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一书由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家社科规划“九五”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其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到现实,从历史到现状的全部情况,有较强的开拓性、针对性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全书分为导言和上、中、下三编。导言主要回顾了20年来我国文化问题的研究情况,认为80年代的热门主张是彻底反传统的西化派,90年代的热门主张是文化保守主义,争论的焦点则是究竟以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思想或儒家思想为指导来建设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应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内蕴的实践逻辑,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本文深入讨论了上述问题。陈先达先生回顾了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细节,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实质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很多观点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先达文集》(14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大启示意义突出表现在贯穿于其中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主要有:问题导向的原则、高度统一的原则、文风质朴的原则,它们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功能、马克思主义者的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方法论原则,有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向,进而把握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是,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置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研究,以及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著作极为鲜见。著名学者王国炎先生以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依托,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大量独到的见解,其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5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整合,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梳理近十年内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道德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促进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著,吕增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刘东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悲愤琉球》唐淳风编著 东方出版社 《敞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陈先达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问:指导思想一元化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谈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和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指导地位,通过历  相似文献   

8.
于歌 《世纪桥》2014,(1):69-7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辩证的继承,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辩证的继承,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要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要经历的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部分论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兰芝 《世纪桥》2007,(10):5-5,7
综观当前我国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变革展开争论,人们对传统教科书体系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并且对体系的变革采取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中有主张变革,也有主张完善,而持变革立场的人中又存在关于建构新体系的不同观点。他们之中突出代表就是:高清海、邓晓芒、黄楠森、陈先达、欧阳康、俞吾金、张一兵、孙伯揆等。通过对各派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内在的科学形态,在今天的形势下,如何突破原先构建的各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的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内在精神、价值内核,体现其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许多学者强调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对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和暴露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价值、文化以及科技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几个维度,构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热点,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向中国文化学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等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指导实践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多元性和经济学的稀缺性等特点 ,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提供了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学底蕴表现多种多样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 ,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文化上认同和接受 ,也易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条化 ,同时也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进行校正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起创新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11月1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逸夫会堂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哲学院教授陈先达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代表主办方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吉昌华主持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16.
不少学者就如何开发、利用传统文化,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问题进行了探究。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为缺乏微观的、深入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加强微观研究,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观念、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结合群体特点,研究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就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青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它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观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上。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价值论进行解读。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批判与继承、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回答。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大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新文化格局;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初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聚合工人阶级物质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力量,初步孕育了中共政党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8.
深入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必然涉及到一些深层的观念、文化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唯物主义、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这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许多学者、理论家对这些问题都作了较为深人的研究;因而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就是如此,其《漫步遐思》、《静园夜语》等著作中有关上述问题的分析非常独到,对我们认清"法轮功"的本来面目很有价值。近来,我们专门走访了陈教授。记者:"法轮功"事件是自八九年以来一次重大的思想政治斗争。与"八九风波"相比,您认为"法轮功"事件在文化背景上有何特点?陈先达:它…  相似文献   

19.
欲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土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以往学者对中国文化土壤的研究视线基本上都停留在甚至可以说局限在中国儒家,思路远远没有打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绝不限于儒家,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中国的墨家思想即是如此.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化土壤亦是何其深厚.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简单否定;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又被儒家化了.本文认为,在当时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汇的高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境文化初次蕴涵了认同、冲突、交融、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