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服务过程是一种关系性过程,情绪劳动作为认知与体力劳动以外的一种劳动表现形式,从积极的方面讲,能够有助于建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如果不注重情绪劳动管理,将会间接损害二者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并没有体现出对情绪劳动管理的重视,在关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下,认识公共部门的情绪劳动管理的价值并在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设计中体现出来是建设人性化政府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情绪劳动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与公民或工作人员之间动态关系的组成部分。情绪劳动技能不同于认知技能,但二者都与成功履行职能相关。对多个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和焦点小组研究表明,情绪劳动对于公共服务工作十分重要,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实现有效领导需要情感领导力。作者的结论是,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使工作更有效率,而是使之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公共行政的培训项目建立在制造业为导向的工作理念之上,强调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对情绪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公共管理从业者产生了行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感受.实际上,公共服务主要是涉及到人与人的工作,情绪劳动在这类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论述为什么这些情绪技能是重要的,它们在美国公共事务与管理学会(NASPAA)2009年制定的标准中如何呈现,以及如何将其纳入现有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情绪劳动理论下警务管理人本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情绪劳动理论,情绪劳动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警务工作绩效,而且影响着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在警务管理中,管理者与警察人员之间的情绪互动是警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影响警察人员感知组织支持、调整自我情绪感受及其外在情绪表达,进而提高工作绩效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所以,警务人本化管理改革的关键是关注警察人员付出的情绪劳动,积极开展针...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警务工作中,警务人员所履行职责带有高度的情绪劳动色彩.根据情绪劳动理论观点,警务人员情绪劳动不仅影响组织绩效,而且影响其身心健康.因警务工作的特殊性,警务人员情绪劳动呈现出目的间接性、调节的主动性、要求的职业性特点,并对警察组织、警务人员个体带来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影响.因此,注重培育警察组织积极的情绪劳动氛围,发挥...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高情绪劳动强度的工作,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情绪劳动的现状。结果发现,辅导员情绪劳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相比较表层扮演这一情绪劳动策略,辅导员作情绪劳动时更多地使用深层扮演的策略;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对情绪劳动策略的运用情况不同。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个体与组织两个视角提出了应对情绪劳动所致的负面影响的管理对策,希望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驾驭情绪,以提高工作绩效,保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学报编辑是社会中默默无闻奉献的群体之一,无论是追求个体“专”与“博”的发展,还是不吝付出为他人“做嫁衣裳”,等等,在突出学报编辑正确价值追求理念的同时,表明了学报编辑较高的情绪劳动投入。情绪劳动理论认为,情绪劳动的投入与情绪耗竭呈正比例关系。因此,重视学报编辑的情绪劳动培育和管理,建立以情绪劳动为导向的激励竞争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学报编辑的情绪管理水平,避免其不良情绪导致工作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从理论、模式、实践三个维度理解,指一种强调服务理念的理论与以服务行政为主导的政府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建设满足公民服务需求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并不等同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职能由经济建设转向公共服务,而服务型政府是对管理型政府的替代。服务型政府不同于新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不是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走向服务型政府需要整合治理方式,实现"为我所用",妥善处理三者关系,借鉴其他两者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下,研究情绪劳动来源于现实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情绪劳动的产生是服务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层次提高的必然结果,它的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情绪劳动的产生和概念的创立对传统劳动类型的划分进行了补充,作为一种劳动形式,它依然具有劳动的二重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下对情绪劳动的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的终极追求,需要考虑如何使作为人的现实的活动的情绪劳动发展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政府的发展理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上来,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素.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是解决发展失衡的关键.要解决发展中的失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关键是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方法,提供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而不是"政府行政的不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购买中的公众满意度,政府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分析发现,一般政府责任理论应用于公共服务购买领域存在代理人角色冲突和公众对服务提供者缺乏约束的局限。论文建构了政府责任理论分析框架,将公共服务购买中的政府责任界定为两个维度:一是政府促进市场竞争的责任,以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政府保障公众参与的责任,以满足公众需求。根据政府履责的实现程度,形成四种政府责任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了有效的公共服务购买应包含以上两种责任的同时落实,政府责任的履行程度与公众满意度正相关,以及政府应正确认识并利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市场机制,单向度支配公共服务资源将催化"全能主义"大政府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和矛盾: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方面分工不明确,不规范;地方政府过分追求GDP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独立体制,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够重视;现行分税制造成强中央,弱地方的局面,中央对地方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至少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分工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范围;规范中央对地方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以"公共服务+GDP"为导向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共服务问责制。  相似文献   

1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限"而又"有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服务型政府建设更为迫切的是通过对服务"边界"和服务"有效"及时而又准确的制度安排和精细的政策设计来推动均等化进程,以避免公共服务的无边界供给、趋中和竞赛供给的"异化"趋势。通过挖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限"与"有效"的内在逻辑机制,理顺公共服务需求采集系统、现代化的服务输送渠道、规范的供给流程,以及公共服务投入的资源整合机制,才能找到均等化的突破口。而保障上述逻辑机制实现的因素又包括法治化和制度化的供给决策机制、优质均等规范的公共服务标准、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整合型公共服务组织体和合理的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本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本经验教训可概括为:一、政府非核心职能可市场化,核心职能不可市场化;对"政府固有核心职能"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是科学确定公共服务市场化边界的有效方法。二、公共服务市场存在"供给方缺陷"与"需求方缺陷",公共服务市场化并不必然提高经济性、效率性与效能性;政府应针对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方缺陷与需求方缺陷的组合状况,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三、政府应提升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能力、政府合同管理能力及控制腐败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为规避市场机制的潜在风险,政府应运用不同于传统管理工具的治理工具。现有研究虽关涉新政策工具,却未能论及公共服务市场之治理工具,甚或社工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市场之治理工具。本文基于对广州市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的研究,发现广州政府综合运用了经济工具、行政工具和法律工具三大类治理工具。这三大类治理工具共分为十四项,包括:资源支持、方向指引、行为监管和市场营造等内容。这套治理工具组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推动广州市社工组织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广州市公共服务的效果。这是一套直接间接兼备、软硬并施、合作式、多样功能的复合式治理工具,保证其在实践运用中能有效契合公共服务市场化之情境,即立足于市场机制,发挥"宏观调控"之效用。而之所以广州市会选择这些政策工具,是基于其特殊的政策目标、政府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等几项因素。随着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转型不断深入推进,政府在治理公共服务市场时,应综合考虑自身情况,有效选择政策工具的组合。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文化是政府管理的软环境,是政府管理的灵魂.建设公共服务型的政府,积极推进政府文化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公共服务型政府文化理念具体包括:民主法治、有限责任、公开透明、服务健全、廉洁高效.我们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方法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文化.即:强化"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意识;构建"顾客至上"型的政府行为模式;探索"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斯蒂芬·奥斯本在《新公共治理?》一书中提出了"新公共治理"一说。那么,新公共治理究竟"新"在何处?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新公共治理范式从理论基础、资源分配机制、价值基础、系统结构、政府角色等方面与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了在新公共治理理论下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在分析单位、评价维度和公共价值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对我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变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新公共治理范式下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分析单位由个体转为系统,关系绩效成为新的评价维度,政府绩效的合法性和公共价值成为新的关注焦点。我国政府改革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系统绩效、关系绩效和公共价值还远未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8.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方面需要找准政府的定位,另一方面需要厘清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对象.本文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对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介绍了源起--新公共管理背景下"顾客导向"理念的引入,分析了进步--"顾客导向"的价值和意义,剖析了超越--由"顾客导向"到"公民导向"的发展,认为定位--"公民导向"是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为逻辑出发点。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公共服务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优化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的公共服务体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逐步优化公共服务体制,效率和公正并重是公共服务改革应当遵循的目标,既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又要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合理的政府间事权配置是公共服务改革的基础,此外,适当的政府间财权配置是公共服务改革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广泛关注。公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公私合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电子政务发展迅猛。一种新型的公私合作模式兴起并逐渐发展,带来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化。以"支付宝+公共服务"为例,利用资源依赖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社会和经济资源,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利用其平台功能,与政府拥有的行政及组织资源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形成了新型的"盟友"关系。这种关系,固化了互联网企业平台带来的资源优势。因此,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主导地位及其标准如何得到贯彻,作为公共服务接受者的公众群体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这些都成为需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