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洁 《学理论》2013,(22):80-81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显现,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虽没有给出系统的生态理论,但其中也不乏深刻的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和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环境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琦 《学理论》2013,(12):104-105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经济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各国纷纷超越传统的经济模式,发展本国的生态经济,以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至今,传统的经济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建设,因此我国也要抓紧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介绍了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意在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是现代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人类实践对科学的理解,将其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摆脱生态困境,从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以及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人与自然对象性生成关系来探求生态公平,特别是关注以自然为介质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探讨生态公平的哲学基础意义重大.造成生态不公有历史、资本、现实认识等多重复杂因素.解决生态不公,需要建立全球性协商民主机制,处理好生态平衡与市场交易、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等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自然生态建设连续投入,但可持续性仍显不足改革开放后,长期形成的人地矛盾与几十年生产力发展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逐渐集中显现,再加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的兴起,促使国家对自然生态建设日益重视。按照严格保护与积极建设并举的思路,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以重点工程为载体,集中力量攻关生态建设难题,在林业建设、草场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在工业文明理念指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了高消耗、高污染  相似文献   

6.
霍益辉 《学理论》2010,(18):72-74
哲学有所建树,哲学研究存在着弊端,人民期待哲学的复兴。人们应当把哲学当作的一种实践活动、精神生活和社会现象来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路径与方法是:悬搁、介入和重构。  相似文献   

7.
8.
9.
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其中对公共行政组织社会形态的定型、传统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管制行政向治理行政转变等等的改革成功,都是确立依法行政制度定型化的先决条件。依法行政制度建设,不仅应遵循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而且要适应社会多元结构模式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对依法行政组织形态整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的又一创新,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意义,必须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分析,以文献研究法溯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群众观的前提,革命性是其群众观的起点,科学性是其群众观的保障,人民性是其群众观的归宿,再结合现实分析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给黑龙江垦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 ,用生态文明牵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是黑龙江垦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农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农业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重大变革。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角度,研究发展循环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技术选择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视野研究发展循环农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问题,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保罗·霍肯于20世纪80年代断言,世界经济将由物质经济走向信息经济。霍肯的经济思想对于我们思考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前景具有深刻启示。面对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把经济划分为物质经济和非物质经济至关重要。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应着力通过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使物质经济趋于稳态(遵循生态规律而保持健康的物质、能量循环),谋求非物质经济的不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促使物质主义与拜金主义剥离而超越物质主义文化。超越了物质主义文化,大力发展非物质经济,才能在谋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卓有成效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5.
屈群苹 《学理论》2011,(14):68-69
根据世界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探讨如何借助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可以构筑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把人看作个人主体、无所不能的绝对主体,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造成了环境危机而且也引起了价值观和伦理观危机。发展伦理学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发展理论并积极吸收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成分,其目的是为了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李道文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工作者如何面对新情况,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广大哲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四川省党校系统1993年7月1...  相似文献   

18.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依赖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民族地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经济模式是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现有的路径依赖已不能满足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只有政府主动地进行制度创新,通过确定合理的制度目标和整体规划,以产业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市场制度建设为核心,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9.
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国内外大城市广泛存在的总部经济区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县级城市由于工业规模和其他服务设施的限制,在短期内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形成总部经济区,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予以推动,因此有必要探索县级城市设立总部经济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1.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价值观构建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日益深入,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不断地对意识形态提出新课题。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演变、利益格局的调整,使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思想观念进入多元碰撞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和多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