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世界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心议题与主题形态,许多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积极探讨生活世界理论,并将其作为哲学本身的前提基础与反思对象加以认真考察。事实上,正如张汝伦先生所言:“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悬置。”对于生活世界的立场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哲学本身的思维范式、研究路径和解释空间。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体系——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出发,用交往行动理论充实和改造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观,直接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象学在中国兴起,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俨然成为一个学派。由于胡塞尔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存在天然的异质性,在哲学观上表现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在哲学方法上表现为现象学还原与辩证法之间的差别;在研究领域上则表现为纯粹意识反思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对立。因而,“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比较牵强,如若硬将二者揉合在一起,不仅曲解了唯物史观,而且有失现象学方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象学在中国兴起,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俨然成为一个学派。由于胡塞尔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存在天然的异质性,在哲学观上表现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在哲学方法上表现为现象学还原与辩证法之间的差别;在研究领域上则表现为纯粹意识反思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对立。因而,“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比较牵强,如若硬将二者揉合在一起,不仅曲解了唯物史观,而且有失现象学方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高维杰 《求实》2006,(Z1):124-125
引言 胡塞尔曾经说过:"一切奇迹中的奇迹乃是纯粹自我与纯粹意识".[1]但是,在其现象学的初始阶段<逻辑研究>第一版(1900/1901年)中,胡塞尔对纯粹自我一直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只承认作为心理体验组成之统一的经验自我.[2]并且,自我问题在<逻辑研究>中似乎并不十分重要.不过,随着胡塞尔思想的发展,进入先验现象学阶段之后,自我--特别是纯粹自我--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论题.在1913年<逻辑研究>第二版中,胡塞尔抛弃了先前持有的立场,承认了纯粹自我的合理性.在同年出版的<纯粹现象学通论>(即<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简称<观念Ⅰ>)中,他真正开始讨论关于纯粹自我何以可能的问题.而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胡塞尔总是把我思与纯粹自我联系在一起,使我思成为通向纯粹自我的桥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胡塞尔在<观念Ⅰ>中相关章节的论述,了解和澄清我思与纯粹自我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胡塞尔是怎样回答"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并且在其中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认为,胡塞尔思想中的“平行性观念”导致胡塞尔最终从“先验现象学”转向“发生现象学”,而“历史-目的论”的途径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在《几何学的起源》中,“原历史”成为了现象学的课题,这种“原历史”就是对“源初含义的重新激活”,对起源的“思义”。但是胡塞尔在现象学历史性的框架中使用的依旧是心理学生成的方案。胡塞尔现象学在本质上也依旧是一种“形而上学”,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解构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后现象学”,所以德里达的发生现象学最终诉诸于“书写”。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6,(12)
对追求普遍有效性的哲学而言,唯我论对其无疑是破坏性的。但随着笛卡尔把主体性地位提高以来,哲学始终摆脱不了唯我论的梦魇。不同于近代"唯我论"的反思方法,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坚守"本我论"的立场,对近代"唯我论"进行了指责,在方法论上通过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从先验自我中"我"这个"本"那里使一切对象"重新"获得了存在,并通过交互主体性的构造理论对近代"唯我论"的主体性进行超越。胡塞尔破除唯我论的伟大尝试,对于认识真理和尊重除"我"之外的主体性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重要代表和存在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20世纪非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就必须对技术问题深思,这便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1954年《技术的追问》一文的发表,技术开始成为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同一与差异》、《走向语言之途》,特别是1977年《关于技术的追问》文集中有许多对技术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8.
梁秋 《世纪桥》2012,(13):29-30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其超验现象学的核心内容。生活世界问题的提出源于他对欧洲的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人性危机深刻的反思。他指出,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的基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j仑就是为了科学寻找前提,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他认为,通向生活世界即向现象学迈进,其手段是通过终止判断的方式,即现象学悬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旭 《理论学刊》2006,(7):34-36
一伊瑟尔文本观的哲学资源首先来自于因伽登的现象学,因伽登的现象学受其师胡塞尔的影响颇大,他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和建立严密科学的信念,同时力图抛弃其先验原则,希望确立独立于意识的实在,在意识和实在之间建立以实在为基础的对应性关联,从而以实在论的常识性信念来弥补现象学的偏颇。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因伽登力图建立现象学美学的艺术本体论。因伽登认为,存在着两种意向性客体:一种是认知行为的意向性对象,包括客观实在如“一棵树”、“一杯茶”之类的物质客体和抽象的数、几何图形、公式等观念性客体…  相似文献   

10.
对真理的认识在胡塞尔哲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胡塞尔首先区分了两种思维方式,即自然思维和哲学思维。在批判了自然思维的维度下去研究认识真理的方法,即经验主义(心理主义)和纯粹逻辑;站在哲学思维的态度上用现象学还原企图重建认识真理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政治合法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价值原则的普遍认同,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哲学人学本体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并在认识论上准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实现哲学范式上人的本体与认识上的同一性,从而达到实践上的知行合一。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认识问题上,无论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范式还是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人学范式,都没有化解关于人学范式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内在紧张,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困境的哲学根源。马克思的人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现象学人学范式,在"实践的现象学"意义上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圻 《当代贵州》2020,(16):79-79
[文化哲思]哲学之所以应当加以学习和研究,并不在于它能提供有关宇宙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的最终解答,而在于问题本身。研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即哲学的发展史)是一件困难、复杂、费神的事情,但这是一件值得做的精神事业,因为哲学是一种符合人类思想本性的活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哲学作了定义——爱智.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们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在哲学研究史上由来已久,这一思想形成于西方哲学的历史延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古希腊时期哲学研究开始关注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的主体性思想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马克思以先哲们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理论来源为基础,形成了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在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到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后,探究如何使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影响下更好的向前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立影 《世纪桥》2010,(17):47-48
20世纪西方哲学正在实现着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转向,开始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都开始关注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回归生活世界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人拯救"意义世界"的危机指明了方向,同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更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5.
如何解答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问题,显然成为了萦绕在西方哲学家们心头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管窥人类对周遭世界认识能力的逐步深化,从象征着人类童年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都力求完美诠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始终走不出形而上的哲学迷宫。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用强势的"主体及实体原则"回答了这一历史之谜。他的解决路径,也为后继者们提供了人类思想史发展历程中的瑰宝,成为马克思哲学伟大变革的支点。立足于黑格尔面临的康德所悬而未决的问题,从其解决思路谈起,进行客观评价,以及马克思对此思路的扬弃和发展,理顺了黑格尔主客体统一路径的逻辑线索,同时,此问题的解决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回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中存在三种"问答体系":"直言"或"直路答"、"不言"或"不答"、"言他"或"绕路答".儒家重点发展的是"直言"之"问答体系",道家重点发展的是"不言"之"问答体系",释家尤其禅师重点发展的是"言他"之"问答体系".但真正彻底的"直路答"还是在西方,<柏扭图对话集>之作答就是"绝对主义的直路答".中国哲学家只承认各种各样的"孝",各种各样的"仁",各种各样的"政";西方哲学家则认定在各种各样的"孝"背后一定有一个"孝本身",在各种各样的"仁"背后一定有一个"仁本身",在各种各样的"政"背后一定有一个"政本身",他们断定哲学就是追问"X本身"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国哲学界"人学"研究异常火热,透视希腊哲学视野中的"人",挖掘和寻找西方哲学史中早期哲学家对于"人"的定义、属性和特点的相关观点及其思想渊源,是"人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为已成为显学的"人学"研究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背景性研究材料。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以"人的发现—人的幸福—人的消解"为思想脉络,梳理和总结希腊哲学时期众多哲学家关于"人"的观点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8.
人的思想总是不断地对人自身及其外部世界进行着反思。当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而引起思想意识领域的对立冲突时,人们进而会对人的认识能力本身、认识的范围和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老聃、庄周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都对人本身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的考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时代处于大变动或孕育着大变动时,哲学本身面临着新的发展。康德处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二千多年的形而上学(研究本质、世界整体等问题)受到了批判,而16—18世纪的唯理论与经验论在认识的起源即认识是来源于感性和理性哪一个更可靠等方面存在着长期尖锐的对立,促使康德在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长久以来,西方学界认为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跟哲学不同,不算是哲学研究。安乐哲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中国学家、哲学家,是中西比较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独特的解读和翻译,改变了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使得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越来越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为中国哲学"正名"。在担任《安乐哲比较哲学著作选》一书责编的过程中,我从其西方学者的视角了解了儒学的当代价值。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对世界的责任越来越大、贡献越来越大。要解决人类  相似文献   

20.
结合康德和谢林的相关思想考察了先验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内在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康德坚持了内在性原则,但由于他不承认理智直观,因而没有将直观性原则贯彻到底。谢林较为彻底地贯彻了内在性和直观性原则,但对直观活动的描述仍显粗糙。胡塞尔更为细致地描述了直观活动,其先验现象学作为先验哲学发展的高峰,是先验哲学基本原则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