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从共处论、交往论到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论;从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到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从各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到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等,既体现了不同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取向,又指导了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两制关系的具体实践。认真总结和反思其理论与实践的正确与失误,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关系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依旧是当代世界两大主要对立的社会形态,"两制"互鉴将长期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制互鉴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鉴于现实社会主义还处在落后于现实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而不是"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处理"两制"互鉴问题的关节点是必须解决好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鉴别、认定和承续问题,必须解决好社会主义超越替代资本主义的方式、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历经五百年的演进,具有多种时空和形态的涵义。社会主义致力于批判、改造和变革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和制度性弊病,其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两制关系日益显示出多样性和世界性的特点。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又以不同形式和演变态势而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两制关系注入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国共产党人处理“两制关系”的思维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历了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再到构建"和谐世界"的历史跨越.特别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主旋律由"对立统一的斗争"哲学到互不干涉的"和平共处",再到多合为一的"系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创新,也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两制关系"的全球意识和世界胸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20世纪初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之后,两种制度之间尽管有统一的一面,但主要表现为对立的一面,20世纪的历史也是一部两制斗争史。苏东剧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两制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性,其对立性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由于"资"强"社"弱,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攻守易位;双方矛盾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摩擦日益增多;西方在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压,和平演变的手段增多,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的任务繁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制对立关系的新变化,要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两制关系。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邓小平从多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阐述: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对历史问题要有定论、要向前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对于坚定不移地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多年来,“左”的思想理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绝对化,不敢讲二者的继承性、联系性以及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近年来,有些人又鼓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论”,否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于反“左”防右,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使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加主动,都具有极…  相似文献   

8.
比较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主体自觉性和核心理论命题的内在逻辑关联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对自身历史上"左"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与各自传统文化关系的不同认识是形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两个诱因.这导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9.
所谓“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充满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这“两个必然”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当今的社会现实及所产生的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所依据的历史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的结论受到严重挑战。现在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西方对“两个必然”的研究成果,鱼龙混杂,瑕瑜互见。现从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国家关系呈现出新的态势的特点:“资攻社守”、“资强社弱”的总态势是新世纪“一球两制”关系的基点;“两制”关系由“遏制—对抗”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接触—合作”为主的模式;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将成为“两制”国家关系的主旋律,非制度性交融更加显性化,“两制”间形成利益“双赢”的新格局;竞争的重点由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转向综合国力较量,矛盾与斗争更加间接和隐蔽。  相似文献   

11.
"跨越"理论是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通过跨越或缩短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这种跨越既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也包括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生产力的跨越。"跨越"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关键是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谭美微 《学理论》2011,(20):21-22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思想时至今日仍然绽放光芒,指引着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重温历史看这一思想在当时对资本主义进行犀利的批判和揭露;正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观这一思想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因素;而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更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自从迈出了那历史性的一步,社会主义的种子就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两个必然"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理论,不存在过时的说法。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相似文献   

13.
真诚的愿望艰难的历程──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的反思高成新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交往的历史及启示,一直是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何,...  相似文献   

14.
一、"趋同论"产生和流传的原因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趋同"的理论,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思潮.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流传总有其深刻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趋同论"也不例外.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趋同"理论流传已久,其产生和流传的原因也较复杂,概而言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趋同论"是马克思主义队伍和工人运动内部修正主义者和社会改良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吉登斯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曾经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重要作《超越左与右》一书中,提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这个理论是他全球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发生怀疑,一方面是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同在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研究中认识上的偏颇有关。人们简单化地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无产阶级,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伯恩斯坦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论截然相反的结论,对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修正"和堪称有体系的"批判"。罗莎.卢森堡从信用、企业主组织的发展本身并不足以改变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更不足以消除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等方面驳斥了伯恩斯坦对"崩溃"理论、危机理论等的责难与怀疑,并从具体事实方面剖析和驳斥了伯恩斯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理论。  相似文献   

19.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法国调节学派是当前活跃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劳动关系理论是它的核心构成。他们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对特定时期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危机问题进行解释,以不同的资本积累方式为切入点,从普通工人的劳动状态和生活境遇剖析资本主义的演进。调节学派拓展了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时代视野,丰富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与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也存在着本质差别。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法国"黄马甲"运动,有利于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和获取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客观存在的"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即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困境、世界社会主义面临重大挫折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迎接挑战的改革和开创的新局面;世界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深刻的价值裂痕、世界社会主义内部两种理论与运动的分道扬镳。"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所揭示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者所认定的历史终结,而是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博弈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崭新一页,是对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强势地位和社会主义环境的深刻巨变,也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的长期性、矛盾性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曲折性、光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