结论。目前,主流的研究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的逻辑分析范式,倡导以定量研究的形式展开,较少关注中层理论的延展。在未来研究中,公共部门绩效测量应该从"低质量"向"高质量"转变、从"实证单行"向"理论与实证并行"转变、从"定时评估"向"实时评估"转变、从主客观评估的分野走向融合。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各有优劣,探讨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的融合对于开展基于中国场景的绩效评估研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8.
莫晓燕 《学理论》2015,(2):26-28,42
《礼记》作为对中国古礼之阐发,是儒家"政教合一"、化规矩为制度的哲学思想与精神的体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阶层—性别"双重等级秩序的推行工具和制度化表现,是将婚姻中的两性关系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从而维护"父权制"社会主体阶层——"男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是造成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国当前社会冲突意识的七个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阶层认同决定人们社会冲突意识和行为取向调查表明,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层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而越是将自己认同为最下层阶层的人,就越是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尤其是那些主观上把自己归结为社会最低层的人员,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阶层认同决定人们社会冲突意识和行为取向的发现说明,在中国目前新的发展阶段,发生社会冲突的诱因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可能并不来源于客观阶级所划定的社会底层,而是来源于与参照群体比较中认同阶层比较低的人群。在我们的分析中,人们对贫富之间冲突程度…  相似文献   

20.
高红  朴贞子 《理论探讨》2006,(3):134-1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分层取代传统的身份制分层体制,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一些人便借助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的不完善,利用不公正的起点、不公正的规则,迅速聚积大量财富,导致不公正的分配结果,造成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背离了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因此,研究中国阶层分化的社会公正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分层的社会公正性要求、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不公正性表现以及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