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的文化观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他将文化看成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统一,是人性的对象化,人学色彩浓郁;马克思发现剩余劳动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分析了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科学解释了文化何以有好坏的问题;马克思揭示出大文化内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文化史阶段前后演变的动力、原因、条件和规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在他看来,理想的、真正的文化是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化,这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社会制度,扬弃历史文化,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才能实现。马克思的文化观和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内容有内在联系,是我们建立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就对休闲文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始终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在他看来,休闲是人的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体闲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平等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平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联平 《党政论坛》2013,(23):11-13
从目前对于科学发展观的众多研究成果来看,较多是从经济和社会两个主要层面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及其重要价值,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始终从本体论高度理解劳动与自由的关系,认为真正的非异化劳动可以实现人的有限自由,其内在的根据在于劳动内在的目的性。首先,他将自然的因果性转变为被设定的自由因果性;其次,他通过对劳动与财产(所有)权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分析,表明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已经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最后,他认为通过劳动交换实现互利性正义的设想只是一种法权意义上的权利要求,它既没有质疑市民社会的生产前提,也没有认真对待个人的尊严。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劳动不仅要真正实现互利性正义,还要实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童诗媛 《学理论》2013,(11):6-7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三代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文化观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文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为文化建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7.
长安文化对杜诗的形成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诗对长安文化的多维透视主要表现为对其宫廷文化、士文化和市俗文化的生动反映,其显示出全面性、犀利性以及重在对士文化展现的特征。长安文化的浪漫、世俗、执著的精神在杜诗中得到凝聚和升华,成为杜诗具有盛世气象、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为国为民锲而不舍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引擎。习总书记执政以来,更是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下,在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坚持文化自信既有困境,亦有成就。新时代下,必须发挥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使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9.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而买官卖官则是最大的吏治腐败。其一,作为一种合谋腐败行为,买官卖官在行动机制上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强调买卖双方达成合意,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买官卖官在行动机制上的第二个明显特征就是,  相似文献   

10.
张锐 《求知》2017,(3):34-37
冲破产业壁垒,跨越体制藩篱,寻找着陆腹地,携带着创新基因与颠覆动能的互联网技术正在向着传统制造业进行宽幅而深入的渗透,最终置换出的不仅是崭新的生产体系与商业模式,还必然会引致管理流程与组织体系的全面再造与整体优化。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张开臂膀拥抱互联网的火热身躯,感受到的不仅是产业衔接的心动与新奇,更承接到了转型升级的势能与合力,同时观测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体的未来灿烂图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需要范畴的研究。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需要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从三种不同视阈深刻揭示了需要范畴的本真意蕴:从本体论上看,人的需要是现实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彰显,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从认识论上看,人的需要是自然、历史、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过程;从价值论上看,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化解特定现实矛盾的价值实现过程,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必须通过主观目的和实现的客观过程二重标准来判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历史维度、人本维度、制度维度三个基本视角,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不公平现象和问题,阐明了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并且得出了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公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世情、国情、党情、族情和教情出发,对复杂而敏感的宗教问题进行了多维透视,创造性的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为正确看待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论断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有效性作为合法性的重要铱托,在政党主导现代化的进程中已成为最重要的合法性资源。其内涵从执政党建设的视角透视,包括价值、组织、制度、过程、结果五个层面。执政的有效性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因此,执政有效性的构建需具有立体性思维,努力做到执政党的自主化、执政基础的自治化、执政党整合功能的完备化、执政文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自然状态"范畴,作为其全部政治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与讨论,对于卢梭"自然状态"指的是何种状态、"纯粹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自然状态"范畴是否是对文明社会的否定等问题争论较多。通过对卢梭相关著述的考论,可以发现作者的"自然状态"并非仅指最初的原始状态,其中"纯粹自然状态"是作者的一种历史假设,应辩证地看待作者对于文明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考察有其独特的理论视域。他将现代社会的存在特质置于社会形态的历史分期中去研究,将现代社会的生成逻辑置于"商品-资本"的理论嬗变中去阐释,将现代社会的发展内容置于现代经济运动中去考察,将现代社会的走向置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框架中去审视,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4)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马克思自由个性理论既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立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应致力于在价值观念上将自由个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整合,通过培养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从而为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新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高度的政治合法性,公共政策具有正义性,体现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彰显现代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特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累积政治合法性、保障公共政策的正义性、促进政治文明发展、孕育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着多维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文化却并非如此。正如我们所见,在全球文化以铺天盖地气势滚滚而来之时,同时也给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带来了时尚潮流,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似乎世界就掌握在他们的拇指之间,大学生成为外来文化的"领潮人"和"风向标"。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根据我国长期的提倡基本文化政策又结合当代社会形势的特点,提出了"立"民族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张玉婷 《学理论》2013,(22):43-44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从五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了梳理:文化的人化本质并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且有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中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