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日本在战败投降后接受了美式改造,但仍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包括忠诚的集团文化、纵向社会结构等,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派阀政治文化。自民党能够相对稳定地长期执政,派阀起着关键的作用。派阀的消长是衡量自民党内部权力以及权力再分配的重要指标。派阀之间的纵横捭阖造成了各派"轮流坐庄"。现在自民党虽然下野,但自民党派阀不会消失,日本的派阀政治文化依然在日本政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1年4月至2006年9月,小泉纯一郎在日本政坛创造了又一个长期连任首相的纪录.但是在此后三年的后小泉时代中,自民党政权的内阁支持率持续下降,首相、自民党总裁人选频繁更迭.党内派阀组织结构分化组合,经过几次选择和内阁重组,派阀解散不但没有继续,派阀政治的影响力反而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3.
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日本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思潮 ,本文就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认为集团主义精神在表现出巨大的集体力量的同时 ,由于“村”意识的狭隘性和对个性的抹杀 ,导致日本民族性格带有从众心理的特点和“与强为伍”的倾向。如此这些对集团主义无原则认同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代日本人 ,而且在当今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上有所体现。应该指出集团主义精神是日本政治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公权力优位是中国权力文化的特点之一。尽管当代社会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及伦理基础方面均发生实质性变迁,但公权力优位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深刻禁锢并影响着现代人特别是广大官员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比如过度适用刑法解决民事行政事务、“官本位”思想及公权力过度介入市民社会等都是典型例证。当前,检察制度改革应当以公权力优位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在刑事诉讼中要注意宽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和加强人权保障;要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力;进一步拓展和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检察监督,把行政权力“装进”制度的“铁笼里”。  相似文献   

5.
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动漫强国,观看动画是日本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日本动画在中国也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日本动画发展的历史,说明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具体作用和其演变过程;分析了动画代表作品,通过其内容揭示日本动画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日本动画与青少年的关系。日本动画对日本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传递、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解释和对于现实社会思潮的探讨等方面。因此,日本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环境。为此,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消除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政治文化障碍阻碍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文化因素同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一...  相似文献   

7.
2003年日本修改担保法及民事执行法,扩大雇佣关系先取特权范围,新设不动产收益执行制度,新设抵押权消灭请求制度,明确了根抵押权本金确定事由,2004年修改民法,重新整备保证债务规定,还对根保证契约的范围、本金确定期日、本金确定事由等重新做出规定,基本实现了担保法制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创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已经不适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与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与对政治共同体的作用一样,对公共行政也起着重要影响。由于能够塑造和规定公共政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治文化影响着公共政策。政治文化对公共政策具有认同、沟通功能,影响决策者功能,影响政策执行功能以及政策凝聚力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与对政治共同体的作用一样,对公共行政也起着重要影响.由于能够塑造和规定公共政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治文化影响着公共政策.政治文化对公共政策具有认同沟通的功能,影响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凝聚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与国际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文化是指人们的政治取向模式 ,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价值等内容。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 ,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 ,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政治文化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或手段 ,表现有二 :一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被用来宣扬、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差异是引起国家间关系对立和冲突的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全国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党的十八大再次推动了这股热潮。文章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考察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着重分析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结构关系与功能关系,探讨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系重构、本质深化、模式发展、行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16、17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然而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地说“,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人类已经摆脱了自然的制约的幻觉,从而形成与生态环境的敌对或漠视状态,造成了今天生态意识薄弱的结果。”[1]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  相似文献   

14.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5.
和谐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稳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的深入,使社会出现了政治文化分化和不稳定因素。为维护政治稳定,应构建一个主流政治信仰坚定、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法治意识明确的和谐政治文化关系。和谐政治文化并不是要消灭多元化,而且消灭多元化也不合实际。保持政治文化间的适当平衡才是最切合实际的,也是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冲突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讲,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政治冲突形态:政治冲突形态不同对政治文化也会产生重塑的功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政治文化向有利于通过和平方式整合政治冲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右倾化背景。日本政治右倾化表现在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摩擦;妄图成为军事大国四方面。日本对侵略战争没有进行认真反省、清算;经济实力增强了日本的政治大国欲望,导致日本政治上的激进和右倾化现象。此外,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日本政治右倾化,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商标法制建立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政治上,在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建立商标法制,订立国际条约,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历史性的改变,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商标法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上,中国商标法制的建立、重大修订均与中国经济发生重大调整相契合;文化上,人们关于商标法制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商标法制状况,其中包括商标的注册、行政、民事、刑事保护。  相似文献   

19.
美国民主党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优位协商模式。无论是在总统选举中还是在日常的非选举政治中,就民主党与社会关系而言,职业化社团都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美国社会优位协商的实质是职业化社团的优位协商。社会优位协商模式在美国的形成主要归结于美国政党的虚弱性、美国社会的强自组织性以及美国的总统内阁制等因素。这种社会优位协商模式有其优点,即其代表了一种多元主义的理念,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解。然而,这种社会优位协商模式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社会优位协商模式可能是需要慎重选择的。同时,在美国模式中表现出的职业化社团倾向也需要审慎看待。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中的政治常用语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我国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变化,承载政治文化内涵,并深受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从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政治常用语产生的动因进行分析,阐述政治常用语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并基于政治常用语的特点,探讨其政治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