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机犯罪作为一个全球性社会现象,如今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有关资料介绍,外国计算机犯罪发生于本世纪60年代,我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则始于1986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运用和普及,国内外计算机犯罪活动都在逐渐增多,我国到1988年底全国被破获的计算机犯罪案共7起,1989年破获的计算机犯罪案为13起,1990年为20起,到1991年计算机犯罪的数字又翻了一翻。目前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及造成的巨大危害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重视,如何进一步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对于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的…  相似文献   

2.
为依法惩治洗钱,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资助恐怖活动等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天津检察》2009,(6):68-68
为依法惩治洗钱,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资助恐怖活动等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敏 《中国审判》2011,(10):54-58
为依法惩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19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解释》针对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所涉及的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共同犯罪、术语界定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胡云腾。  相似文献   

5.
1 金融犯罪案件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金融犯罪,通常指破坏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信息网络设施,或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侵害有价值的程序、资料及数据形式存在的财产,如电子货币等。这些犯罪活动严重影响金融业正常的业务处理,引发资金和信誉损失,影响客户利益,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与传统犯罪不同,金融业计算机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依法惩治单位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第二条个人为进行违法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第三条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电磁信息痕迹的概念和特征:特异性、精确性、非直观性。电磁信息痕迹的种类,视听资料、电信信息痕迹、金融商务财税电磁信息痕迹,计算机网络、其它。电磁信息痕迹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发现犯罪线索和犯罪人、证实犯罪、破获刑案;不断创新发展刑事侦查措施手段,补充和完善犯罪侦查对策体系内容,是侦查、审理具备有关条件必须收集的重要证据,发现,制止计算机网络犯罪活动,侦破“网络犯罪”案件,惩处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8.
张瑾  申华 《政治与法律》2004,(3):142-148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应对计算机信息犯罪的国际合作发展,反计算机信息犯罪的国际法律规范,以及有关国家对计算机信息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9.
据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oyal Pingdom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网民人数的总量已突破22亿,较2007年的11.5亿人增加了将近100%。从这一仍在不断攀升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及网络科学技术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对于此类技术高度依赖的同时,涉及计算机及网络的科学技术也悄然出现在犯罪活动中。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犯罪手段、犯罪方式、犯罪工具、犯罪目标、犯罪证据以及储存有关犯罪行为的信息库。  相似文献   

10.
贪污贿赂犯罪手段简述孙宝民,彭彤近年来,贪污贿赂犯罪分子不断地变换作案手段以逃避法律制裁,犯罪活动的隐蔽性和反侦查能力增强。研究和掌握此类犯罪的手段,不仅有利于司法机关迅速侦破案件,揭露犯罪,正确适用法律,而且有利于有关部门防微杜渐,堵塞漏洞,加强管...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规定了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实施犯罪的定罪处罚。这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计算机犯罪涉及到高科技产品的使用等问题,在理论及实践中还有待深入和完善。本文拟对计算机犯罪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学界同仁。一、计算机犯罪行为特征根据刑法第285、286条的规定,计算机犯罪的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侵入或破坏性行为。这里的侵入是指通过非法手段或者超越合法的使用权限,进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计算机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查处法人犯罪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处法人犯罪问题初探勾传增法人犯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许多犯罪法人是国际性犯罪组织,以跨国公司和组织掩盖进行走私、贩毒等国际性犯罪活动,联合国已多次在有关国际会议上提醒各国政府,加强对法人犯罪问题的预防研究和斗争。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特征及我国立法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在理论上加深对这一新型犯罪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认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具有隐秘性强、高智能性、犯罪现场数字化和跨国犯罪多等主要特征,并从犯罪客体、犯罪主体、本罪的量刑及本罪和其他犯罪的衔接等角度,对目前认定这一犯罪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决定》,对刑法作出极为重要的补充,为打击著作权领域内的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本文就侵犯著作权犯罪适用法律的有关问题作一论析。 一、关于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 根据《决定》第一条规定,侵犯著作权  相似文献   

15.
走私犯罪一直是刑法严厉打击的重点之一。特别是根据近年来走私犯罪愈演愈烈的严重状况,党中央作出了严厉打击走私犯罪的决定,各地人民法院依法加大了打击走私犯罪的刑罚力度。但是,自修订后的刑法颁布实施以来,审判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定罪量刑标准,加之对刑法有关条文规定的理解不尽相同,造成了适用法律上的不一致和难点,对严厉打击走私犯罪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为了准确、严厉地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0月8日公布施行了《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从而…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出现了一大批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系统软件、通信工程技术为犯罪手段的犯罪活动,而且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侦破此类案件的过程中,大量的相关电子信息被广泛使用。因此,非常必要找出一种能够涵盖整个电子数据现场的取证方法。我国应当借鉴和推广“独立于特定技术和计算机犯罪的抽象取证模式”,加大计算机证据的识别力度。在面对海量的数据,识别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将计算机犯罪证据与普通合法的数据区别开来,还要注重数据分析方法的创新,优化原有的数据分析方法,寻找出适合计算机数据分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林欣 《法学研究》1992,(4):79-87
国际刑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它是在各国同国际犯罪行为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国际犯罪活动的增多和犯罪情况的变化,国际刑法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计算机网络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犯罪作为当前高科技犯罪的主要形式,其危害性已经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如何从真正意义上预防计算机犯罪,防惠于未然,一直以来有很多观点。本文试从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原因和完善法律等方面来探讨计算机犯罪预防,从而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相似文献   

19.
关于毒品犯罪的几点立法建议权福荣毒品犯罪活动,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被禁绝。然而,近几年来,在国际影响和金钱驱使下,我国原已消灭的贩毒、吸毒现象又死灰复燃,不断蔓延。为了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我国对有关毒品犯罪的立法也逐步加强。1988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对计算机犯罪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发达国家对计算机犯罪的研究起步较早,并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因此,了解国外计算机犯罪防治对策,对我国计算机犯罪防治对策的研究是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国外计算机犯罪防治对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度重视计算机犯罪防治并成立了专门机构国外发达国家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在开始阶段,计算机的安全建设没有与计算机的研制、应用同步进行,部分人利用安全措施的不足进行犯罪活动。随着计算机危害的日益严重,国外发达国家开始从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计算机犯罪防治。一是在政策观念上,西方国家正从单纯强调计算机和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