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留存,记忆是自我与社会的根基,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附着与攻击之地。历史虚无主义沿着“什么记忆、如何记忆、谁的记忆”的逻辑进路,以历史记忆为“虚无”基础,借助历史记忆在时间、主体、性质层面的二重性实现在历史中的出场;以媒介记忆为途径,利用媒介记忆的建构功能进行记忆重置、赋魅、推送完成对历史的再生产;以个体记忆为指向,在个体记忆“客观化”中形塑主观的历史,在个体记忆具象化中生成抽象的历史,在个体记忆感性化中瓦解理性的历史,以达到虚无历史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噪下,攻击乃至否定中国历史,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形成,进而企图颠覆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历史应该重写等否定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辉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翻版,对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其展开严肃而认真的批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学术上明确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功绩,揭穿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虚假的普世价值来攻击中国政府的种种图谋,捍卫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学术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图像化叙事是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变而变生成的新变种,极具社会危害性。要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化叙事的虚伪与荒谬,可从出场图谋、话语操控、目标设定以及本性展露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批判。这一叙事在出场图谋上借“百年变局”之机还“颠覆主流”之魂,在话语操控上以“涓滴细灌”之功实现“温水煮蛙”之效,在目标设定上从“直指靶心”攻击党和国家转向“外围打圈”诱导信仰劣变,在本性展露上在“多元中立”幌子下包裹着“意义迷失”的主观唯心论。只有深刻把握其四个维度特征,方可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化叙事的实质与危害,有针对性地遏制其蔓延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论断主要从表现形态与内在方法两方面展开。从表现形态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虚无化命题主要为革命阴谋观、告别革命观以及枭雄革命观。从内在方法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构建虚无化论断的三种方法表现为历史的时空错置、历史的主观移情以及历史的断章取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基础与特征。重新思考与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在于从实践的高度上出发,在根本上分析与辨清历史虚无主义论断的深层结构,准确清晰地把握与认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围绕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弥漫着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认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充分结合历史实际,史论结合,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主要表现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歪曲和否定,严重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历史本体论是唯心史观,历史方法论是形而上学,历史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历史价值论是抽象人性论。历史虚无主义无中生有、伪造历史,随意推测、臆断历史,罔顾史实、歪曲历史,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从哲学根源上讲就在于其与唯物史观相悖而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从其理论根源着手,以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的批判武器,深刻揭露其虚假本质,认清其本真面目,消除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8,(10)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具隐晦性和破坏力的社会思潮,它的出现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违背了我国社会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而且还大大地干扰到与迷惑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形成,甚至是指引错误的思想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破坏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所具有的或隐或显的基本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重点阐述和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特征,以此使人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并自觉与此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8.
9.
10.
文化虚无主义是当前一股"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思想逆流。虚无中华传统文化、虚无中国革命文化以及虚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其面相形式的集中体现。其具有去"历史化"、去"思想化"和去"价值化"三重现实危害,以致影响人们的文化自信。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维度全面把握其批判理路,能有效克服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从根本上扫除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制度障碍。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它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历史虚无主义的"革命制造"论、"革命破坏"论及其"误入歧路"论是从唯心史观出发得出的错误谬论,背离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真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实质是否定作为革命必然逻辑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发展寻找没有历史依据的另类道路。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根植于唯心史观的社会思潮,已经广泛渗透于同人们精神生活紧密相关的文艺领域。总体上看,历史价值偏误和历史发展观缺失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发生根源。具体而言,"碎片化"历史、"中性化"历史以及"泛娱乐化"历史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鲜明表征,分别体现了创作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上的抽象主义和价值论上的相对主义。文艺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包裹着"幽蔽的面纱",以此混淆视听,颠覆正确历史认知,消解主流价值认同,具有极大危害性,必须予以批判和肃清。深入探讨应对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对策,对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及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在于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点的指涉下,本文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和"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两方面阐述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从而为新的价值原则的确立和尼采的"艺术拯救"思想开拓了路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尤其是对广大青年的政治上辨别是非的能力产生了极大误导。白寿彝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在历史教学与教育园地形成了一套具有白寿彝特色的历史教育思想。白寿彝的这种历史教育思想由《白寿彝史学研究》一书清晰地反映出来。该书作者以自觉的态度,梳理了白寿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历史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最近,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学校的校园之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反对各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也是对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伴随智能媒体的更新换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其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以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为根源,依托形而上学方法论,借助智能化传播方式得以“成潮”。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设置“价值陷阱”“学术陷阱”及“舆论陷阱”,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样态,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未改变。因此,智能时代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应当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以此解蔽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17.
陈永刚 《理论导刊》2022,(9):104-109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媒介智能化趋势,不断变换抹黑和歪曲“四史”的叙事手段,表现为媒介融合化覆盖与话语大众化浸染、信息扁平化传播与算法精准化推荐、内容碎片化渗透与形式多样化吸引,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其危害机理在于以谬误理论逻辑挑战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以歪曲“四史”干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以西方价值渗透侵蚀核心价值观思想共识、以数智技术推荐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为此,应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作用力、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吸引力、提升信息受众网络素养、构建网络渗透的风险防范机制,靶向批判和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媒介智能化场域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是网络技术赋权下的虚无主义新范式。从出场逻辑看,源于虚无主义的历史动态演进;从表现形态看,呈现“以偏概全”的碎片化图像叙事、“博人眼球”的娱乐化图像叙事、“夹带私货”的主观化图像叙事的表现形态。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蔓延,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图像叙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建构图像叙事的大众文化图本;以法治化手段为保障,建立健全图像叙事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价值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深层危机,它表明生命自身超验价值的放逐与整体意义的丧失,致使社会生活失去了普遍伦理的判定与信念。马克思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绝非外在于生命活动之超验价值的彼岸重建,而是追寻内在于生命活动的历史主义根基,辩证地沟通规范性价值与认知性事实,为生命超验价值的丧失根源与重建路径寻求到坚实的认知性基础。中国日益严重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状况使马克思的批判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反理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看重支流,无视主流,把支流当主流;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否定本质;忽略历史背景,仅靠假设推理,以主观代替客观;认可抽象人性论,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以抽象人性论取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作为分析历史的基本原理;抽取部分,忽视整体,以部分掩盖整体;肯定西方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西方价值观代替唯物史观作为评判中国历史的基本标准。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一重要特征,是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