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毓明编公元前约31世纪古埃及法老美尼斯约21世纪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法典》约20世纪伊新城邦《利皮特一伊斯塔法典》 拉尔萨城邦《苏美尔法典》、《苏美 尔亲属法》、《尼尼微法律教本》 埃什努纳城邦《傅拉拉马法典》约1792一1750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约15世纪赫梯《赫梯法典》约14世纪亚述《亚述法典》约13世纪古埃及与赫梯缔订和约约10世纪犹太《摩西十诫》10~6世纪古印度《法径》约九世纪斯巴达城邦来库古立法约八世纪古埃及《博克霍利斯法典》万21古雅典德拉古立法600一527古雅典僧主庇西特拉图594古雅典梭伦立法改革578一534…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生活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中,战争对于雅典城邦以及整个希腊文明都构成了严重威胁,柏拉图为此深感担忧。正是出于维护雅典的城邦安全乃至整个希腊文明的安全的需要,柏拉图在理论上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国家。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王统治一可以消除城邦内部的纷乱,二可以消除希腊诸城邦之间的战争,三可以增强抵御外族人的力量。这些都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与希腊文明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通过城邦或国家的概念以及"本性原则",还原柏拉图论证的本真目的,分析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一致性的内涵,将护卫者阶层纳入到城邦之中;进而,借助希腊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分,设身处地地理解"欲望"的内涵,从而解释性地补充柏拉图论证缺失的一环;最后回应Bernard William对柏拉图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各城邦为后世提供的政治经验是极其丰富的,这不仅包括雅典的民主政治模式,也包括另一个极端的斯巴达寡头政治模式。古希腊城邦不同政治模式的尝试,使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对后世法律资源丰富与成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雅典的城邦教育是世界上最早的通才教育。其教育体系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私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层次组成,分别发挥类似现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雅典教育体系的成功在于,它的目的并非是培养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专才,而是培养从事政治活动的通才——公民。所以,实质上,雅典的教育是一种城邦公民教育。它值得现代的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6.
任何制度都离不开其背后的社会意识的支持 ,否则 ,好的制度只能空有其表。雅典城邦民主制成为古代民主制的典范 ,是与雅城邦的公民意识分不开的。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国家更应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城邦具有政治意义,"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即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古希腊公私领域的区分,城邦生活的原则即正义以及求善的制度安排即政体,都充分体现出了古希腊政治思维的特点。古希腊政治思想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活水。现在的社群主义、新共和主义都不同程度地把他们的思想返回到古希腊的政治思维,从古希腊的政治思维中寻求有价值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8.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领域的健康发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是把政治公共领域当作一种交往结构来赋予其内涵的,形成公共意志的公共领域通过私人联系的市民社会而根植于生活世界这一最广泛的交往土壤中.政治公共领域不但能够为政治系统提供解决政治相关问题的公共语言,而且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辨认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放大问题、突出矛盾以便引起中心政治系统的注意,最终把问题推进到正式的民主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领域的健康发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考察我国公共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成果,揭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勾勒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的图景,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公民”概念和公民教育 “公民”这一概念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上有一个发展和演化的过程。最早出现“公民”的概念可追溯到古代希腊,指具有自主性的阶层。在希腊各城邦中,以雅典最重视公民,公元前682年雅典建立共和政体以后,  相似文献   

12.
熊文驰 《外交评论》2013,30(5):1-18
要修昔底德的霸权战争命题并非简单认为,雅典城邦一经崛起,就必然要与斯巴达爆发霸权决战。战争前五十年危机时期大部分都属常态的紧张时期,间歇性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交替出现。当且仅当双方各自所据海陆实力达至某种平衡,并且科西拉与雅典的结盟事件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斯巴达才深怀恐惧清楚看到雅典真正强大,至此霸权决战才变得不可避免,双方也不再有其他行动选项。作为理论启示,修昔底德提醒我们,研究现实问题首先需要稳健地贴近丰富的现实进程,简单套用抽象理论框架,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5,(5):93-116
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海战与陆战的双重较量。为了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传统大陆权势斯巴达通过与波斯结盟、擢升天才将军莱山德,克服了主要战略困难,将雅典主导的海上消耗战推进为双方对峙浴血的海上歼灭战,并取得了决定性的海战胜利。其中,与波斯结盟堪称希腊世界的外交革命,擢升莱山德堪称斯巴达的城邦政治革命。但战争的胜利没有带来由斯巴达所主导的稳固的战后国际秩序,也没有带来希腊的解放与自由。这一事实体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悲剧性质,也启发了古典学与政治学学者的智识好奇。本文围绕海战、城邦与自由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依据古代文本考察战略背景、政策动因及其实施过程,依据国际政治学动力理论框架辨析斯巴达海洋战略的战略与外交含义并力图修订该框架,并进而探究进入海洋的斯巴达对希腊式的自由观念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作为存在根据的最高原则即终极实在的寻求,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主题。这个最高原则在柏拉图那里是善的相,是不朽的灵魂,也是神。这个作为存在根据的最高原则,根据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原理,同时也是作为人间秩序和德性生活的最高原则。对柏拉图来说,人间秩序就是理想城邦的建构,而生活就是城邦共同体中的生活。由此,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哲学)就与城邦共同体的建构(政治)发生了原始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说来,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宪法是一批规则,用以管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的事务。这个团体可以有其他的细则,但是所有其他的细则都必须符合基本规则即宪法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早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宪法即已出现。事实上,在古希腊城邦时代,国家的法律就已分为根本性的法规和非根本性的法规。在雅典设有专门保护根本法的不法申诉制度。这说明古希腊人在他们那个时  相似文献   

16.
希腊城邦制度与希腊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荷马时代人类社会从女权制过度到男权制,妇女社会地位降低。希腊城邦制度时期,妇女被排除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之外,她们不是男性爱情的对象,而是满足男性性欲的对象,是为男性社会生产合法公民的工具,是管理家务和获得家庭财产的手段。希腊化罗马时期,随着城邦这个人们安身立命之所的衰落,人们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城邦转向家庭,于是,两性关系改善,妇女社会和经济地位提高。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私人自主的领域,其构成应当包括内心领域、家庭、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四部分。思想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根源,作为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内心领域的规定性以思想自由为根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私人活动空间,是把个人的私生活从社会“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剥离出来的一堵屏风;市场经济体系在不断改造市民社会的同时,自身也有了新的发展;公共领域是指私人聚集而形成的一种公共空间,是供市民阶层自由集会、讨论、沟通以形成意见的地方,它以自由、民主、正义为基石。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责任等的理性认识,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公共领域密切相关,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威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活动领域,公共领域在于生活领域的公共性,是公开的社会领域,它是公民培养公民能力,表达公民诉求的场所,成熟而完善的公共领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古罗马法学家在民商事契约领域精心构建了一个"权利义务"的话语体系。与之相比,在古中国的民商事契约领域,官府与民间形成了一个有关"公平"的话语体系。当带着古罗马契约文化基因的西方民商事契约制度与理念被移植到中国时,成长于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中国人觉得陌生。所以,如果在立法中完全移植西方的民商事契约制度,在实践操作中会使普通民众遇到意识上的障碍。通过对古中国与古罗马两种话语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国在民商事契约实践当中追寻的目的是同一的,即保障契约的顺利实施。所以,透过不同话语体系的外衣来分析其本质内涵,这是当前发掘法治"本土化"资源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所有参与的公民基于对公共事件的理性批判形成一定的公共舆论。开放性与批判性是公共领域最重要的特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网络公共领域是对传统公共领域的延伸。网络公共空间边界被微博拓展的同时,也正在被现实社会主导话语的各种精英和利益群体再建构。网络公共空间里个体的"沉默追随"或"情绪发泄"阻碍了具有理性批判的声音表达。公共领域的核心特质批判性与开放性在微博的现实语境中面临着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