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赖志红 《理论导报》2011,(12):27-27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基本品位,是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市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文化产业则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加强对文化资源积极而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是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积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品质和文化质量,扩大文化的影响,努力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美丽芗城。  相似文献   

3.
高志勇 《实践》2007,(1):33-34
霍林郭勒市地处通辽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交汇处,区域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79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霍市更接近东北经济圈,应属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政策的支持对象。霍林郭勒煤炭资源丰富,产业特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省份,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环境的限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多种经济文化类型。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积累,贵州形成了世界上罕有的多族群,多文化交织、并立的共生地带,为后裔留下了大量古老文化的信息。时至今日异彩纷呈的贵州民族节日、服饰、歌舞、绘画、工艺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建设文化名省的要求,西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精细化管理理念纳入城市管理,以此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即将召开的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标志着重庆文化建设又一个春天来临,令人欢欣鼓舞! 市委决定加强文化建设,既着眼于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着眼于人——为实现“314”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全面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培育和激发全市人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座城市和一个乡村之所以不同,并非是因为不同的范围,而是源自那种内在的精神和气质。诚如其言。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城市,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那与生俱来的独特性格和表现符号。这些鲜明的特征,让一座城市在不经意间,就散发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城市精神。可以说,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底蕴所在,代表  相似文献   

8.
张和 《求是》2005,(20)
城市品位,是一个城市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我国区域间的竞争正在演变成经济发展质量的竞争。在区域竞争中,城市经济发展品位越高,地区形象就越好,就越能吸引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聚集。近些年来,唐山经济发展在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和提升,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进步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得到大幅度提升。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06.1亿元,增长14.8%,财政收入160.17亿元,增长45%;2005年上半年,全市…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由于真实反映一个地方的地情,汇集一个地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不仅"存史",而且还"教化、资治",因此是实用价值很强的工具书,也是最能体现修志者的文化品格的书。特别是一些部门志,内容具体详尽,更是一种可供人们学习和研究某个学科的优秀教  相似文献   

10.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延青 《实践》2006,(3):40-41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后,城市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进程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文化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精神的先导作用、对人力的支柱作用、对经济的借力作用、对形象的辐射作用.鲜明而富有个性、深厚而富有活力、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相互交融的城市文化,往往能超越一个城市的时空界限,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旅游思想与贵州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旅游界的世界性课题。1995年4月24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共同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贵州省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后续支柱产业,把贵州建成全国的旅游大省”。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用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来指导、武装自己,把可持续旅游发展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使贵州省旅游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常乐 《理论与当代》2012,(12):36-38
本文通过对全国各省区旅游收入及旅游收入与GDP比值的对比分析,特别是云南和贵州旅游状况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次性消费”旅游和“重复性消费”旅游的概念并对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旅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培育贵州“重复性消费”旅游项目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胡祖华 《学习月刊》2013,(24):50-50
近年来,恩施市按照"洁净、畅通、安宁、文明、和谐"的要求,深入开展"六城同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一、加强设备设施建设,夯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基础一是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加大城区市政道路维修保养力度,投入资金4000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介于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方式,对一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一种旅游发展理念。它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既是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旅游发展的战略和旅游开发的一种文化理念。因此,在风景优美、民族传统文化富有特点的民族自  相似文献   

16.
杨樱 《理论与当代》2006,(10):50-52
文化与旅游素来密不可分。旅游资源的两大基本类别——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具有同样的文化性。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文化的范畴。而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融入文化的因素,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旅游的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须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以文化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因旅游而文化,因文化而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理念。如何正确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  相似文献   

17.
提升学校文化 提高办学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学校文化不是个体化的,而是群体化的,是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学风、教风、班风、校风等。学校文化往往表现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制度和物质环境等方面;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8.
刘学  宋树森 《奋斗》2008,(9):50-51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穿透性很强的产业,没有旅游文化也就没有旅游。因此.旅游业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内涵上,只有突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才会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绥棱农场通过近几年旅游文化的发展,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建设活动,以绥棱农场的地方特色去吸引国内外游客,积累文化资本,以旅游业作为产业支撑,打造旅游强场,从而提高了农场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农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省委省政府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出:“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后续支柱产业,把贵州建成全国的旅游大省。”又在最近修改的计划中,提出把旅游业作为“贵州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扶持和发展。但要真正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好工作,使贵州旅游业的目标定位变成经济现实,我认为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历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是什么?我认为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坚持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扶贫攻坚、农村就业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