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新阶段。新时代要求我们从逻辑结构上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之间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不仅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相互结合上,而且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结构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结构的相结合上。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是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今天需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上认识这个理论体系主题。它是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世纪性课题演化而来的,也是整个20世纪不断提出又不断予以回答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用成功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这世纪性课题。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我们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吴海江  江昊 《前线》2021,(4):23-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永葆初心的前提条件,是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世界高高飘扬的必然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论调和以西方制度模式为范例的单线发展历史观的有力回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更多比较优势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线,就是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会不断丰富,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断孕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亿万人民改变自身命运的伟大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指导,也必将产生出伟大的理论;一切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也必将上升为理论,进而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不断发展的历史逻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道路自信思想,以及化解西方关于中国道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错误判断对道路自信的消极影响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中认知中国道路自信,要挖掘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道路的过程中领悟到的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实质,还要在中国共产党引领、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研究中国道路自信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新的提法,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三义经济的性质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不是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转眼间, 21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回首过去,科学社会主义从产生、建立到不断发展,已经历了 150年的漫漫征程。一百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列宁、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则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在世纪之交,我们回…  相似文献   

8.
张骐 《理论学刊》2006,1(6):15-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有生机活力、有社会公平、有和睦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以关于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理论为根据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价值理想的社会主义学说。"民主社会主义"几经演变,到20世纪以降,成为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既不承认社会运动规律又失去人类价值理想、只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思潮。"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其联系性、共通性逐渐削弱,其差别性、对立性日趋加强,直到在中国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论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则把对西方有一定适应性的改良版资本主义搬运到中国来,国际国内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完全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号召,在这一号召的鼓舞下,全国人民向着这一目标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是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标志。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挖掘背后蕴含的历史逻辑,剖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和核心要义,从而更加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学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逻辑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即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最后得出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科学研究的理论终结。正是在此意义上,“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政治鼓动和“阶级观点”》,《列宁全集》第5卷第309页)马克思逝世以后,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世界形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实践中,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的变化、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马克思主义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从来就不是一种自我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现代化理论才能最快最有效地达成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实现民族复兴。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实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核心,以西化为基本路径;第二阶段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以俄化为基本路径;第三阶段以中国特色现代化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路径。以现代化为核心、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逻辑中介、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的"现代化—中国化"逻辑结构的生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编织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图像。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确立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基本框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发展根本观念,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明确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恩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和逻辑发展必然,并且是当代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和逻辑发展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的第二代、第三代和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探索的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的.填补了马克思设想所留下的空白。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贡献.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发展理论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哲学反思,中国当代发展理论呈现出一系列有规律的嬗变:发展内涵从一维到多维的多维化演进,发展主体从单极到多极的多极主体化演进,发展目标从单面到多面的多面视角化演进.研究这一系列演变逻辑,对于我们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虽不能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瓦尔拉斯均衡,但能够向这种状态逼近。逼近的过程就是最优均衡状态的假设条件与现实差距的不断缩小、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由特殊非均衡向一般非均衡状态过渡、再由一般非均衡向帕累托最优的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过渡这样二个层次。《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之问和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揭示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秦宣 《北京党史》2006,(6):36-38
《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后,广大干部、群众迅速掀起了认真学习的热潮。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史学界专家以“《江泽民文选》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题,进行了笔谈,并从历史的角度就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一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规律进行了探讨,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到来的时候,最令世人瞩目的事实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东欧发生巨变,世界反社会主义势力高叫“社会主义的试验已经失败”的形势下,仍然巍然屹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和坚持取得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