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培植先进的政治文化,完善具体的政治制度,建设完备的党际监督体系,是保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新世纪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马聪 《团结》2006,(6):23-24
马聪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间的关系,具有自身特点,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不同于他国的价值。作者认为,不论是“亲密友党”、“领导与被领导”、“执政党与参政党”。还是著名的十六字方针.虽然在某一方面表明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定义完整性、理论延伸性,也不利于对外宣传。他提出,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定位与表述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制度中不同政治主体之间作用于对方的政治作用的特点。二是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党政治的内在本质要求。三是体现十六字方针基本精神。十六字方针是探讨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起点.而其本身并非是对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特点及相互作用的终极概括。党际关系一般是由各不同政治主体围绕政权相互作用于对方的政治行为来体现。稳定性、和谐性、促进性就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三大特征和特点。1.稳定性。一方面,长期共存的原则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确定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和确保共存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多党合作关系维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理论设计与基本制度安排看 ,我国的政党制度内涵着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相监督 ,并且 ,重点是后者监督前者———这是避免执政党权力失监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源。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党际“互相监督”创设条件的基本思路 ,对于努力开发这一政治资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党民主是民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在政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政党的党内民主、执政民主、国内党际民主、对外党际民主等内容。政党民主建设,说的就是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执政民主建设、国内党际民主建设、对外党际民主建设之有机联系和有机统一;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政党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党民主制度的成长和政党民主行为的养成这三位一体上。政党民主建设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亟需以党内民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政党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党际关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以及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的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对增强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具有独特的作用.统一战线的凝聚、协调、沟通等功能,能协调党际关系,化解矛盾,既提高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又推进多党合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丽萍 《理论探索》2007,1(6):119-123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并对政治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诉求.我国的政党制度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而且其自身就是一种和谐的结构.我国政党制度能够提供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社会整合、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存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在政治冲突和政治整合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下,在中华民族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斗争中诞生的,这种政治冲突的客观环境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产生的动力源泉.同时,党际冲突和党内冲突也为政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动力.政党是政治整合的工具,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整合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政治整合的过程中,中共将不同地域、社会群体以及不同阶层的观念进行协调和统一,把各种观念和诉求尽可能地纳入到了政党结构之中,从而使整合的过程也变成政党自身文化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逻辑与社会结构的伟大政治创造。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利益代表优势、多党合作优势和民主协商优势,集中彰显了凝聚国家治理目标和道路共识、提升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整合力、保障国家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国家治理效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需要秉持制度内在特质发挥执政党治理核心主体的坚定领导力,激发制度活力优化参政党国家治理重要主体的凝智聚力功能,巩固长期稳定和谐党际关系凝聚国家治理效能强大合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完善多党合作治理效能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十八大以后,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人们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廉政建设这个中国共产党本来具有的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次以新的面目显示出来了。所谓政党的政治优势,就是指由政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目标等内在综合因素所形成的、在政党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且得以巩固的、更有利于政党及其事业发展的政治特征。从这点上讲,中国共产党具有一些明显的政治优势,如我们经常强调的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基层组织建  相似文献   

10.
政党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明确了为人民谋幸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是政党责任的逻辑起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责任的集中体现,为民族谋复兴是政党责任的价值旨归,三者共同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责任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夯实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责任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达成共识,依靠“国家—政党—人民”的政治结构、“领导—合作—民主”的政治过程以及“执政—参政—协商”的运行机制推进党际合作与治理。推动政党责任转化为实践效能,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政党现代化的现代化逻辑,彰显新型政党制度推动国家发展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王锐  倪星 《政治学研究》2022,(1):70-81+158
权力监督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保障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当前,我国权力监督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和国家将分散的监督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协调贯通的大监督格局,构建起了政党引领的权力监督新模式。本文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从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和实践创新等维度剖析中国权力监督的生成逻辑与内在机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泛吸收法律规范、政权结构和政党纪律等治理经验,根据基本政治制度和现实治理需要,通过加强政治领导、实现制度整合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机制,实现了监督权的优化配置和协调运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新道路,取得了巨大成效。面对现实中的治理挑战,今后中国仍需要进一步推动监督体系的均衡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2.
王萌萌  朱小亮 《学理论》2013,(19):23-24
二战之后西方一些政党为获得选举胜利,纷纷向兼容性政党转型,意大利自由人民党、英国保守党等均属此类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兼容性是我党在长期执政中形成的执政品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经验积累与创新。试从意识形态、利益整合、党员及组织结构、党际关系等方面比较兼容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兼容性间的差异,从中发现我党执政制度的社会契合性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政党制的基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际合作,这是中国政党制最根本的现实。这种政党制反映了一种新型领导观:致力于释放、引导和开发被领导者的创造力潜能。中国共产党身先示范,从理念、政策和制度等取向积极促成党际良性互动。它揭示的权力观相对于传统此消彼长的权力观而言,是一种加法权力观。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党际互动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执政监督文化是贯穿治国理政过程、覆盖执政系统和执政要素的一套关涉执政监督并反映其观念原则、思维方式、制度规范、行为作风、情感态度等的心理取向、价值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总和。它具有自觉性、法制性、互动性和政策性的基本特征。执政监督文化对于强化政党治理、塑造民众的政治心理,进而引导和调节民众的政治行为、最终稳固执政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执政监督体系愈发完备,执政监督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既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同时也为世界政党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15.
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服务于政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过程。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展现出三个层面的制度优势,即多党合作、利益代表、民主协商。进而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巨大效能,即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并通过领导、合作、协商及监督等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予以保障,从而彰显出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效能机理。  相似文献   

16.
监督体系中的有效监督机制需要基于整体性维度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考察。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审视监督体系中的有效监督机制,有利于在制度、功能、改革三个方面深入理解其丰富意蕴,进而揭示其内在机理与构建逻辑。有效监督机制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为有效定位监督主体、有效识别监督对象、有效把握监督内容、有效落实监督责任。构建有效监督机制应促进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相契合,处理好聚焦关键少数与监察全覆盖的治理关系,遵循权威性规范并不断健全完善巡视巡察制度,还应从责任政治的权责机构、职责界定、究责机制、督责举措四个维度进行必要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对执政党执政基础定义及其要素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了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定义,并从政党、国家、国际三个层面对其要素进行了分析:从政党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作风基础、制度基础和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七个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从国际层面来看,主要有党际关系基础和国家安全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政治环境的改善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得以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中存在着人民群众缺乏深刻认识、执政党和参政党缺乏足够支持和重视、法律缺乏深度规范等现象限制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探讨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观、推动党际间的多向互动、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民主意识和能力等途径,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构建一个正气充盈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廉政文化研究》2021,(5):21-32
从理论看,政治监督是与特定政治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制度安排,遵循权力制约监督的内在生成逻辑,推动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权力机构及其成员聚焦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着力发现并纠正政治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的贯彻执行和有效推进。从历史看,政治监督古已有之,中国古代通过监察官员执行法令、忠诚履职,达到去疴除弊、整肃纲纪、彰善瘅恶、稳定朝政的目标;西方社会通过分权和制衡来遏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保证政体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加强政治建设,完善党内监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实践看,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成效初显,但是在政治监督的认识、定位、方法及人员队伍能力素质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还需持续探索政治监督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党的产生,粗算起来,已有300年的历史。对政党这种政治现象,在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价值判断。不能忽视这两种彼此消长的评价在政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政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政治体制运作不可或缺的部分的。历史地看待政党发展中的不同观点,对我们今天完善政党的运作,是会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