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扶贫是国家干预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手段,与农村内部社会结构有着密切关联。村庄内部阶层分化、认知差异与社会关联弱化构成精准扶贫战略转向的结构性背景,同时也构成对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挑战与考验。从治理层面而言,精准扶贫的深义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缩小不平等进而达成农村善治,但事实上,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分化的作用存在"缩小"与"扩大"双重面向,而且往往因对农村内部社会关系的忽视,即疏于对其内部关系的"保护",而导致村庄秩序恶化。因而,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需以对农村社会内部秩序的"保护"为前提,从而提升农村扶贫成效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农村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将真正的贫困识别出来,但调研发现,精准扶贫往往出现"瞄不准"的现象,也就是说,扶贫名单上出现的并不完全是贫困户,甚至精确瞄准并不是按照收入水平来划定的。精准扶贫的贫困识别分为三个过程:瞄准贫困村、瞄准贫困户、贫困户核查,分别由扶贫办、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执行,在这三重对焦机制中,福利均分原则、村庄政治结构以及扶贫考核压力都限制了完全按照经济收入来进行贫困识别。  相似文献   

3.
虽然农村精准扶贫进入最后两年,完成任务可以预期,但是在贫困治理上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教训,对于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总体上说,现有的农村治理对于精准扶贫是有效的。但在实践上依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行动与需求的两个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村治理并没有因为精准扶贫干预行动而得到有效改进,不论对乡村振兴还是2020年后的新贫困治理,农村治理依然还有完善和创新空间。探讨如何消除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张力,将有助于确保农村贫困治理效用的延续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也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政策议题。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基于贫困与权利关系,指出繁荣时代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利匮乏,这为我们从权利角度思考精准扶贫的法治依据提供了思路。贫困问题涉及到的权利类型主要是标识公民生存状态和发展需要的社会权。目前,扶贫过程中存在着权利保障弱化、对能力扶贫理性认知不足以及法治转向困难等问题。为此,精准扶贫法治化有必要以社会权的基本权利功能为分析进路,完善精准扶贫法律制度构建,推动精准扶贫从政策之治转向法治,保证扶贫工作规范、科学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贫困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有效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保障,上饶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以改善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和以精准举措促进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贫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短缺、缺少市场竞争意识、缺乏整体性规划、政府配套体系不健全等瓶颈。今后,应通过完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产业品牌化发展、完善农业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完善政府配套服务体系等路径实现贫困村经济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造成减贫脱贫工作的边际效益递减,其根源在于贫困文化的顽固性。本文立足贫困文化理论,基于现阶段文化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提出农村文化扶贫的创新路径选择。通过开展精神文化教育、建设基层人才队伍、打造数字文化扶贫以及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内源性自主脱贫机制,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一书记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对于增加农村领导力供给和保障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导力视角,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当前我国"第一书记"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中国农村的贫困治理要谋局长远,在提高第一书记的领导力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治理和精准扶贫贡献的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和文化建设,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农村领导力的内生性供给,为贫困地区乡村社会"良治"和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当前中国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贫困地区"镇——村"场域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运行逻辑进行分析,以了解扶贫资源和扶贫压力如何由乡镇基层政府传导到贫困村庄,以及在村庄内部形塑何种治理状况。贫困村庄的私人化治理,精准扶贫政策的应付型执行,扶贫资源的低效率使用,贫困户动员不足等是精准扶贫偏离其最终靶向的重要因素。走出"最后一公里困境",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有效引导贫困户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加强村务公开、落实村民自治等途径,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2020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全国扶贫事业将进入到“后扶贫时代”。在“后扶贫时代”,随着贫困群体物质贫困问题的逐步解决,思想文化、精神意志、社会心态等各类无形贫困问题日益凸显。然而,目前,各地贫困群体社会心态培育工作还面临许多困境,脱贫群体在心理上仍然没有真正摆脱贫困,对于扶贫资源输入的依赖性严重。因此,贫困群体积极社会心态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扶志教育、心理服务、舆论引导、社会支持、文化关怀等多维度综合施策,努力探寻贫困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贫困呈现总人口大幅降低,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集中的态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脱贫攻坚要做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文化、宗教信仰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呈现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特征,是我国脱贫攻坚最后一个"堡垒"。本研究从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由来入手,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提出,阐释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选取2个民族自治地区个案,分析当前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内容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从"足寒伤心,民寒伤国"的高度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了贫困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80%的人口在农村,星罗棋布的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贫困不仅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诸多致贫成因中,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经济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找准根源、认清危害,才能在顶层设计时因贫困原因施策,实施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是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市场力量。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需要,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为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着力加强精准产业扶贫项目的信息推介,着力营造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服务、舆论、法制环境,着力引导民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3.
治理下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乡村社会的延伸拓展和普及覆盖,是基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作出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时期和贫困治理新阶段,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清晰的理论逻辑、必要的出场逻辑和创新的再造逻辑等多重逻辑支撑。推动建立反贫减贫的长效机制,亟需打破制约贫困治理的传统困境、战略困境、转型困境和实践困境。有效实现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要以多元主体归位激活精准扶贫的内源动力,以治理思维革新推进精准扶贫的理念转变,以治理体系重构优化精准扶贫的靶场生态,以治理技术迭代推动精准扶贫的智慧治理,实现治理与扶贫的耦合发展,以治理下乡推进扶贫事业迈向新征程。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就业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强有力措施。近年来,百色市创新工作思路,全力实施"123"就业工程,强化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不断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加强精准扶贫中的社会组织参与,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的成本,更能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还能够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建立现代化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文献整理掌握国内社会组织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构建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侧重点,依托地方性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和分析,积极构建社会组织介入精准扶贫的机制路径。文章认为,必须从政策支持、动力源开发、能力建设、平台整合以及实践领域获取等方面完善社会组织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中,贫困主体、扶贫主体和扶贫机制的局限性制约着扶贫效用的发挥。多元乡村精英在优化民族地区的扶贫成效中具有特殊优势,基于乡村精英参与的视角,以多元乡村精英为分析主线,是探究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的重要途径。因此,政治精英要致力完善组织领导和精准识别机制、经济精英要全力发挥模范带动和精准帮扶功能、社会精英要尽力从事思想动员与教育培训工作,以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7.
<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健康来凤"建设的重要基础。来凤县委、县政府主动担当、大胆作为,已专门出台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保贫困对象按期脱贫,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源头上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金口河区坚持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在精准扶贫中精确识别贫困对象、精确帮扶贫困农户、精确管理扶贫对象。同时突出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后劲,突出素质提升增强致富能力,突出财政保障放大资金效益,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下一户一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消除贫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当代中国扶贫工作进入了新时代,其鲜明标志是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的形成。习近平精准扶贫观是结合新时代中国贫困问题的新矛盾、新特点提出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扶贫领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再次证明,精准扶贫是我国消除贫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意义至关重要。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理清思路,找到对策是目前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