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产能过剩、企业成本过高、债务率过高、房地产库存较大等结构性难题。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用改革办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供给学派主张供给管理,供给学派的理论、政策主张及实践对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自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之后,一些学者迅速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寻求中国改革的端倪,这种诉求初衷可能是好的,但西方的实际情况与中国却相差甚远,绝不能简单照搬。因为:1.西方供给学派的核心逻辑就是自由市场主义,这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截至目前,按照西方供给学派思路进行改革并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程度效果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和德国。一些学者将这些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概括为如下九种手段:(1)减  相似文献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各界并不陌生,但到底什么是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要做什么?似乎又有些模糊。基于此笔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谈三个问题:首先笔者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和内涵,指出中国立足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轮"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在实践上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走出了一条兼容并包的中国式改革;其次,笔者着重分析中国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给侧四大驱动要素发生了改变: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工业化红利趋减且改革开放红利不明显,因此要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塑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最后,笔者指出改革中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杨振 《理论学刊》2020,(2):83-9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世界经济结构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其历史逻辑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需求侧为着力点的宏观调控面临新挑战,制约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向供给侧,实际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历史性变化,宏观调控因而需以供给侧为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理逻辑是:立足需求侧的总量平衡政策难以有效解决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准确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是实现结构平衡的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的做法与供给学派存在本质区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逻辑在于:以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办法打通制度梗阻,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供准确制度激励,同时以完善和保护产权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5.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和首要任务,在新时代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居于统领性地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与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经济发展与调控理论的同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的重大变化,提升了宏观经济治理的科学性,形成了符合中国经济运行实际的新供给经济学。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优化现有举措与创新政策体系结合基础上,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深刻认识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需进一步从哲学上加以阐释。那就是:唯物辩证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新常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基础,新理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原则。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已成为我国政府制定政策的指导,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亟须认识和理解的理论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扩大有效供给,而扩大有效供给的关键是优化供给结构。同时,处理好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关系也是必要的。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选择上还要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并充分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法。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兵团“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近年来,八师石河子市围绕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研究八师石河子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对于兵团各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供给主体的再造、模式的创新、供给结构和制度的优化三大战略,为兵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规划指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维度,即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理论维度来讲,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里根经济学",而应该体现出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自主性;历史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征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次改革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现实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了"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引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正供给侧改革不是供给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权衡撰文表示,从经济学理论来说,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回答未来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问题。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包括这样四层意思: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这就涉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涉及纠正诸多结构性过剩矛盾和资源错配问题;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就涉及如何"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的问题;四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6,(5)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满足广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讨论、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明显增多,这有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改革重点难点。但目前也存在对供给侧改革观点片面解读现象。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供给侧改革与结构性改革的叠加,即从供给侧入手针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辽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  相似文献   

15.
正自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学术界热衷于用各种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加以解说,其所形成的滔滔之势反而混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实目标、内在逻辑和理论机理。澄清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廖清成  冯志峰 《求实》2016,(4):54-6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与有效举措。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了改革进程。为澄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就必须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方式、目标等形成一个总体认知,并探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根据产品供给侧管理的生产流程,从需求层面、要素层面、产业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等五个层面重点突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举措,更是实现新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佐军 《前线》2016,(10):43-4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精准改革",意义重大。为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七个方面同时发力:培育新主体、增加有效供给、推进制度变革、推进结构优化、推进要素升级、调整存量和培育增量。  相似文献   

18.
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习近平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  相似文献   

19.
2017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一文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更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才是根本之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大理论创新,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0.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经纬方略,是方法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是中央针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中国疗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一、运用辩证思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改革有力有效推进。重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