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法治的实现需要对现行法律足够尊重、信仰、服从。规则意识是法治精神建立的内在动力和保障,培养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柱,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企业、公民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多有不同,应分门别类、共同推进。培育政府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政府法治精神建设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法治建设尤为重要,只有政府带头守法、遵守规则,才能引导企业、公民自觉守法。首先,政府权力规范化、法律化。政府在执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坛》2012,(6):45-45
周玉华2012年5月9日在《法制日报》上撰文《准确把握角度弘扬法治精神》认为,建设法治国家首要任务是培育社会的法治精神。没有社会公众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法治就无法建成。法治精神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从当前问题表现最突出、推进法治建设最迫切的角度来说,亟需从培育以下“四个意识”入手:一是规则意识,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对法律等社会规则及其内在价值的认同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1)
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建设研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但还存在追求行政效率、忽视法律时效,重视信访维稳、轻视法治精神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贯穿领导干部施政全过程的法律监督制度,优化法治建设的社会环境,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4.
法治对精神文明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法治的本质在于秩序和规则。由于法治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人都要无条件地遵守国家法律,否则就要受到制裁。这是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文明所不能比拟的,法治的推行势必有助于培养全社会普遍的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同时也是建立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由于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是一种制度建设,因而通过实行法治,就可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建立起一整套文明的制度,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人们…  相似文献   

5.
法治社会并不是纯粹的泛法律社会,依法治国也不是孤立的治国方略。法治带来了道德精神的革命,赋予道德以新的内容。而道德中永恒的精神,如正义、自由、公平、诚信也成为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它对于法治实现的制度前提、主体法律心理、法律实施环节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法治精神包括多方面内容,从当前问题表现最突出、推进法治建设最迫切的角度看,弘扬法治精神亟需从培育以下"四个意识"入手:规则意识,主要指社会公众对法律等社会规则及其内在价值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权利意识,即人们对权利及其行使、救济的认知、理解和态度;诚信意识,即从事民事、经济等活动中,都要遵守诚实信用的法律义务;司法终局意识,即社会公众对司法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强调个体自律的道德价值,其缠绕着浓重宗法关系的"人格诚信"因缺乏公共性而无法明显衍生出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西方诚信以契约原则为核心,理性主义的"契约诚信"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基本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诚信层面汲取中国传统诚信追求人格完善与道德规范的自律价值,吸纳西方诚信对于政治经济领域的契约信守意义,立足于现代社会更多依赖于理性和法治的运行机制,利用制度力量传递诚信价值导向,赋予诚信现代文明内涵。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是民主法治的践行者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法治"牵引器"。因此,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检察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认真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以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中心,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和谐社会中矛盾排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要实现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实现法治化发展,必须依照法治的精神和原则以及法律的具体规则进行运作,这不仅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我们从事立法工作的同志,强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社会关系的重要调节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律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法律和谐才会有社会和谐,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实现法律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柯卫 《求索》2007,(7):85-87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不仅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法治实现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意识的社会功能,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陶波 《新东方》2005,(3):58-61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有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而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是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自由之保障、权利之源泉,是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的本源,是最高层次的法律规则。它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现代法治的灵魂是依宪治国。因此,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  相似文献   

14.
"能分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是中国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培育学生法律素养的高度重视。法治教育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关系系统,法通过对这种系统诸要素的调整来实现社会和谐。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积极推进法治建设进程,做到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构筑良好的法律制度;坚持依法办事等。  相似文献   

16.
柯卫  李文 《求索》2011,(7):50-52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是一部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法律创制、实施的内在动因,是指导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洪振华  ;唐光怀 《求索》2008,(6):62-63
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拥有良好的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而这套机制必然要以法治来支撑。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同一性,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同质性,建设过程的同步性,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表现为法治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机制,法治是社会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司法和谐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围绕着"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主题,各种各样的宣传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向人们传递出增强宪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共识和积极能量。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从形式意义上说,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从实质意义上说,它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如果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所谓"规则"通常是指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通则的总称。规则系统本身不仅蕴含有公平、正义、秩序等内在的价值追求,还包含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意蕴。强化规则意识既是法治建设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