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治理社会化这一新要求,及时回应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社会治理从政府单一主体主导,到多元主体参与,再到社会化的提出,是我国社会治理思想和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社会治理社会化,体现了更加重视社会治理的社会参与质量和水平,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提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正确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准确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特点,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在虚拟社会治理工作中肩负着维护网络秩序、打击网络犯罪、引导网络舆论的任务。当前虚拟社会治理存在资源不足、协同配合不到位和效能低下的问题,社会资本的引入对于公安机关优化虚拟社会治理具有积极价值。公安机关应当着力健全虚拟社会规则,促进部门协调配合,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积极发挥网络警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和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基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视角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要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原则,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二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广泛开展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三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基层党外干部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给基层党外干部提出了新的任务,基层党外干部要充分认识与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从自身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职业能力是完成岗位目标和职责任务的素质体现,是实现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目标任务的保证和前提;职业能力治理的目标是善治(良好的治理),协同不同的力量与不同的立场,共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公安机关通过与市场、公民、社会组织及其他行政部门的合作,正确运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增强和提高公安机关尊崇宪法与履行宪法、科学决策与政策执行、公共安全与保障应急、吸收资源与分配资源、社会动员与合作发展以及冲突平衡与冲突控制等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治理是中国全面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艰巨和宏大的历史任务,不能认为是部门工作或某一学科的核心任务。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有跨学科的理念、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有社会基础的顶层设计和理论基础的专业化政策制定。在中国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体系改革需要有危机意识、底线思维,追求与实施先立后破、制度性执法与职业化管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是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任务。法治和社会治理的价值判断与利益选择是一致并相互契合的,即保护民众的民事权利与最大福祉,这就势必要求建构以民事权利的保护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借助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构建科学的社会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有效衡量当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发现有效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对实际工作者明确未来工作任务和要求具有指导意义。根据社会治理的内涵,本文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平台、治理对象、治理绩效五个方面出发,设计三级指标体系,并从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数据的采集、指标无量纲化三个方面说明如何应用指标体系,力图构建一套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兼备的"社会治理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场域。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是新形势下的一项战略任务。青岛市市南区按照"五化"工作思路,下放社会治理权限,建立"两委一站"的基层治理结构,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有效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风险社会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表现在增加了社会动荡风险、治理风险的行为成为风险源、我国现行的社会治理体制本身成为重要风险源、"有组织不负责任"使社会治理主体模糊、文化心理风险消解了治理努力。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四条破解之道,即更新治理理念、构建合作性治理格局、健全社会风险治理机制和以增进社会信任为重点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层社会管理的社会协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任务,这是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目前,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日益走向多元化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背景下,基层社会管理的社会协同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社会协同的基本理念为基础,以当前社会协同中的困境为切入点,力图构建社会协同的有效模型,寻求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由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向社会治理体系转型,明确了新时期的社会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方向。社会治理将会使得传统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轨"型社会组织发生变革,这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对社会组织统战现状进行分析,探索社会组织统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市域是介于省域、县域之间的行政层级,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2020年,乐山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第一期城市,并不断探索具有乐山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和任务刚刚起步,在推进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要抓住五个关键,做好重点风险防范;突出多元共治,形成共建共治合力;夯实治理基础,筑牢后续发展根基;建立协作机制,有效凝聚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高现代国家的治理能力,由过去的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社会治理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传统的政府占主体地位的一元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的不同强调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详细论述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弥补政府管理不足,是连接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纽带和社会组织让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共建和谐民间外交四个方面来论述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功能上具有深刻的互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指导,而社会治理既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的方式之一,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二者在社会需求、目标指引以及依靠力量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共生性。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参与社会治理,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社会治理主体趋向多元化的前提下,我国的社会组织在环保、医疗、宗教、慈善、教育等领域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社会风险的探讨,剖析了新时期我国社会风险治理面临的紧迫现状并依据社会组织治理社会风险的独特优势,提出了优化社会组织治理社会风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管理创新到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变迁,即社会治理创新由"管"的行为模式到"治"的行为模式。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应对社会风险。坚持依法治理促使警察机关创新执法理念、体制机制和执法方式、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健全和完善规范警察执法行为的机制与途径,实现"法治公安"的任务目标,使之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变化与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而基层则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也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能够和谐稳定发展。基层位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最末端,是行政权力管控与社会自治的交接地带,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类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因此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重、压力大,加之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一时难以跟上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使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重重困境。要探索一套精细化可操作的方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积极要素,走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审视后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特质所在,而且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内部构成与生成逻辑,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现实的人"为能动主体,以自然界为生存前提。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照乡村社会治理,要求我们整体统筹治理内容,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的内在结合;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视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与受益对象;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妥善处理乡村社会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