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礼”为思想灵魂、以“仪”为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文质统一、礼德统一、仁义礼智信统一,是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中西礼仪文化综合创新、古今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等途径实现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公共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需要.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必须注重"四化":即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必须课程化、示范化、活动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是礼仪大国,诸多与古代中国发生过外交关系的国家因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竞相仿效中华礼仪。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从日本人的生活中依然能看到古代中国礼仪的痕迹。然而,晚  相似文献   

4.
行走礼仪     
彭林 《学习导报》2012,(14):44-4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坐立行走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行走就是走路,在什么场合下,走路的速度、姿势有什么样的讲究,哪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适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行走礼仪     
彭林 《新湘评论》2012,(14):44-4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坐立行走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行走就是走路,在什么场合下,走路的速度、姿势有什么样的讲究,哪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适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6.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包括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宗教、道德、信仰、法律、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美学、生产工具、衣食住行器具及其制造技术、社会制度、社会机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鲜明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郭崇林 《奋斗》2006,(4):60-61
满族人.其传统的礼仪表现在衣、食、起、居、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并十分讲究。  相似文献   

8.
<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是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结合本质上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同中华根脉相结合、同中国文化信仰相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根深叶茂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礼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历史价值,总结礼的丰富内涵,并进一步发掘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意蕴,提炼礼仪文化中的"仁德""和合""以人为本"等优秀思想精髓。这些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思想理念,正是"礼仪之邦"得以续存的基因密码。文章建构了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跨时代价值通道,为进一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表达了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价值认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观、循环经济观、恒产富民观、缘法而治观、物能循环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彰显了返本开新、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发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确实有适宜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哲学性思维。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必然。而在当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中华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思想土壤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必将为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传承、创新、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过程,是高校科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新动力与"新能源"。新时代高校通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制保障、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搭载新媒体传播手段等途径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不仅凝结了党百年来的实践经验,而且也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点的深入阐述,印证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究两者结合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我们全方位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定位,对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探索二者的结合路径刻不容缓.应在真理观的相通处,理解二者结合的内在根基;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认识二者结合的发展动力;在人类文明新类型的维度上,加强二者结合的理论深度;在人文社科的中国话语构建里,阐明二者结合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6.
坐立礼仪     
彭林 《新湘评论》2012,(12):44-45
坐和立,或者说谁坐谁立,在今天的人看来,好像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却涉及到家庭伦理、社会风尚,乃至个人修养等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7.
坐立礼仪     
彭林 《学习导报》2012,(12):44-45
坐和立,或者说谁坐谁立,在今天的人看来,好像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却涉及到家庭伦理、社会风尚,乃至个人修养等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伊宁市的文化呈现多民族、多宗教、多邻国、多交融的特性,这些特性既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又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定挑战。在当前特殊形势下,有必要研究并分析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来加强伊宁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探究人的生存、自由、发展的学问,不是对立的而是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前后相继相通的历史成果。儒学等思想遗产是中国人关于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本质和规律的丰富独特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源泉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宜按西方学术传统矮化为伦理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运用马列与借鉴西学的基础上,通过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去创建弘扬中国传统、体现中国精神、充满中国智慧、形成中国话语,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地成为它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8,(5):30-31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