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许多新的问题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否受到了挑战,这是人们在思索着的一个问题。本文想就此对新的科技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点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现代科学兴起的伟大革命,导致了一系列的新技术革命,并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一批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高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群体,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引起和即将引起社会生活各个  相似文献   

3.
孙伊 《世纪桥》2024,(5):19-21
科技革命是在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下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革。科技革命的历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读科技革命,能够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准确把握价值观的属性,可以为价值观内容的社会实践化提供基本的理论标尺,有利于价值观建设社会实践工作的稳妥推进。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价值观的相关属性作出了概括,并就这些属性在理论建设中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周新成  黄剑 《求实》2005,(4):38-40
价值观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之一。当代种种现实问题和各种困境严峻地挑战技术创新的传统价值观,使其失去了原来的合理性,面临着各个层面的整合与转变,理论和实践上的终极结果将是技术创新的价值观转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需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社会生活,旨在构建美好的日常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大众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当前我国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要实现三个结合,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人民大众合理利益要求的结合、与人民大众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结合、与大众日常认知方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要克服、避免庸俗化倾向、"一刀切"倾向和"运动式"倾向。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对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学理追问是理论融入生活世界的基础性问题。近代以来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确立了日常生活对于人存在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以日常生活为其产生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场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内涵、必要性、可能性、路径机制等展开了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作为人类活动基础的日常生活,其合法性地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其有效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检验;日常生活可以为日常生活化提供深厚的土壤和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引领日常生活。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内涵需要进一步阐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路径研究则需要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9.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群众主体作用与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的辩证关系,着重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完善制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整合、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展出来的内核,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都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城市化、商业化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消除了生活与审美的界限,导致人们审美方式的变化。这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文化红利——审美不再是贵族化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中被群众接受;另一方面,深受消费社会逻辑及工具理性影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又会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追求终极价值,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日常生活的审美世界真正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王家芳 《求实》2007,3(6):28-31
科学和价值是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两个基本维度。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握唯物史观的价值目标,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唯物史观的基础性理论问题面临着挑战。知识经济是历史进程中知识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质变,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具有客观意义。知识经济推崇知识的力量,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对唯物史观的深化。知识的进步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知识的获取与掌握是人类生产实践展开的先决条件,经济形态发展趋势体现着知识的基础意义。从价值角度审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价值在人的活动方式、生存方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日益面显。知识的价值亦即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宏观政治理念,只有在微观层面——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才能转化为其内在的文化机理。本文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日常生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技术——经济行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利益诉求,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决定着它的行为方式及后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与技术创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就不能不深入到其观念层面,特别是主导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价值观层面。生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以人为本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价值观是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现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颜军  张亚峰 《党史文苑》2008,1(1):56-57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以人为奉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价值现是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现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对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学理追问是理论融入生活世界的基础性问题。近代以来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确立了日常生活对于人存在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以日常生活为其产生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场域。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本质上是实践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存发展的基本寓所,日常生活世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平台。基于日常生活世界视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化启蒙,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打造大众传媒的一体化平台,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动力、感召力和主导力。  相似文献   

20.
陈章亮 《求是》2007,(8):17-19
唯物史观是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主体的理论,对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